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和同为一家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天可汗”的含义;
2、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3、了解点苍山会盟的概况
【学习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学习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6-27页“天可汗”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1—3题
(1)、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了哪些政策?
(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毒爱之如一”,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3)、“天可汗”的含义是什么?少数民族为什么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请看课文第27-30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点苍山会盟”二目
的内容,回答下列4—5题:
(5)、“点苍山会盟”是怎么回事
二、合作探究
1、说一说“天可汗”的含义。
三、拓展延伸
1、谈谈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意义?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训练
1、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的( )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 )
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加强
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形成“一家”
4、右图同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唐在东突厥就地设立都督府 B、文成公主入藏
C、甥舅会盟碑 D、点苍山会盟
5、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高宗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6、在点苍山与唐朝使团会盟的首领是:( )
A、吐蕃赞普 B、突厥可汗 C、南诏王 D、匈奴可汗
六、教学反思
(4)、唐和吐蕃的关系
吐蕃生活在__________地区, 是______族的祖先,首领称为_______。
唐玄宗时,____________上表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唐蕃“甥舅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成公主
入藏和亲
___________是吐蕃杰出政治家,唐太宗把___________嫁给他。
意义
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辇图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编印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感知科举制度的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2、了解唐朝人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的,想象唐朝人的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重点、难点】
1、科举制的内容
2、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一、自学与交流:
1、科举的科目有哪些?考核内容各是什么?
2、实行科举制有什么历史作用?
3、唐人在喝、行方面有什么特点?盛唐的思想文化有什么特点?
(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1、科举制的目的:
通过_______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_______作为选官标准。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 、 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 的能力。进士科包括
, 策问以 为目的,考查
的能力。
3、科举制的影响
便于选拔______,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自由______,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与创造精神。
(二)衣食住行时尚
1.喝在唐朝
________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
2.行在唐朝
_______出行普遍而富于情趣
3.穿在唐朝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________、___________与充满创新活力的__________。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二、合作探究交流
1、分析探讨一下隋唐创立的科举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三、拓展延伸
1、体会一下唐代的衣食住行时尚的具体体现。、
四、系统总结
(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1、__________时科举制开始诞生。
2、科举制:通过______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强调以_____作为选官的标准和原则。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 、 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3、科举制的影响
(二)衣食住行时尚
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成为一种_________。________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1)产生的原因:
(2)表现和特点:
五、课堂小测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 )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A、才能 B 家世背景 C 人品 D 修养
3、唐朝科举考试最受重视的是哪一科( )
A、明经 B、武举 C、进士 D、贤良方正
4、科举制度的影响,我们从侧面来分析,下面分 析不正确的是( )
A、“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B、参加科举考试人数众多——科举考试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
C、科举考试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
D、“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人们普遍推重明经考试。
5、唐代盛行骑乘之风,其中最流行的交通工具是( )
A.骑马 B.肩舆 C.骑驴 D.驿驴
6、茶是故乡浓,有关唐朝茶文化内容不正确的是( )
A.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B.品茶是美的享受,以茶会友,以茶入诗,蔚然成风。
C.茶作为普通饮品已经超过酒的作用。
D.茶税成为国家财政的来源之一,茶成为中原与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物品。
六、教学反思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基本史实。
2、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学习难点】:对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一)戚继光抗倭
1、明代,日本海盗集团,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
