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散文两篇》2课时课件(共6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6《散文两篇》2课时课件(共6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7 17:04: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
2.了解写作风格。
3.能初步认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探究课文的主题。
2.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生的含义,积极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自读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知识链接
1.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2.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二、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
三、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四、听读课文
听:1.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读:1.吐字准确、有力、清晰流畅;2.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3.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五、自读任务(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1)先谈生命的易逝;(2)再谈生命的永久;(3)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2.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六、文本解析
(一)读第一自然段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1.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何妙处?
明确:人们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实际,又能感染人。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2.为什么说“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
明确:衬衣是具体物件,可以洗涤、缝补,但是生命一去不复返,无法修补留存。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明确:
对比。把“生命”和“衬衣”相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的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表达了对生命易逝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4.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确: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对于生命我们丝毫不能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5.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作用分析法。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以小见大的作用是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二)读第二自然段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1.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2.赏析“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明确:拟人。把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顽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永远不朽的赞美之情。
3.第2自然段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三)读第三自然段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1.“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指生命离开肉体;指生命在下一代延续。
2.赏析“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明确: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3.怎样理解“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明确: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示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四)读四、五自然段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
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正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七、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八、主旨归纳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九、写法探究
本文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欲扬先抑: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十、拓展延伸
1.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的认识?
明确: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延续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2.请同学们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十一、本课小结
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
推进新课
1.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2.出示自读目标,学生给自己确定目标。
三、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说说每段大意。
明确:第1段:概括自己一生三大追求。
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5段:作者觉得一生活着值得。
2.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说。
第1层<第2自然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2层<第3自然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3层<第4自然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自读任务(5分钟完成)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3.如何理解作者关于“爱情”的论述?
4.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5.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2.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3.本文所论述的“爱情”,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同时又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的亲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纯最浓的情感。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作者把它放在三大情感的首位,这种安排是很有见地的。
4.作者写追求知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人的心灵;(人)(2)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
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思考: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明确: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5.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五、语言赏析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
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明确: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明确: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4.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明确: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
六、人物探究
1.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作者罗素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补充资料:
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作家名片: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2.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明确: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七、主旨归纳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闭上你的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在这45分钟里,你获得了什么?
师提示: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我过去的活法给现在留下的是什么?我现在的活法给将来留下的是骄傲,是遗憾,还是悔恨?
预设生成:
生: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生:人生短暂,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生:我觉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很容易,关键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持之以恒,为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师小结:
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用文学的笔法,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九、课后作业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小作文:我要怎样活着
附板书:
我为什么而活着值得为它活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散文二篇》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è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至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yuān。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密缩影。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è(
)制  俯瞰(
)  深yuān(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肆意”中“肆”的意思是: 
 。(2分)?
(4)请提取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池塘是养殖动物栖息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病原生物潜藏和________的地方。
②我们必须坚决________学前教育过度逐利行为,促进学前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③由于长期过度捕捞,长江刀鱼如今个头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已________灭绝。
A.?繁衍???
遏止???
濒危???????B.?繁殖???
遏制???
濒临???????C.?繁衍???
遏制???
濒临???????D.?繁殖???
遏止???
