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7 16: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拟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刹那(chà)
桅杆(wéi)
凛冽(lǐn

悄然不惊(qiāo

B.翘首(qiào

医嘱(shǔ)
默契(qì

惊心动魄(
pò)
C.紧绷(bēng

镌刻(juàn)
轨迹(guǐ

绽放(zhàn

D.要塞(sài)
咆哮(páo)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惊心动魄
翘首而望
眼花缭乱
震耳欲聋
B.凌空翔舞
海浪涉湃
一丝不苟
殚精竭虑
C.颇有建树
沉静自若
白手起家
如梦初醒
D.鸢飞戾天
经纶事务
慷慨大方
沉鳞竞跃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奶奶刚才还有说有笑,突然收敛起笑容,我们一脸茫然,不知哪儿冒犯起了她。
B.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建树,只要你善于发掘快乐,再平凡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C.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让同学们觉得轻松,记得牢固。
D.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古都北京,笼罩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阴影下。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C.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D.“甲午国殇?民族复兴”主题教育基地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着“服务G20,奉献G20”作为目的,杭州市政府发出志愿者征集令,希望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踊跃报名。
B.执法人员近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C.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以及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D.一篇有关中国人在5000年前就酿制啤酒的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第一作者是位90后的杭州姑娘。
6.关于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个部分。
B.特写和新闻都是要简要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
C.《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深情回顾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D.《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字书庠,本文是作者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7.阅读下列革命传统作品,按要求完成(1)﹣(3)题。
◆初读?获取整体印象