2、 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在 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 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后期, 殖民者侵占台湾。
2、过程: 年郑成功率船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包围 ,守军投降。 年,收复台湾。
3、意义: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 打击,对 保护作用。郑成功是历史的 民族英雄。
(三)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 ,强占了 和 。
2、过程:(1)第一次: 皇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军战败投降。
(2)第二次:1686年,清军再次出兵 ,重创俄军。
结果:签订《尼布楚条约》
(1)时间:
(2)地点:
(3)双方: 、 两国。
(4)特点:这是经过中俄 双方 通过平等谈判协商签订的第一个 平等条约。
(5)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 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合作探究
1、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反击战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
分析戚继光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四、系统总结
历史事件 重要时间 地点 朝代 人物 侵略者 结果
1561年
东南沿海
1661年
台湾
雅克萨
1689年
五、巩固练习
1、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
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
2、有一副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称颂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渥巴锡 C、郑成功 D、林则徐
3、中国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性质属于( )
A、正义的自卫反击战 B、争霸战争 C、侵略战争 D、反分裂国家战争
4、倭寇指明代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的( )
①大名 ②武士③手工业者④商人⑤自耕农⑥海盗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16—17世纪入侵中国的西方侵略者有( )
①荷兰 ②沙俄 ③日本 ④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郑成功开发台湾的不朽功绩包括( )
①在台湾实行开放政策 ②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③大力发展农业,派士兵四处屯田 ④帮助高山族人民发展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六、教学反思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列举清朝平定准葛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和设驻藏大臣等史实,感受我们祖先开拓边疆地区的艰难历程。
2、列举清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并认识清初民族政策的刚柔并济。
【学习重点】:了解清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
【学习难点】:认识清初民族政策刚柔并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一)平定准葛尔部、回部贵族叛乱
1、平定准个噶尔部
(1) 是蒙古族的一支,17世纪上半叶逐渐强大。1690年, 勾结杀俄攻打北京。 皇帝御驾亲征,双方在 展开激战,清军击溃尔丹的“ ”,大败叛军。
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1、回部:在新疆天山南麓,居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 族人,清代常把这个地区称为“ ”。
2、背景:18世纪重中期, 兄弟发动叛乱,建立割据政权。
3、经过:乾隆帝调兵讨伐,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
4、结果:设伊犁将军,在新疆驻军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二)对西藏的管辖:
1、措施:(1)确立册封 、 的制度:顺治帝赐五世达赖“ ”封号,康熙帝赐五世班禅“ ”封号。
(2)设 ,代表中央政府同 、 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作用: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 的联系,有利于 ,
进一步使 的领土。
(三)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
1、清朝为了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以达到 , 的目的,修建了 和 ,这两者实际上起到了 的作用,对于加强 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清朝疆域:
西跨 ,西北达 ;北接 ,东北至 ;
东临 ,东南到 等;南至 ,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二、合作探究:
1、清前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
三、拓展延伸
1、清朝对对少数民族采取什么政策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练习
1、清朝前期册封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的皇帝是(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2、清军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胜利的原因是( )
A、清军执行只诛首恶、不杀无辜的政策 B、大小和卓建立了割据政权
C、叛军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 D、平定叛乱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正义之举
3、清朝前期管辖今东三省的管职是( )
A、达赖 B、班禅 C、将军 D、参赞大臣
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 )
A、元、清 B、金、元 C、辽、清 D、元、辽
5、下列有关清朝的疆域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到西伯利亚 B、西北达波斯
C、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 D、南到南海岛
6、元朝和清朝前期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其中在哪方面有所不同( )
A、实行行省制度管理地方 B、对西藏进行有效的管辖
C、设行政机构管辖台湾 D、抗击西方殖民者侵略取得胜利
六、教学反思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 重点掌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记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风及代表作;
3.了解元杂剧。
【学习重点】:重点掌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学习难点】:了解元杂剧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例的书籍?它所记叙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可组内讨论完成)
2、宋朝的杰出词人是哪三位?说出他们的代表作及风格?