濒危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中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B.站在山下,俯瞰一山葱郁的绿色,令人赏心悦目。
C.我知道很多植物都是无性繁殖。
D.不管你多么卑微,你都要有勇气去追求你自己的幸福。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B.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才叫本事。
C.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D.大会的口号是:团结,友谊,进步。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B.《国家宝藏》开播之初,九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自发在网络上答疑解惑,为激活传统文化的生机贡献力量。
C.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精准扶贫和减税降费等成为热点。
D.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
6.找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
)(2分)
A.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B.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
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C.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D.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7.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一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彩排。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变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________,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________。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________;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________。生活是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②可以改编成散文
③悠闲而又充满诗意
④可以改编成小说
A.?②④③①?????????????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②①④③
8.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
②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
③学会爱自己。
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
⑤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A.①④③②⑤
B.③①④②⑤
C.①②⑤④③
D.③④①⑤②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都是哲理散文,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B.《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作者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C.罗素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曾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D.《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进行阐述。
10.著名小说家司汤达的墓志上只刻着短短的一句话:“活过,爱过,写过。”同学们尚处在人生的成长期,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为了引导同学们对生命的价值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学校准备开展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6分)
(1)同学们拟定了以下几个选题,你认为不适合作为选题的一项是(
)(2分)
A.珍爱生命与保护环境
B.珍爱生命与仿生技术
C.珍爱生命与远离毒品
D.珍爱生命与见义勇为
(2)仿照示例,写一段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4分)
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最终东流入海;生命像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长大后叶落归根……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永恒的。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文后问题。(15分)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①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②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④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⑤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第①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3.如何理解第⑤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意思?(4分)
4.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生命?(3分)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分)
奶奶的慢生活
何小琼
①8岁那年,父母把我送到小镇跟奶奶生活。【甲】踏着街道上的青石,迎着初春微寒的雨,我拉着奶奶温润的手,慢慢地走着。母亲在我身后说:“听奶奶的话,妈妈会来接你的。”我没有回头,泪水和雨水一起在脸上滑落。
②我跟着奶奶回到那座深深的宅院。【乙】朦胧的雨帘中,我看到了爬满青藤、开满小花的院墙,带着铜锁的木门。奶奶拉着我,慢慢地穿行,她身上的布衣有淡淡的茉莉花香,没有由来地,我那颗有些焦躁的心安定了不少。
③母亲曾经说我的脾气像她,有些急躁。而来到奶奶身边的第一晚,我居然是安静的。任由慈祥的奶奶给我擦干头发,换上一身布衣,然后帮我梳头。奶奶梳得很慢很慢。而我,已经把来之前,准备要发的牢骚抛到九霄云外,过了许久,才跟奶奶说了第一句话:“奶奶,我饿了。”奶奶笑了,脸上绽开的皱纹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说:“好,吃鸡蛋面。”
④那晚,奶奶在厨房慢悠悠地给我煮面。烧水、下面、煎鸡蛋、放葱花。每一样都做得那么细致而缓慢,而我的肚子早就唱了几十首歌。我可怜巴巴地站在厨房门口说:“奶奶,能快点吗?好饿。”奶奶笑了,说:“不要急,慢点才有味道。”
⑤奶奶终于端着一大碗青菜鸡蛋面放在我面前。那碗面,香气袭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边大快朵颐边说:“奶奶,您做事都这么慢吗?能不能快点?”奶奶又笑了,说:“慢点好,稳当。”年少的我,唯有嘴里“嗯嗯”着。【丙】
⑥和奶奶一起生活,我领略到了“慢”字的滋味。奶奶做什么事都不急,买菜慢,煮饭慢,缝补衣服慢,总是一副不急不躁、安然自如的神态。我风风火火地赶着上学,奶奶会说:“慢点慢点,还来得及。”我写作业潦草,奶奶看到摇摇头说:“慢慢写,老师喜欢写字认真的学生。重新写。”
⑦奶奶戴着老花镜,我背书给她听。不满意的时候,奶奶会说:“慢慢背,不然我不签字哦。”我只能放慢速度,不签字是要留堂的。渐渐地,在奶奶的耳濡目染下,我急躁的脾气改变了不少,成绩还排到了班级前五名。
⑧【丁】街道上都是慢悠悠来往的行人,似乎所有的人都不赶时间。我曾经问奶奶:“这里的人做什么都这么慢吗?”奶奶奇怪地问:“为什么要着急?这里每家都在院墙边种了花,一路慢慢走,花开的时候看都看不够,多美啊!”
⑨时光飞逝,当我爱上小镇的慢生活时,两年很快就过去了。我10岁那年,父母接我回到他们身边,我哭着拉着奶奶,久久不愿放手。我回到了城市,多年以后,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但我知道,我会永远记得奶奶,是她告诉我,慢慢来,才能看到美。
(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3分)
小镇多雨,笼罩在雨帘中的小镇特别迷人。
A.【甲】
B.【乙】
C.【丙】
D.【丁】
2.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6分)
(1)朦胧的雨帘中,我看到了爬满青藤、开满小花的院墙,带着铜锁的木门。(从描写方法角度)
(2)奶奶笑了,脸上绽开的皱纹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从修辞手法角度)
?
3.奶奶的哪些话能够体现她的“慢生活”,请从文中找出四处。(4分)
4.第①段和第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拉着奶奶的手,请分析“我”当时的心情有何不同。(4分)
5.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章结尾“慢慢来,才能看到美”这句话的理解。(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散文二篇》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è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至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yuān。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密缩影。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è(遏)制  俯瞰(kàn)  深yuān(渊)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神密 ”,正确写法是“ 神秘 ”。(2分)?
