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宇宙中的地球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宇宙中的地球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10 12:1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可以说是高中地理课堂的开始。因此我认为此堂课在于激发同学们对地理的兴趣,为后续的教学铺垫。本节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天文的一些基础知识,为后面解剖地球做铺垫。例如讲述天体系统,是为了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打基础。二是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了解我们的“家‘时,也了解了其他的天体,开阔了眼界。
二、教学方法及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以“地球“为主体拓展开来,因此本节主要是要讲清楚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以此主题向外辐射。本节教学预设通过看似无关的导入,提问,贴图活动,同学的自我纠正与评价,数字游戏,来创设出愉快的学习气氛。通过课后小组合作拓展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让同学形成分享成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体的类型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通过课前识图、课中贴图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阅读分析相关的图表,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使得学生对天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利用图表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找出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四、教学重点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五、教学难点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六、教学准备
、让学生提前预习图1.4,并记住各行星的位置;
、教师准备教具,在带有颜色的卡纸上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课前几分钟在黑板上画出图1.4(简图);
、用一张白纸画好表格(附录1)。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目的
导入设计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太监为什么又被称作宦臣?有没有同学知道。生答:(略)教师讲述(在没人回答的情况下):我们的古人认为天上总共有二十八个星座,其中有四颗被称为“宦星”的星辰,位于帝星的附近,环绕着帝星,因此古人就认为宦星是侍奉帝星的奴仆。所以也就把侍奉皇帝的太监称为“宦臣”。这里所说的帝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紫微星,即北极星。换句话说,给太监取“宦臣”这一名称是由古人所谓的“天相“而来的。 以看似无关的问题开始提问,引起同学们的好奇。
过渡,进入正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再来增加一点我们的天文学知识吧!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二页第一段的内容,并看图1.1。(此时教师板书) 给学熟悉教材的时间,加深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现图中所给的隐含信息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教师讲述: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称为天体。我们阅读完以后会发现,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绕着恒星转。恒星会发光,行星、卫星靠反射它的光而发亮。而星云是轮廓模糊的。我们把这些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以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都统称为天体。2、天体系统教师讲述:事物都是发展联系的,天体也不例外。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目前,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宇宙空间范围大约是150亿—200亿光年,我们把这个范围内观察到得所有星系称之为总星系。当然,银河系是包含在总星系中的。换句话说银河系是总星系的下一级天体系统。剩下的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依此类推,太阳系应是银河系的下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又是太阳系的下一级天体系统。(边说边写板书) 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
通过贴图活动,自我纠正与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识图、记图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我已经让同学预习了图1.4,现在请把书合上。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用这些小卡片标出八大行星的位置(附录2)。(由同学们判断对错及纠正) 一是为了检查预习效果,二是采用带颜色的卡纸,增强刺激,加深有关各行星相对位置的印象三是通过学生们的自我修正提高自学能力
数字游戏,既增强课外知识,又强化有关行星位置的记忆以提问、故事入场,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讲述:(在黑板上贴出表格数据)大家先浏览一下表格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度量长度的单位有米、千米等等。因此,我们为度量宇宙空间,也制定了单位。把地球与太阳相距的1.496亿千米规定为一个天文单位。(同学边看边说)单独看这些表格的数据我觉得没有意思,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计算游戏吧!取一列数字:0,3,6,12,24,48,96……,大家发现没,这列数字除“0”外,后面数字是前面数字的两倍,所以说数字不是我们随便乱取的哟。我们在每个数字上加上4再除以10,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注意看:(0+4)/10=0.4(3+4)/10=0.7(6+4)/10=1(12+4)/10=1.6(24+4)/10=2.8(48+4)/10=5.2……计算的结果与表中数据非常的接近。可是表中则没有“2.8”,真奇怪!其实关于这个“2.8”有一个故事。在讲故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大?(中国、印度、古巴比伦、埃及)生答(略)教师:除了这四个之外,还有其他的,例如在拉丁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及其附近还出现了玛雅文明。大家可以打开地图册,看看尤卡坦半岛在哪里。有人推测说玛雅人是外星人。他们就是来自这颗距太阳2.8个天文单位的星球。后来,这颗星球爆炸,而不存在了,形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带,大家看看小行星带是不是在距太阳1.6个天文单位的火星与距太阳5.2个天文单位的木星之间,而小行星带距太阳2.77个天文单位。据传,玛雅人早知道这颗星球要爆炸,就做飞船到地球避难来了。 这是“提丢斯—彼得”定理的内容,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增加了课外知识,让学生觉得地理是有趣的地理。用一张白纸画好表格是为了在有限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自主拓宽知识面的意识
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做总结 课堂活动:请大家完成课本第四页活动的内容。大家要注意看第五页页尾的注释。(3分钟后,请同学说出从图1.4和表1.1所得的信息)生答(略)教师总结:⑴、图1.4中,八大行星公转都是自西向东,我们称之为同向;⑵、表1.1中各个行星轨道偏角也不大,最大的也只到7°,这说明它们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⑶、偏心率也不大,都不超过0.3,偏心率越小则越近似圆,因此我们就说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通过对图和表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使学生掌握图表分析的方法
学生自主活动 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看图1.5,并完成第六页的表1.2.。(五分钟后,教师校正表1.2) 学以致用,加深巩固,学会分析对比图表。
学生讨论合作,教师引导总结 2、地球的特殊性过渡:请同学们翻回第五页看着类地行星这一行。我们不难发现水星、金星、与火星体积和质量都与地球相近,这说明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与其他行星相比没多大区别,哪为什么我们不能住在其它星球上呢,换句话说,生命为什么只出现在地球上?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⑴、行星各行其道,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⑵、日地距离适中,温度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利于生命的形成。⑶、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⑷、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从地球内部逸出,形成原始大洋。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自主的思考能力。
课外作业 三、结语及课外延伸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不过我想留给大家三个问题去思考: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推测说玛雅人来自这颗距离太阳2.8个天文单位的星球上?第二个任务——刚才我们所做的计算游戏,是与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提出的“提丢斯—彼得”定理有关。剩下的土星、海王星我们都没有去验证。大家下去自己计算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三个问题—坠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地球的同步卫星是不是星际空间里的独立天体?第一小组负责整理同学们得出的结论和搜集到的资料,并在下一周展示在地里角。同学们也可以自愿扩充其他相关内容 既是课外知识的补充,又是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开始
八、板书设计(略)
附录1
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表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距太阳(天文单位) 0.4 0.7 1.0 1.6 5.2 10 19.2 30.2
附录2
太阳系模式简图
海王星
天王星
土星
木星
火星
地球
金星
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