3、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其写作风格怎样?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课内容,思考并完成下面表格)
领域 成就 概况
史学 《资治通鉴》 主编
体例
起止
宋词 词人 苏轼 词风: 代表作:
李清照 词风: 代表作:
辛弃疾 词风: 代表作:
元曲 元杂剧 概念
著名作者 代表作:
散曲 由 演变而来,可以 演唱的歌曲
二、合作探究
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并称为“两司马”,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
著作 体例 起止时间 简评
司马迁
司马光
三、拓展延伸
1、试分析《史记》与《资治通鉴》有何不同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练习
1、宋朝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 )
A、诗 B、散文 C、词 D、小说
2、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通史
3、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4、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5、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
六、教学反思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编写老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2.了解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学习重点】:岳飞抗金和宋金议和。
【学习难点】:评价宋金议和。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1、靖康之变
①金政权的建立:时间 、民族 、人物 、定都 。1125年,辽天祚帝做了金军的俘虏,辽灭亡。
②靖康之变: 年,金军俘虏了 和 ,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 。
2、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①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皇族___ ____在南宋称帝,后来定都________,历史上称为____ _____。
②岳飞抗金: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___________。
③抗金的历史意义:
④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_____对金称臣,至北形成了______________的局面。
3、金朝变革 女真习俗
主要措施:
二、合作探究
1、宋金南北对峙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1、怎样评价岳飞?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练习
1、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2、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
A、女真统治者 B、匈奴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3、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的特点,与下面历史时期最相似的是( )
A、春秋 B、战国 C、三国两晋南北朝 D、隋唐
4、有关阿骨打事迹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
A、12世纪初,起兵抗辽,取得胜利 B、1115年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C、金朝建立初年,创制了女真文字 D、1115年领兵俘天祚帝,灭辽朝
5、1141年宋金议和后,与南宋接壤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西夏 ②蒙古 ③大理 ④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金朝改革旧俗根本原因是( )
A、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统辖与管理 B、金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金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六、教学反思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清帝国更替、皇权高度膨胀、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基本史实。
2、认识专制统治加强、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是封建制度没落的表现。
【学习重点】:重点理解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
【学习难点】:了解明清帝国的更替史实。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1、丞相(宰相)制度是什么时间、谁设立的?又是什么时间、谁废除的?丞相的设与废都是为了一个什么共同的目的?
2、明朝开国时间和皇帝分别是 和 ,清朝开国时间和皇帝分别是 和 。
3、皇权高度膨胀;
朝代 措施 概况
明 朝 废除宰相
设立厂卫
庭杖制度
八股取士 影响:
兴文字狱
清 朝 设军机处
八股取士
兴文字狱
二、合作探究
1、简析文字狱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
1、“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看看本节课自己掌握了那些知识?试着归纳一下。
五、巩固练习
1、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在( )
A、康熙时 B、乾隆时 C、雍正时 D、顺治时
2、明朝设立厂卫制度的目的是( )
A、监视百官和京城百姓 B、使其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C、害怕丞相的权力过大 D、使君臣关系变为主仆关系
3、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废除丞相 ②设立锦衣卫 ③设东厂 ④设立廷杖制度 ⑤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⑤
4、历史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时期的特点,正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膨胀与经济高度发展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5、下列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商品经济无关的是( )
A、瓦舍 B、交子 C、《清明上河图》 D、八股取士
6、据史书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了一日。”这段史料主要反映了( )
A、京官与妻子感情很好 B、京官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 D、明朝君权空前加强,震慑百官
六、教学反思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编写老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火药、雕版印刷术。
2.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
难点:认识赵州桥的设计原理及数学、物理学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通读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解决以下问题:
①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欧洲___________年后才建有类似的桥。
②唐朝著名的印刷中心有________、_______。
③唐初,人们从______和_____________中得到启发,发明了________印刷术。唐末,市场出现了一种用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_____________”。
④唐朝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 印刷品。
⑤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联系,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学家是_________。在他的《___________》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______。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______”,也叫“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你知道赵州桥设计巧妙之处在哪里吗?