(3)“肆意”中“肆”的意思是: 不顾一切,任意去做 。(2分)?
(4)请提取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2分)
感情支配着一生。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①池塘是养殖动物栖息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病原生物潜藏和________的地方。
②我们必须坚决________学前教育过度逐利行为,促进学前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③由于长期过度捕捞,长江刀鱼如今个头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已________灭绝。
A.?繁衍???
遏止???
濒危???????B.?繁殖???
遏制???
濒临???????C.?繁衍???
遏制???
濒临???????D.?繁殖???
遏止???
濒危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B )(2分)
A.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中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B.站在山下,俯瞰一山葱郁的绿色,令人赏心悦目。
C.我知道很多植物都是无性繁殖。
D.不管你多么卑微,你都要有勇气去追求你自己的幸福。
解析:A.濒临:紧接,临近。B.俯瞰:俯视。不符合句意。C.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D.卑微:地位低下。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
)(2分)
A.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B.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才叫本事。
C.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D.大会的口号是:团结,友谊,进步。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2分)
A.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B.《国家宝藏》开播之初,九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自发在网络上答疑解惑,为激活传统文化的生机贡献力量。
C.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精准扶贫和减税降费等成为热点。
D.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
6.找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D??
)(2分)
A.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B.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
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C.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D.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7.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一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3分)
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彩排。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变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________,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________。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________;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________。生活是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②可以改编成散文
③悠闲而又充满诗意
④可以改编成小说
A.?②④③①???????????????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②①④③
8.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①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
②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
③学会爱自己。
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
⑤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A.①④③②⑤
B.③①④②⑤
C.①②⑤④③
D.③④①⑤②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都是哲理散文,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B.《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作者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C.罗素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曾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D.《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进行阐述。
10.著名小说家司汤达的墓志上只刻着短短的一句话:“活过,爱过,写过。”同学们尚处在人生的成长期,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为了引导同学们对生命的价值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学校准备开展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6分)
(1)同学们拟定了以下几个选题,你认为不适合作为选题的一项是(
B
)(2分)
A.珍爱生命与保护环境
B.珍爱生命与仿生技术
C.珍爱生命与远离毒品
D.珍爱生命与见义勇为
解析:本题考查设计活动的能力。活动主题是“热爱生命”,B项的“仿生技术”与主题没有联系。
(2)仿照示例,写一段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4分)
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最终东流入海;生命像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长大后叶落归根……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永恒的。