1)浏览目录可知,《红星!照耀中国》按照 
 顺序记录了 
 的过程。
◆走进?把握作者立场
(2)纪实作品,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时有作者的倾向,阅读这类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
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一一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
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
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以上片段是作者对长征途中 
 事件的叙述,表明了作者 
 的态度。
◆回味?获得启迪思考
(3)“五?四青年节”到了,班级宣传委员为了出一期主题为“闪光的人”的黑板报,向全班同学征集素材。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三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其相关故事写一段推荐词。
8.语文综合性学习。
9秒92!第三次参加亚运会的“中国飞人”苏炳添,以打破赛会纪录的9秒92收获个人首枚亚运会百米金牌,成为第二个获得亚运会百米冠军的“中国男飞人”。苏炳添超过了上届亚运会冠军费米。奥古诺德跑出的9秒93,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强势夺冠。
(1)[活动一:拟定标题]请为本则消息拟定一个标题。(15字以内)
(2)[活动二:设计问题]如果你是本次采访记者,请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3)[活动三:书写感悟]苏炳添打破记录,强势夺冠,举国沸腾,请写出你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感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二、阅读理解
9.课内阅读理解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新华社珠海10月23日电(记者霍小光、张晓松、周强)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同时他还巡览大桥,代表党中央向参与大桥设计、建设、管理的广大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问候。
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仪式并致辞。
③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桥开通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④开通仪式在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出境大厅举行。9时30分,伴随着欢快的迎宾曲,习近平等步入仪式现场,全场起立鼓掌。
⑤在观看了反映大桥建设情况视频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和韩正先后致辞。
⑥10时许,习近平走上主席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⑦开通仪式结束后,习近平等乘车从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出发巡览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云开日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清风徐来,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
⑧东人工岛位于港珠澳大桥水上桥梁和水下隧道的衔接部分,是大桥建设中的关键节点工程。习近平等乘车来到这里,登上西侧平台眺望大桥,结合图片、模型详细了解大桥建设情况,并会见了大桥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代表,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交谈。他指出,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你们参与了大桥的设计、建设、运维,发挥聪明才智,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我为你们的成就感到自豪,希望你们重整行装再出发,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⑨习近平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1)请给本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揣摩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伶仃洋上,云开日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清风徐来。港珠澳大桥如同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请从修辞的角度)
②你们参与了大桥的设计、建设、运维,发挥聪明才智,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意义有哪些?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夜,“白云”和“星星”说了悄悄话
9月6日,“鸟巢”的圆形舞台上,何白云和“星星”对话:“今夜的星星比任何时候都多,我在星光下显得格外美丽。星星,你好!”何白云是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的演员之一。昨天,何白云回到深圳,记者走近这个八岁起便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美丽姑娘。
何白云的听力是8岁时因发烧打针过量丧失的。凭借助听器,何白云仅能听到微弱的声响,直到2004年安装了电子耳蜗才有了好转。大学毕业后的何白云在市残联下属的深圳残疾人网工作。上京训练演出3个月了,回到深圳,何白云用舞蹈《星星,你好》传达了兴奋之情。
今年3月份,北京的手语舞蹈老师到深圳选拔参加开幕式表演的人选。“白云,你身高够了,去参选一下吧。”市残联以为工作人员鼓励她去参加选拔。除了何白云,深圳参加选拔的还有9名来自元平特殊学校的聋人姑娘。
何白云告诉记者,选拔前,元平特殊学校的老师帮其他9名聋人姑娘排练了健美操表演,而她却没有任何准备。去到选拔现场,何白云见到其他9人正在联系排练好的健美操,就跟着学跳了五分钟,学习了两个八拍的动作。开始选拔了,两个八拍的动作很快跳完了,其他选手还在跳,没有舞蹈基础的何白云跟不上节奏和动作,只能停下来站在一旁看。没想到,负责选拔的老师就挑中了何白云和元平特殊学校的一名学生。
不会下腰,不会劈腿,不会滑跪,一开始何白云在舞蹈上就是一张白纸,跳起舞来身体还很僵硬。在5月初广州的第一次集训里,何白云真正尝到了苦的味道。早上六点半起床开始跑步、压腿,八点钟开始舞蹈动作的训练,20天里每天都训练近十个小时。之后,何白云再次通过了选拔,得以去北京参加演出。