三、拓展延伸
1、赵州桥是在哪个朝代由谁主持建造的?这座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如何?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训练
1、唐初有个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将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他是A、郭守敬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春
2、有关印刷术发明的问题,不正确的叙述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B、隋唐时已有活字印刷的佛经
C、《金刚经》是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D、我国印刷术发明是雕版印刷开始的
3、欧洲最初见到的中国印刷品是( )
①雕版印刷品 ②纸币 ③纸牌 ④活字印刷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两项是在隋唐时期出现的( )
A、造纸术 印刷术 B、印刷术 火药
C、指南针 火药 D、造纸术 火药
5、世界最早雕版印刷品(现存)是晚唐印刷的( )
A、《黄帝内经》 B、《九章算术》 C、《金刚经》 D、《千金方》
6、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是何时建造的(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7、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 )
A.火枪 B.火炮 C.火箭 D.突火枪
8、《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其明确时间是指( )
六、教学反思第3课时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编写老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掌握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以及经济上繁荣的表现的知识。
2、理解开元盛世就是唐朝的全盛时期。
【学习重点】开元盛世;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女皇帝武则天(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3--14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从皇后到皇帝:武则天在 (皇帝)在位期间及死后,独揽朝纲。后来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 。她是我国历史上 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
(1)重用酷吏,打破 、 的局面。
(2)改 为 ,将武氏列为一等,
提高有军功的士兵的政治地位。
(3)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 。不拘一格选拔
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4)注意减轻 ,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社会生产。
3、统治简评: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
史称有 ,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世(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5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盛世出现: 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 。
2、出现原因:
(1)唐玄宗很有才能,重用贤能。例如重用 为宰相。
(2)大力整顿吏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对 、 、 等进行
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社会经济繁荣:
农业: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 和 ;
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 窑、 窑。
人口:城市人口剧增,唐初人口 ,唐玄宗时增至 。
二、合作探究
1、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武则天。
三、拓展延伸
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怎样重视人才的?他们的这些做法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训练:
1、“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唐玄宗励精图治 B、唐玄宗重用贤能
C、有贤臣魏征为其处理政事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唐朝最强盛的时期是( )统治时期
唐太宗 唐玄宗 武则天 唐高宗
3、唐朝全盛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 (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唐朝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 (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句诗赞颂的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什么盛世局面?你能归纳一下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吗?
六、教学反思
朕的统治怎么样?服不服?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编写老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契丹与北宋的关系
学习难点:正确性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1、阅读教材54—55页在课本上标出并记住契丹(辽)、北宋、西夏各政权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
2、列举宋辽、宋夏和与战的事例、议和的内容及影响
(一)、澶渊之盟:
1.北宋政权的建立:
年,后周大将 建立宋朝,定都 (今 )史称 。
2、辽政权的建立:
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 统一了契丹各部, 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 。
3、宋辽之间的和战。
(1)澶 州之战
时间 : 年 地点: 结果:
(2)澶渊之盟
时间: 内容:
。
影响:
。
(二)、宋夏和战:
1、夏政权的建立: 年, 族首领 称帝, 定都 。
2、宋夏议和: 年,宋夏订立和约: ,
, 。
(三)、碰撞中的融合:
融合表现:学会农耕,仿效中原王朝 ,模仿汉字创造 ,学习汉人生活习俗等
影响:各民族在融合中获得了新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
1、北宋和西夏达成和议的原因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了怎样的认识?
四、系统总结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北宋
辽
西夏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2、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3、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维持了长期和平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加速了北宋灭亡
4、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澶渊之盟反映了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
B、澶渊之盟使辽得到了大量岁币,可以说收入颇丰
C、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使其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D、澶渊之盟使宋辽对峙,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毫无积极意义
5、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 )消极防御政策
A、步步为营 B、守内虚外 C、分兵把守 D、虚内守外
六、教学反思
寇准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编写老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
2、回忆和收集所学过的唐诗名作,分析诗歌的含义、风格及其艺术成就,以增强对唐诗艺
术成就的理解。
【学习重点】
1、了解敦煌艺术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1、唐代文学家韩愈称颂李白、杜甫:“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白居易也说:“吟咏流千古,名声动四夷”,
后人更将二人称为诗仙和诗圣。
(1)李、杜二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
(2)二人诗歌各有何特点使人们分别称之为诗仙和诗圣?