答案: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一幅长长的画卷,等待我们去精心描绘;生命像一曲美妙的乐章,需要我们用心去演奏……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是美好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仿写句了的能力。仿写时,要按照示例的格式去写。开头设问,然后采用两个比喻句,形象揭示生命的意义,最后总结。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文后问题。(15分)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①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②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④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⑤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第①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感叹个人对生命逝去的无可奈何,这是伏笔,欲扬先抑,为后文歌颂生命的不朽铺垫蓄势。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这句话描写了春天山坡上小牛犊活泼的动作,并用“炫耀”一词以拟人手法突出它们外形的美丽可爱。两个“永远的”以反复修辞强调了生命的美丽永存这一哲理。
3.如何理解第⑤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意思?(4分)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这句话是说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这让人慨叹。
4.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生命?(3分)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分)
奶奶的慢生活
何小琼
①8岁那年,父母把我送到小镇跟奶奶生活。【甲】踏着街道上的青石,迎着初春微寒的雨,我拉着奶奶温润的手,慢慢地走着。母亲在我身后说:“听奶奶的话,妈妈会来接你的。”我没有回头,泪水和雨水一起在脸上滑落。
②我跟着奶奶回到那座深深的宅院。【乙】朦胧的雨帘中,我看到了爬满青藤、开满小花的院墙,带着铜锁的木门。奶奶拉着我,慢慢地穿行,她身上的布衣有淡淡的茉莉花香,没有由来地,我那颗有些焦躁的心安定了不少。
③母亲曾经说我的脾气像她,有些急躁。而来到奶奶身边的第一晚,我居然是安静的。任由慈祥的奶奶给我擦干头发,换上一身布衣,然后帮我梳头。奶奶梳得很慢很慢。而我,已经把来之前,准备要发的牢骚抛到九霄云外,过了许久,才跟奶奶说了第一句话:“奶奶,我饿了。”奶奶笑了,脸上绽开的皱纹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说:“好,吃鸡蛋面。”
④那晚,奶奶在厨房慢悠悠地给我煮面。烧水、下面、煎鸡蛋、放葱花。每一样都做得那么细致而缓慢,而我的肚子早就唱了几十首歌。我可怜巴巴地站在厨房门口说:“奶奶,能快点吗?好饿。”奶奶笑了,说:“不要急,慢点才有味道。”
⑤奶奶终于端着一大碗青菜鸡蛋面放在我面前。那碗面,香气袭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边大快朵颐边说:“奶奶,您做事都这么慢吗?能不能快点?”奶奶又笑了,说:“慢点好,稳当。”年少的我,唯有嘴里“嗯嗯”着。【丙】
⑥和奶奶一起生活,我领略到了“慢”字的滋味。奶奶做什么事都不急,买菜慢,煮饭慢,缝补衣服慢,总是一副不急不躁、安然自如的神态。我风风火火地赶着上学,奶奶会说:“慢点慢点,还来得及。”我写作业潦草,奶奶看到摇摇头说:“慢慢写,老师喜欢写字认真的学生。重新写。”
⑦奶奶戴着老花镜,我背书给她听。不满意的时候,奶奶会说:“慢慢背,不然我不签字哦。”我只能放慢速度,不签字是要留堂的。渐渐地,在奶奶的耳濡目染下,我急躁的脾气改变了不少,成绩还排到了班级前五名。
⑧【丁】街道上都是慢悠悠来往的行人,似乎所有的人都不赶时间。我曾经问奶奶:“这里的人做什么都这么慢吗?”奶奶奇怪地问:“为什么要着急?这里每家都在院墙边种了花,一路慢慢走,花开的时候看都看不够,多美啊!”
⑨时光飞逝,当我爱上小镇的慢生活时,两年很快就过去了。我10岁那年,父母接我回到他们身边,我哭着拉着奶奶,久久不愿放手。我回到了城市,多年以后,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但我知道,我会永远记得奶奶,是她告诉我,慢慢来,才能看到美。
(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D)(3分)
小镇多雨,笼罩在雨帘中的小镇特别迷人。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⑧段描写的是小镇上慢悠悠来往的行人对生活的享受状态,环境描写“小镇多雨,笼罩在雨帘中的小镇特别迷人”烘托出了小镇人们的慢生活,放在【丁】处恰当,故选D项。
2.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6分)
(1)朦胧的雨帘中,我看到了爬满青藤、开满小花的院墙,带着铜锁的木门。(从描写方法角度)
运用环境描写,(1分)写出了奶奶家闲适宁静的生活环境,烘托了小镇生活的悠闲自在,(1分)为下文写“我”爱上小镇的生活埋下了伏笔。(1分)
?
(2)奶奶笑了,脸上绽开的皱纹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从修辞手法角度)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奶奶笑时的“皱纹”比作“菊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听到“我”说“饿了”后的神态,(1分)表现了奶奶的慈祥、亲切和对“我”的疼爱。(1分)
?
3.奶奶的哪些话能够体现她的“慢生活”,请从文中找出四处。(4分)
①不要急,慢点才有味道。②慢点好,稳当。③慢慢写,老师喜欢写字认真的学生。重新写。④慢慢背,不然我不签字哦。⑤这里每家都在院墙边种了花,一路慢慢走,花开的时候看都看不够,多美啊!(任选四处即可,共4分)
?
4.第①段和第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拉着奶奶的手,请分析“我”当时的心情有何不同。(4分)
第①段中“我拉着奶奶温润的手,慢慢地走着”,此时“我”刚来到小镇,心里有点胆怯,对奶奶有些陌生。(2分)第⑨段中“我哭着拉着奶奶,久久不愿放手”,经过两年的相处,“我”已经爱上奶奶,爱上小镇的慢生活,表达了“我”对奶奶和小镇的依恋与不舍。(2分)
?
5.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章结尾“慢慢来,才能看到美”这句话的理解。(5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快”字逐渐占领我们的生活,吃饭点“快餐”,网购要“秒杀”,出行坐“快车”……其实,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慢慢品味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言之有理即可,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散文二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
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难点: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学法指导:
1.《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阅读时注意,作者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我为什么而活着》分层阐述,条理清晰。阅读时注意,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自己活着的理由。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2.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将两文中意蕴深刻,文采斐然的句子找出来,认真揣摩。记下你的疑难问题。
3.完成两文中的旁批。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茸毛(  ) 凋谢(  ) 洗dí(  )
jù风(  )
sì意(  )
俯瞰(  )
不可遏制(  )
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义写出词语。
(1)蔓延:?
