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二分日昼夜分布
A
夏至日
A
冬至日
A
太阳直射位置
昼长(A)与
夜长(B)的关系及变化
日
期
规
律
要
素
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赤道
0°~23°26′N
北回归线
23°26′N~0°
赤道
0°~23°26′S
南回归线
23°26′S~0°
A=B
A﹥B
A↑
B↓
……
A最长
B最短
……
A﹥B
A ↓ B ↑
……
A=B
A﹤B
A ↓ B ↑
……
A最短
B最长
……
A﹤B
A↑
B↓ ……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夏
秋
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
定义
计算
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太阳直射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日
期
规
律
要
素
赤道
0°~23°26′N
北回归线
23°26′N~0°
赤道
0°~23°26′S
南回归线
23°26′S~0°
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图7-10是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图,读图回答:
(1)折线A表示 月 日前后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
(2)B折线上的③点表示 (纬线)在 (冬至日或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3)图中短粗黑线①表示 圈以内的地区处于 (极昼或极夜)。
(4)图中②点表示了 (纬线)二至日的太阳高度。
(5)图中短粗黑线④表示 地区 小时有阳光照射。
12
22
23°26′S
北回归线
夏至日
南极
极夜
北极圈及其以北
24
.
.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方法
我国的划分方法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夏季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最高,冬季则相反,春秋两季昼夜相等,
春季:立春为起点,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
夏季:立夏为起点,夏至为中点,立秋为终点;
秋季:立秋为起点,秋分为中点,立冬为终点;
冬季:立冬为起点,冬至为中点,立春为终点.
西方的四季划分较多的侧重气候方面,西方以二分
二至为四季的起点,比我国的四季均要晚一个半月.
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以3,4,5月为
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
季.南半球的季节则与北半球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