13课 唐诗五首之
三、使至塞上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
新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唐诗的魅力。
文学常识
律 诗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每首律诗有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
使至塞上
王 维
作者名片
王维(701—761)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背景链接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诵读感知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这里代指使臣,即作者自己
飘飞的蓬草
烽烟
黄河
古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负责侦查、
通信的骑兵
指前线统帅
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
(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诗意:
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品读赏析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从诗题“使至塞上”、
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事由。
诗人形单影只----内心孤寂
诗人自称
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心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美。
“直”孤烟的形态,间接写出了烟之浓密,侧面写出大漠无风的状态。
“长”写出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树,只有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落日的形态(低、大、美),落日本给人感伤,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构图美:空间阔大
线条美:层次丰富
色彩美:鲜明优美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尾联与首联呼应,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主旨归纳
板书设计
使
至
塞
上
叙事——出使边塞
抒情——内心抑郁
绘景——塞外风光
叙事——战事繁忙
景
由
事
终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情
由
事
发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