(2)濒临:?
(3)     :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3.填空。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   (国籍)的    ,他是一位著名的    家、    家,作家。曾获1950年     文学奖。?
4.写出关于“生命”的诗词名句。(不少于三句)
5.《永久的生命》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6.《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答案:
1.róng diāo 涤 飓 肆 kàn è
2.(1)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2)紧接,临近。(3)肆意
3.英 罗素 哲学 数学 诺贝尔
4.略
5.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6.爱情、知识、同情。
【课中导读】
《永久的生命》导读
一、听读课文
听:1.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读:1.吐字准确、有力、清晰流畅;2.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3.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二、自读任务(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1)先谈生命的易逝;(2)再谈生命的永久;(3)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2.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三、文本解析
(一)读第一自然段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1.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何妙处?
明确:人们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实际,又能感染人。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2.为什么说“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
明确:衬衣是具体物件,可以洗涤、缝补,但是生命一去不复返,无法修补留存。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明确:
对比。把“生命”和“衬衣”相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的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表达了对生命易逝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4.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确: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对于生命我们丝毫不能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5.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作用分析法。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以小见大的作用是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二)读第二自然段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1.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2.赏析“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明确:拟人。把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顽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永远不朽的赞美之情。
3.第2自然段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三)读第三自然段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1.“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指生命离开肉体;指生命在下一代延续。
2.赏析“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明确: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3.怎样理解“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明确: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示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四)读四、五自然段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
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正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四、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五、主旨归纳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六、写法探究
本文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欲扬先抑: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七、拓展延伸
1.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的认识?
明确: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延续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2.请同学们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本课小结
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导读
一、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说说每段大意。
明确:第1段:概括自己一生三大追求。
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5段:作者觉得一生活着值得。
2.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说。
第1层<第2自然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2层<第3自然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3层<第4自然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任务(5分钟完成)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3.如何理解作者关于“爱情”的论述?
4.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5.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2.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3.本文所论述的“爱情”,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同时又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的亲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纯最浓的情感。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作者把它放在三大情感的首位,这种安排是很有见地的。
4.作者写追求知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人的心灵;(人)(2)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
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思考: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明确: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5.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三、语言赏析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
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明确: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明确: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4.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明确: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
四、人物探究
1.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作者罗素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补充资料:
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作家名片: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2.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明确: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五、主旨归纳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闭上你的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在这45分钟里,你获得了什么?
师提示: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我过去的活法给现在留下的是什么?我现在的活法给将来留下的是骄傲,是遗憾,还是悔恨?
预设生成:
生: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生:人生短暂,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生:我觉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很容易,关键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持之以恒,为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师小结:
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用文学的笔法,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七、课后作业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小作文:我要怎样活着
【课后导练】
(一)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文后问题。
①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②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④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⑤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第①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第⑤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意思?
答案: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感叹个人对生命逝去的无可奈何,这是伏笔,欲扬先抑,为后文歌颂生命的不朽铺垫蓄势。
2.这句话描写了春天山坡上小牛犊活泼的动作,并用“炫耀”一词以拟人手法突出它们外形的美丽可爱。两个“永远的”以反复修辞强调了生命的美丽永存这一哲理。
3.“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这句话是说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这让人慨叹。
(二)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回答文后问题。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1.文中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云霄”与“尘世”分别指什么?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
①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下面是本文另一版本译文的最后一段,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孟宪忠译)
答案:
1.云霄: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或作者理想中的世界。尘世: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2.①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②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孤寂的恐怖和可怕,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本文的译文,比较简洁,口语色彩较浓,这使得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干脆利落、发自肺腑。
或:另版译文,书面色彩较浓,句子较长,语气较为舒缓,这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仿佛是深思熟虑所得,表现得更为沉稳厚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0张PPT)
15
散文二篇
知识链接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散文
叙事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1.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读目标
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听:1.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读:1.吐字准确、有力、清晰流畅
2.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
3.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听读课文
●点我朗读
(1)先谈生命的易逝;
(2)再谈生命的永久;
(3)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1.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自读任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2.理清行文思路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何妙处?
