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
钱钟书
壹
导入
导 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关于诗歌意象、意境的相关内容。
2.厘清作者的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学习本文所使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4.学习作者对待以及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反对诗歌研究中的本位思想。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在,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后又到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析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尤其在 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有卓著成绩。他因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钱钟书
作者作品
主要作品: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语等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等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钱钟书作品
背景探寻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格局中去。本文是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的(原稿为英文, 是1945年12月6 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 主要谈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异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文题解读
“谈中国诗”,“中国诗”是文章谈论的对象。文题表明作者所谈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 ,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历史、思想内容、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诗歌体裁特点
①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壹
贰
②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类别
①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可分为抒情诗(如舒婷《致橡树》)和叙事诗(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壹
贰
②按形式分为格律诗(如闻一多《死水》)、自由诗( 如臧克家《有的人》)、散文诗(如高尔基《海燕》)。
诗歌类别
③按创作来源分为群众创作的民歌(如《诗经》中的“国风”)和文人诗作。
叁
肆
④按时代可分为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后产生)和古典诗歌。
贰
初读课文
字词积累
识记字音
词语积累
精髓(suǐ) 一蹴而就(cù)
譬如(pì) 梵文(fàn)
颦蹙(pín cù) 叫嚣(xiāo)
轻鸢(yuān) 犬吠(fèi)一傅众咻(xiū)
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也说荡气回肠。
遥思远怅:怅惘地远望。怅,“望其还而未至为恨也”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叁
整体感知
一、文章中作者借用勃莱克的名言有什么用意?
明
确
表明自己不以概论的方式而是以比较的方式谈中国诗,体现出作者一贯的机智。
二、怎样理解“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一句的意思?
明
确
“尽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三、文章第三段“闪电战”“轻鸢剪掠”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
确
“闪电战”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诗在篇幅上的特征—短以及欣赏诗的速度快。“轻鸢剪掠”是英国短语,意思是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鸢,又名“老鹰”。以“闪电战”“轻鸢剪掠”的比喻加以论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诗简短而又意味悠远的特点。
四、如何理解“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乐队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两句中的两个比喻?
明
确
对比,指出中国诗和西洋诗的差异:中国诗低沉斯文,西洋诗高亢雄壮。
五、作者在第七段列举了四首中外诗歌,目的是什么?有怎样的效果?
明
确
都描写了山水田园生活,抒发了对这种生活的热爱。证明了中西诗作不但内容上差异不大,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肆
合作探究
一、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较文学
问
答
1、使文章通俗易懂。
2、利于全面、科学地认识中国诗
抓文中关键语句,概括中外诗歌的异同。
异
同
同
异
①发展诗史
同
②篇幅
③韵味技巧
④语言风格
⑤内容
外国:
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
抒情—戏剧—无史诗
外国:
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
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外国:
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
言有尽而意无穷。
外国:
拔木转石,惊天动地
中国:
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中西诗内容同,
作风暗合
中国诗和西洋诗
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什么结论?
中国诗和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不同
分 段
壹
引论(1):根本立场——比较文学
贰
本论(2—7):基本特征
叁
结论(8):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主旨
本文作者用幽默睿智的语言,通过对中西方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释了中国诗的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同时,作者对中西方诗歌本位思想提出批判,提出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
再会
授课人:
许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