何白云说,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她来说,最辛苦的便是滑跪的练习。因为不掌握要领,每次都是“扑通”就跪下去了。“这种跪法是很疼的,膝盖都破皮流血了。”
终于等来了演出的这一天。“感觉很不一样,特别紧张,也特别兴奋。”何白云说,之前她们曾在鸟巢彩排过三次,但真正演出时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就想着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世界”。
舞蹈演出服白色灯笼裙有玄机,可以充气膨胀起来,左右两个开关各控制充气和灯泡。演出时,她们身上还要背着个电池。“可能有三四公斤重。”何白云说,当裙子亮起来,并慢慢充气膨胀起来时,觉得身上的裙子就像一朵白云。“我的名字就是白云。”何白云惊喜于这样的巧合。穿着浮云般的裙子,和“星星”说着悄悄话,何白云很享受那种轻盈浪漫温暖的感觉。而最令她感动的是,她们向“星星”说的最后一句话:“把我的名字放在你的心上,我们永远在一起。”
(选自《晶报》2008年9月11日,有改动)
(1)下面对这篇通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通讯以残疾姑娘何白云为对象,通过记叙她参加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的过程与感受,赞美了她勇敢顽强的精神。
B.何白云只是众多残疾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篇通讯写作目的是借这一典型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来赞美残奥会运动员身上所具有的品质。
C.本文对何白云参加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的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对她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细节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D.受篇幅所限,这篇通讯只精选了几个典型片段用十分精当的语言叙述出来,语言简洁而又不失生动活泼。
(2)请分层概述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
(3)请简要分析这篇通讯的标题的特殊。
(4)有人说他不愿看残奥会的电视转播,因为他不忍看到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比赛,感觉很残忍,很痛心,甚至有人建议取消这一赛事。你赞同这一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写作
12.生命中的惊喜让我们感到无限欢悦。意想不到的礼物是惊喜,柳暗花明的发现是惊喜,他乡遇故知的邂逅是惊喜,雪中送炭的帮助是惊喜……
请以“惊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
(4)不得抄袭。
试题解析
1.A.有误,“悄然不惊”中的“悄”应读作“qiǎo”;
B.有误,“翘首”中的“翘”应读作“qiáo”;“医嘱”中的“嘱”应读作“zhǔ”;
C.有误,“镌刻”中的“镌”应读作“juān”;
D.正确;
故选:D。
2.ABC.正确。
D.有误,“经纶事务”的“事”写作“世”。
故选:D。
3.A、“收敛”收拢的意思,句中指奶奶收拢了笑容,用词正确;
B、“建树”指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与“平凡工作中的意义”意义相对,用词正确;
C、“惟妙惟肖”指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与“把语法讲得”不搭配,用词错误;
D、“鹤立鸡群”指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人群里突出,用词正确。
故选:C。
4.A.正确;
B.正确;
C.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D.正确。
故选:C。
5.A.搭配不当,应该把“作为目的”改为“的宗旨”。
B.搭配不当,应该在“检测”后加上“的力度”。
C.搭配不当,应该在“以及”后加上“抒发了”。
D.正确。
故选:D。
6.ACD.正确;
B.有误,特写截取横断面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并不“简要”。
故选:B。
7.(1)本题考查名著概览。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我们可以发现从第一篇到第十二篇,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根据“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这些描述可知,这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夺桥成功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从斯诺的“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红军战士为革命献身的敬仰之情。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注意从从《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三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其相关故事写一段推荐词即可,注意突出人物的事迹和形象特点,着重论述人物的精神品质。
答案:
(1)时间;探寻红色中国
(2)飞夺泸定桥
敬仰
(3)示例:周恩来﹣﹣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
8.(1)给新闻拟写标题,一般从导语中提炼出关键信息,然后组织语言即可。根据首句“第三次参加亚运会的“中国飞人”苏炳添,以打破赛会纪录的9秒92收获个人首枚亚运会百米金牌”可拟写题目为:苏炳添打破亚运会纪录收获金牌。
(2)设计采访问题,先要明确采访的对象,然后分析采访的主题。本次采访的对象是“中国飞人”苏炳添,针对的事件是他夺得个人首个百米金牌。据此可设计问题为:有什么感想和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3)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的感受,同时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拟写时,可采用排比的修辞,表达自己的激动和他的这次夺冠的重要意义即可。
答案:
(1)[活动一:拟定标题]苏炳添打破亚运会纪录收获金牌。
(2)[活动二:设计问题]这次夺冠对于您的运动生涯有什么意义?夺冠之后,您觉得最应该感谢是谁?
(3)[活动三:书写感悟]如:苏炳添打破记录、强势夺冠,这一刻属于他自己,这一刻属于伟大的祖国,这一刻属于整个世界!
9.(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第①②句;
冲破、横渡;锐不可当。
(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
(3)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