2、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的《____ ______》和唐玄宗创作的
《________ ___》就很有名。
3、讲授新课
①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 多位诗人的近 万首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 、 和 。
诗人 称谓 生活的时代 代表作 作品主要特点 代表诗句
诗仙 盛唐
杜甫 盛唐转衰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②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③石窟艺术在 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 。。除精美的壁画外,还有无数形象生动的 。同时石窟内存有大量的 、 等。
二、合作探究
1、从文学史上看,诗歌在唐朝的文学中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你能简要概括唐朝诗歌发展繁荣的原因吗?
三、知识延伸
1、假若你去观赏乐舞,你知道最有名的两首舞曲是什么?作者各是谁?假若你去参观敦煌莫高窟,最想看的壁画是什么?
四、系统总结
李白被称为__________,他的诗富有____________精神
1、千古吟咏的唐诗
杜甫被称为__________,他的诗富有____________精神
唐太宗的______________
2、“观者如山”的乐舞
唐玄宗的______________
3、“满笔风动“的敦煌艺术:__________是古代丝绸的重镇
五、课堂练习
1、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对________诗歌的高度评价( )
A、李白 杜牧 B、李白 杜甫
C、李商隐 杜牧 D、李贺 杜甫
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是称颂( )
A、屈原 B、陶渊明 C、杜甫 D、白居易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杜甫有“三吏”、“三别” ② 李白的美称是“诗圣”
③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④ 杜甫被称为“诗仙”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关于隋唐石窟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有很大发展
②敦煌莫高窟中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
③莫高窟里有精美壁画
④ 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成为敦煌壁画象征的是( )
A、飞天图案 B、佛像 C、天王像 D、力士像
六、教学反思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士农工商的生活状况
2、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
3、了解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城市风貌
【学习重点】: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学习难点】:知道宋代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和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1、宋代的社会阶层
阶层 基本状况
统治阶层
士
农
工
商
2、乡村生活
宋朝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化生活?举一举文化生活的例子。
3、下面横轴里的材料分别体现的是宋朝城市生活的哪两个方面?请你详细说一说宋朝的城市风貌。
二、合作探究
1、描述宋代士农工商的生活状况
三、拓展延伸
1、以南宋都城临安为例,说明宋代城市的繁荣表现在那些方面
四、系统总结
四人一组,分别代表士、农、工、商,描述一下本人在宋朝的生活,看谁说得生动详细。
五、巩固练习
1、对于宋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知识分子受到普遍的社会尊重
B、在宋朝大部分农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C、宋朝的手工业者基本上都能按契约领到工钱。身分也比较自由
D、商人按照规定向政府交税,自身的地位也得以提高
2、北宋东京城内“瓦舍”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农民的需要 C、士大夫的提倡 D、达官贵人的需要
3、下列有关宋代社会风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B、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C、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称之为“瓦舍” D、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敬
4、《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大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走到了什么地方( )
A、瓦舍 B、早市 C、榷场 D、集贸市场
六、教学反思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吴自牧——《梦粱录》
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中星。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宋——无名氏
士 农 工 商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清皇宫,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
2、感悟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并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明长城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明清皇宫: (谁)迁都到北京,营建北京城。清朝入关后定都于此。
京城结构:由外向里依次是 、 、 三重。
建筑布局:(看图体会)。
三大殿: 、 、 象征政权中心。
后三宫: 、 、 。
建筑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
的建筑群。1987年被 评定为
修筑目的:
起止地点: 、
长城作用: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经济上:是促进
政治上:是联结
二、合作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 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三、拓展延伸:
1、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练习: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下列朝代不是以北京为都城的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故宫里的社稷坛象征( )
A、国土 B、祖先 C、民族 D、皇帝
5、故宫的整体布局特征是( )
A、依地形地势布局 B、对称布局 C、以皇宫为核心布局 D、沿河流布局
6、明长城东起( )
A、鸭绿江 B、山海关 C、居庸关 D、嘉峪关
六、教学反思
明清皇宫
雄伟的长城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忽必烈建立元朝与统一的史实。忽必烈改制的措施。
2、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概括元朝在历史上的贡献。
3、知道元朝的等级制度,理解元朝出现的文化趋同。
学习重点: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行省制度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课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 )统一蒙古。( )年,蒙古贵族 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 ),建立蒙古国。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①( )年 ( )建立元朝,次年定都( )即今( ),忽必烈就是 。。