人们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实际,又能感染人。
文本解析
读第一自然段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为什么说“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
衬衣是具体物件,可以洗涤、缝补,但是生命一去不复返,无法修补留存。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
把“生命”和“衬衣”相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的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表达了对生命易逝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对于生命我们丝毫不能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作用分析法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以小见大的作用是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读第二自然段
生命自身的神奇;
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赏析“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拟人
把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小草生命顽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对生命永远不朽的赞美之情。
第2自然段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指生命离开肉体
指生命在下一代延续
读第三自然段
赏析“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怎样理解“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示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读四、五自然段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不矛盾。
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正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合作探究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
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主旨归纳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本文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的认识?
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
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
延续的;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请同学们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15
散文二篇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
思索者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不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生命的意义比生命本身更加重要。
●点我视频
导入新课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朋友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那吃饭是为了什么?吃饭是为了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
金钱
名利
荣誉
梦想
自读目标
1.梳理结构、释疑解难、品味语言。
2.理解作者活着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你的目标?
●点我朗读
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说说每段大意。
第1段:概括自己一生三大追求。
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5段:作者觉得一生活着值得。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说。
第1层<第2自然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2层<第3自然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3层<第4自然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如何理解作者关于“爱情”的论述?
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读任务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我为什么而活着
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2.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渴望爱情
爱情带来
爱情摆脱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
本文所论述的“爱情”,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同时又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的亲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纯最浓的情感。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作者把它放在三大情感的首位,这种安排是很有见地的。
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文中关于

”的论述?

爱是柔弱的,但它无坚不摧
4.作者写追求知识包括了几个方面?
(1)了解人的心灵;
(2)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
(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自然
社会
人类知识
同情苦难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我为什么而活着
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
苦难的同情
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5.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语言赏析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
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
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
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
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4.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
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作者罗素是个怎样的人?
人物探究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作家名片
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对整个人类和平、
幸福生活的追求!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主旨归纳
课堂小结
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用文学的笔法,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现在的活法给将来留下的是骄傲,是遗憾,还是悔恨?
我过去的活法给现在留下的是什么?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小作文:我要怎样活着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散文二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
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难点: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学法指导:
1.《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阅读时注意,作者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我为什么而活着》分层阐述,条理清晰。阅读时注意,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自己活着的理由。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2.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将两文中意蕴深刻,文采斐然的句子找出来,认真揣摩。记下你的疑难问题。
3.完成两文中的旁批。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茸毛(  ) 凋谢(  ) 洗dí(  )
jù风(  )
sì意(  )
俯瞰(  )
不可遏制(  )
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义写出词语。
(1)蔓延:?
(2)濒临:?
(3)     :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3.填空。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   (国籍)的    ,他是一位著名的    家、    家,作家。曾获1950年     文学奖。?
4.写出关于“生命”的诗词名句。(不少于三句)
5.《永久的生命》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6.《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课中导读】
《永久的生命》导读
一、听读课文
听:1.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读:1.吐字准确、有力、清晰流畅;2.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3.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二、自读任务(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
2.理清行文思路。(文中标记)
三、文本解析
(一)读第一自然段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1.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何妙处?
明确: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2.为什么说“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
明确: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明确:
4.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确:
5.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明确:
█“以小见大”作用分析法。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以小见大的作用是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二)读第二自然段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1.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
2.赏析“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明确:
3.第2自然段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三)读第三自然段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1.“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
2.赏析“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明确:
3.怎样理解“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明确:
(四)读四、五自然段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明确: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5.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四、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
五、主旨归纳
明确:
六、写法探究
本文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七、拓展延伸
1.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的认识?(自由谈)
2.请同学们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我为什么而活着》导读
一、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说说每段大意。(文中标记)
2.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二、自读任务(5分钟完成)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3.如何理解作者关于“爱情”的论述?
4.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5.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思考: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明确:
三、语言赏析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明确: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明确:
4.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明确:
四、人物探究
1.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作者罗素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补充资料:
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作家名片: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2.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明确:
五、主旨归纳
明确:
六、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闭上你的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在这45分钟里,你获得了什么?
提示: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我过去的活法给现在留下的是什么?我现在的活法给将来留下的是骄傲,是遗憾,还是悔恨?
七、课后作业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小作文:我要怎样活着
【课后导练】
(一)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文后问题。
①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②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④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⑤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第①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第⑤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意思?
(二)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回答文后问题。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1.文中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云霄”与“尘世”分别指什么?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
①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下面是本文另一版本译文的最后一段,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孟宪忠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