(4)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0.(1)新闻的标题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本则新闻的主体是“珠港澳大桥”,事件是“正式通车”或“开通仪式”。据此可作答。
(2)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本则新闻的第①段即是导语部分,它交代了这则新闻的主要事实,吸引读者阅读全文。
(3)第①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港珠澳大桥如同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了大桥的宏伟壮观,表达作者的自豪喜悦之情。“云开日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清风徐来”是排比,有增强语势的效果,写出开阔壮观的景象,也衬托作者的喜悦心情。第②题要求赏析词语运用。要从词语表现的内容及人物的品质方面来考虑。“许多”本义指很多数量的人或物,在这里表示修饰,写出了建设者们克服的世界难题之多,可见他们的艰辛,也表现了习主席对他们的赞叹之情。
(4)此题可从文中提取关键语句适当加工。“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可根据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答案:
(1)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或:习近平出席开通仪式并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这是新闻的导语,突出这则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核心),吸引读者阅读全文。
(3)①比喻,把港珠澳大桥比作一条巨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桥的宏伟壮观,表达了作者看到大桥后的喜悦之情(自豪之情);排比,四个短语,描绘出一幅开阔明朗壮观之景,衬托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②“许多”表示修饰,写出了建设者们克服的世界难题之多;既写出了他们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也表达了习主席对他们的赞叹之情。
(4)①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国家的奋斗精神、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民族志气;②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③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1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BD.正确。
C.有误,本文并未对表演过程作详细介绍,而是选取了部分典型的动作;没有使用神态描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划分层次和概括内容的能力。此题可按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划分层次和概括层意。第1、2段介绍了何白云的基本情况。第3、4段写何白云被选为参加开幕式表演的人选。第5、6段写何白云参加集训,刻苦训练。第7、8段写何白云参加演出时的心情与感受。
(3)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白云”既指何白云的名字,又指“当裙子亮起来,并慢慢充气膨胀起来时,觉得身上的裙子就像一朵白云”。“星星”指这个节目的名字是《星星,你好》。将人物名字与事件融合一起,有着新颖、生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可据此回答。
(4)本题考查自主表达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两种说法。但根据残奥会举办的意义,应该持赞同举办残奥会的态度。可围绕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身残志坚等角度回答。
答案:
(1)C
(2)①聋人姑娘何白云的基本情况;②选拔残奥会开幕式演员,何白云被意外挑中;③何白云参加集训并刻苦训练;④何白云演出时的心情与感受。
(3)①标题中的“白云”是何白云的名字;她演出时穿着充气的白裙,又像一朵美丽的白云。②“星星”,何白云参演的舞蹈叫《星星,你好》。③“‘白云’和‘星星’说了悄悄话”,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新闻人物的名字与新闻事件巧妙地嵌在一起,形象、生动、浪漫,充满童话色彩。
(4)不赞同。残疾人为何要举办体育运动会?为何要撑着拐杖赛跑,坐着轮椅打球?是为了证明他们残缺的躯体仍有力量和技能吗?是为了争到名次和荣誉吗?从现象看,是;从本质看,不是。其实,与健康人的奥运会相比,残奥会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体育的精神意义。人们观看残奥会,不会像观看奥运会那样重视比赛的输赢。人们看重的,也即残奥会要证明的是:残疾人仍然拥有完整的内在生命,在生命本质的意义上,残疾人并不残疾,人的内在生命是伟大的。
12.【例文】
惊喜
  时间:某年8月的一天
  地点:我家。
  人物:老妈:财务部部长
  我:妈妈的私人军师
  老爸:我的私人军师,身份卑微
  第一幕
[幕起:一家三口正按职位顺序秩序井然的走入餐厅,准备享用着那荤素搭配适当、营养美味的膳食。]
“哼哼哼(郑重的)明天有个重要的日子,请问是什么?”“不知道?”我和老爸装模作样的若无其事说。“不对,一定是老妈您有一大笔收入要来。”说完我就偷偷的朝老爸眨了眨眼。“嗯嗯,女儿说的肯定没错。”爸爸边说边对我相视一笑。这时,老妈那热情奔放的脸变的垂头丧气。我和老爸相视一笑,很显然,老妈已经中了我们的连环计了。
  第二幕
[幕起:我和老爸破天荒地的在早上6:00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快的起了床,开始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老爸,快点儿﹣﹣”“女儿,我来也!”老爸拉起了京腔。“左三下,右三下,桌子下面,椅子下面,都得扫。”我边扫边说。“快点干,快点干,等咱们老妈回来,赶快给她个惊喜,让她高兴高兴。”我那口齿不清,五音不全的老爸接过我那声腔,把我吓得鸡皮疙瘩布满四周。我扫地,爸拖地;爸买菜,我洗菜;我切菜,爸烧菜。我们忙的乐不可亦,不过合作的心有灵犀、得心应手。
  第三幕
[幕起:室内一片漆黑,让人心慌意乱,至于什么,两个字:秘密。]
  这时只听“咚咚咚”妈妈的脚步越来越近,只听“啊!﹣﹣”的一声尖叫,我和老爸已排山倒海、震耳欲聋,(备注:妈妈特别怕黑)“咣”一声,灯被迫亮了起来。我和老爸推出蛋糕,那笑容早已悄无声息地爬满了妈妈的脸庞。“世上只有妈妈好……”老爸以鬼叫之声唱起了歌,把我和老妈逗的捧腹大笑……,深夜里我们家点亮了爱的烛光。
  在我和老爸的精心策划之下,老妈度过了她至今难忘,快乐至极的生日。
[幕落]
  导演:老爸
  剧本:生日大惊喜
  主要演员:我的一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