②( )年 ,元军攻破临安 ,南宋 , 年,元统一了全国。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 兵败被俘,最后慷慨就义。
3、忽必烈改制
措施:政治上,建立 制度。中央设 ,地方设 。
经济上推行 政策发布了诏令:“ , ,
。”还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 ”,编写了《 》 。
意义: 有利于
。
4、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
民族分化政策:元朝时,人分四等 、 、、 、 。
民族融合: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 。
元朝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 。
二、合作探究
1、
(1)右图人物是 ,原名叫 ,他属于 族。
(2)他的突出贡献是 和 ,为 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毛泽东他的评价是 。
三、拓展延伸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上述诗句的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一时期,此诗出现在何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四、系统总结
一个民族:
两个都城: ,
三个人物: , ,
四个时间: , , ,
五、巩固练习
1、被称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英雄是( )
A、阿骨打 B、元昊 C、铁木真 D、忽必烈
2、元朝都城大都就是今天的( )
A、北京 B、沈阳 C、吉林 D、呼和浩特
3、“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说的是哪朝的疆域( )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元朝
4、今天的山东省辖地在元朝时归哪一机构管辖( )
A、中书省 B、辽阳行省 C、陕西行省 D、河南江北行省
5、元朝时我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
A、蒙古 B、藏族 C、回族 D、满族
6、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成吉思汗无关的是( )
A、完成了蒙古的统一 B、建立了蒙古政权
C、在位期间创制了蒙古文字 D、灭亡了南宋
7、忽必烈仿效中原的政治体制,建立了( )
A、三省六部制 B、节度使制 C、内阁制 D、行省制
六、教学反思第2课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编写老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大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学习重点】 隋朝大运河。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你知道“贞观之治”的原因是什么吗?后人为什么盛赞“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时间 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 。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
2、贞观之治:
(1)原因:①吸取 的教训;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④提倡节俭;5、任用贤才和虚心 (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 )。
(2)结果: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二、合作探究交流
1、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唐太宗
2、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是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哪里?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
1、 。。。。。。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请回答:
(1) 说这话的人是谁?
(2) 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3) 他在位的统治,历史上称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练习
1、隋朝从建立到灭亡共存在了 ( )
A、35年 B、36年 C、37年 D、38年
2、今天的西安(长安)曾被许多统治者选择作为都城,她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朝代属于这六朝的有①西汉 ②东汉 ③隋朝 ④唐朝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唐太宗把地方的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
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保证
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 ②姚崇 ③魏征 ④宋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敢于直接向唐太宗进谏的大臣中,最著名的是 ( )
A.马周 B.房玄龄 C. 杜如晦 D. 魏征
六、教学反思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① 李世民即位: 年
② 唐太宗纳谏: 善于 ,著名的大臣是
③ 唐太宗用人: 善任,如 被重用
时间: 人物:
都城:
唐王朝的建立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隋亡的原因
唐朝的建立
① 的暴政
② 大规模的 起义
③ 地方长官、 纷纷起义
贞观新政
原因: 吸取
主要内容: 经济:改革
政治:虚心 ,唯才是举,沿袭
法律:修订
结果:政治比较 ,经济得到 和 ,
国力 ,被誉为“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编写老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的含义;
2、理解鉴真东渡的影响;
3、理解玄奘西行的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玄奘西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1、什么叫遣唐使?日本共派遣唐使多少次?遣唐使的活动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唐朝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小组讨论)
二、合作探究
1、列举出唐朝时中日、中印交往中的著名使者。
三、拓展延伸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和条件。
四、系统总结
填下表: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异同:
事件 身份 目的地 途中遭遇 是否有人随行 是否回国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五、巩固训练
1、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2、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外友好交往使者的是( )
A、鉴真、玄奘 B、鉴真、松赞干布
C、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D、玄奘、唐太宗
3、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③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唐朝时我国称印度为( )
A、安息 B、天竺 C、大食 D、大秦
5、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
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指的是谁吗?(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6、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
A、武则天 B、文成公主 C、鉴真 D、玄奘
六、教学反思
遣唐使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时间:
目的:
贡献:在日本讲授 ,介绍 等技术知识。
鉴真东渡
开放与交流
玄奘:又称
西行地区:
事迹:研习 ,记录 天竺的 《 》为他和弟子的杰作。
玄奘西行
地位:政治、经济、文化 , 大都市。
布局特点:分为 、 、 三部分, 、
严格分开,对周边邻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都长安第22课 科学技术于世俗文学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2、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了解明清时期世俗文学成就;分析世俗文学兴起的原因。
【学习重点】:理解明清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学习难点】: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1、科学技术:
科学家 著作 简单内容 评价 科技发展特点 特点出现原因
2、文学:
作品 作者 简评 世俗文学
①概况:②出现原因:
二、共同探究
1、明清时期世俗文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1、明代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我们应从李时珍和宋应星这两位明代科学家身上继承哪些科学精神?在明清时期我国为什么没有产生与16—18世纪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加以分析。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练习
1、李时珍的科学名著是( )
A、《本草纲目》 B、《 医典》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2、如果要研究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文献时(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3、贴切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的小说史(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4、如果你想了解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可以阅读上题答案中的哪部作品( )
5、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文学主流的是( )
A、戏剧 B、诗歌 C、小说 D、杂文
六、教学反思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成就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 记忆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发明的时间;
2.理解三大发明的意义;
3.掌握黄道婆的贡献。
【学习重点】:理解三大发明的意义。
【学习难点】:记忆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发明的时间。
教学过程
自学与交流:
1、
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传播 活字印刷 发明时间
发明人物
优点
对世界影响
传播途径
指南针 发明时间
应用方面
传播及影响
火药 发明时间
改进时间
传播途径
2、北宋时期,平民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 印刷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 多年。
3、早在 时期,人们就制成了指南工具—— 。宋代人们发明了 ,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 ,南宋时,指南针由 传入 。
4、火药发明于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 ; 宋代,火药 应用于军事上。
5、元代 学会了先进的棉纺技术,她的故乡 逐渐上升为广大人民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二、合作探究
1、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拓展延伸
1、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有什么意义?是怎样传播到国外的?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练习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最终完成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右图二人的活动和下列哪一项有关( )
A、活字印刷 B、使用指南针
C、制作火药 D、纺织工具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 )
A、战国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元代妇女黄道婆从海南岛哪一民族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
A、汉族 B、黎族 C、高山族 D、白族
5、下列与中国四大发明相关的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不包括( )
A、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C、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战争 D、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六、教学反思第1课时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编写老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大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学习重点】 隋朝大运河。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 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动脑筋:你能总结出隋朝可以重新统一南北的条件吗?(可以讨论)
2、 隋朝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在 在位时开凿。
观察教材第5页的运河图,填写下面(3)至(6)项:
(3)三点:中心在 ,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邗沟、 。
(5)五大水系: 、 、 、 、 。
(6)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二、合作探究: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3、讨论:你知道隋朝类似于学过的哪个朝代吗?试着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
请你尝试用示意图的方式画出隋朝大运河的路线图.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训练
1、隋朝实现南北统一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591年 D、598年
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在历史上最大作用是( )
A、巩固隋朝统治 B、沟通五大水系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便利了南北交通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5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6、阅读下列材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1)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2)诗中的“此河”全长有多少?地位如何?
(3)请写出“此河”的三点四段分别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第23课 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 “闭关锁国”的政策。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阅读教材,填写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美洲) 比较结果
首航时间 年 比哥伦布早
次数 4次
船数 3艘 船数多
航船大小 长 米 ,宽 米 船只
到达范围 美洲 范围
随航人数 88人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意义:
(二)闭关政策
(1)淸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二、合作探究
1、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三、拓展延伸
1、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开始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向?原因是什么?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练习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3、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
A、福州 印度半岛 B、刘家港 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5、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宣扬国威 B 到西洋“取宝”
C不计经济效益 D给国家带来商机
六、教学反思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2、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学习重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学习难点】: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致从什么时候出现南移的趋势? 为什么此时经济重心会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出现于何时何地?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完成下表(有些既是原因又是表现,有些只有表现)
原因 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海外贸易
把上面的表格记住你就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
二、合作探究
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1、都城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染薪者”。
——庄绰:《鸡肋编》
上述材料说明宋代哪一行业哪一部门比较发达?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练习
1、“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这一记载反映哪一行业的发达景象( )
A、冶铁业 B、冶铜业 C、采煤业 D、 采石业
2、与汉唐相比,宋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③对外贸易频繁,转为海路为主 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的是( )
A、北宋时,江浙地区推广种植占城稻取得的成果
B、南宋时,水田增加,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C、王安石变法在太湖流域取得的成效
D、唐朝时,太湖流域的丰收景象
4、至今仍存有南宋时的港口、船坞遗迹,伊斯兰教寺院遗址和阿拉伯人的墓碑的重要港口是( )
A、广州 B、泉州 C、明州 D、福州
5、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叙述错误的是:( )
A、浙江居民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 B、宋代商人能够到非洲从事贸易活动
C、王安石看到东京城外棉花长势喜人 D、东京居民冬天烧煤来取暖
六、教学反思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编写教师:七年级历史备课小组
【学习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理解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学习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如 :顺差、逆差教学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一)明清经济发展
1、从 期到 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 时期。在清朝的 到
年间,经济迅速 ,国力空前 ,史称“ ”。
2、手工业: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 。
3、对外贸易: 、 和 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 ,
世界市场上一半 流入 ,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 之一。
4、商业:这一时期的商业也很 ,像 、 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
。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 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 。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1、社会方面: 流动性增大,传统的 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乾隆、嘉庆年间,
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 特征的经营方式。
2、观念方面:①在以前,士农工商这“四民”中, 排最后。到明末,变成“
”,列在“ ”之后,位置升到 。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
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 ,稍笨一点的去官府里 , 的人才去读书考试。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 的征兆。
这些因素的发育成长,带有 的趋向。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1、经济:对外 ,对内坚持 政策。压制打击 ,
鄙视 ,严重摧残 的萌芽。
2、思想领域:热衷于大兴 ,把 推向顶峰。
3、 、 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对比迅速逆转,到英国19世纪初推行
罪恶的 后,陷入更深重的危机。
二、合作探究
1、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是什么政策?此政策对中国产生的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1、明代以前,士农工商这“四民”中,商人排在最后。到明末,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位置升到第二。到清代,对内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你能说一说“重农主义”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吗?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练习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 ﹚
A、明前期到清前期 B、明中期到清中期 C、明中期到清前期 D、明前期到清后期
2、历史上被称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指的是哪几位皇帝在位时期﹙ ﹚
A、康熙 乾隆 B、康熙 雍正、乾隆 C、顺治 康熙 D、康熙 顺治 乾隆
3、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属于﹙ ﹚
A、农耕文明 B、工业文明 C、商业文明 D、手工业文明
4、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
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C、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 D、清王朝实行文字狱
5、我国历史上传统的重要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对外开放
6、法国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
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
A、“贞观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忽必烈统治时期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