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随堂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二篇》随堂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8 12: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二篇》随堂训练
【基础考查】
1 .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怀民亦未 寝 ( qǐng ) 夕日欲 颓 ( tuí )
B . 遂 至承天寺( suí ) 沉 鳞 竞跃( lín )
C . 藻, 荇 交横( xìng ) 能 与 其奇者( yù )
D . 盖竹 柏 影也( bái ) 相 与 步于中庭( yǔ )
2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欣 然 起 行 康 肃 忿 然
B .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反溯流逆上矣
C .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 . 夕日 欲 颓 实是 欲 界之仙都
3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 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 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 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⑤ 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③④①⑤② C . ⑤③④①② D . ⑤①③④②
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 月色入户 ” 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 . “ 念无与为乐者 ” 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 .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 .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5 . 根据要求填空。
( 1 )《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 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 2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 3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 “ 月 ” 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 4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综合运用】
6 . 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 “‘ 踩 ’ 访苏轼的足迹 ”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 1 )(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 赤壁 ② 永州 ③ 承天寺
④ 黄楼 ⑤ 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 —— 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 )(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 “ 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 ” 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 3 )(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 . 用 “ / ” 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 . 解释下列字词。
( 1 ) 晓雾将歇 歇:
( 2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 3 ) 怀民亦未寝 寝:
( 4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9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 ) 沉鳞竞跃。
( 2 ) 相与步于中庭。
10 . 填空。
( 1 ) 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__________” 。
( 2 )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 之美 ” ,乙文描写了 “□□ 之美 ”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__________” 的语句中。
【类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 ① 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 ② ,顾无贮水处。先君 ③ 曰: “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 因以赐轼,曰: “ 是文字之祥 ④ 也。 ”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 ⑤ 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 七月,舟行至当涂 ⑥ ,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 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 ① 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 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③ 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 祥:吉祥之兆。 ⑤ 主:以 …… 为主,着重于。 ⑥ 当涂:地名。 ⑦ 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1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 得 异 石 奇山 异 水,天下独绝
B . 且 为 铭曰 公输盘 为 楚造云梯之械
C . 明 年 至黄州 越 明 年 ,政通人和
D . 求 砚不复得 求 石兽于水中
12 . 用 “ /”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3 . 文中 “ 赐 ”“ 付 ” 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 赐 轼,曰: “ 是文字之祥也。 ” 甚喜,以 付 迨、过。
14 .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苏轼在砚铭中说: “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 ,你认为苏轼对 “ 德 ” 与 “ 形 ” 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短文二篇》随堂训练(解析版)
【基础考查】
1 .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怀民亦未 寝 ( qǐng ) 夕日欲 颓 ( tuí )
B . 遂 至承天寺( suí ) 沉 鳞 竞跃( lín )
C . 藻, 荇 交横( xìng ) 能 与 其奇者( yù )
D . 盖竹 柏 影也( bái ) 相 与 步于中庭( yǔ )
【答案】 C
【解析】 A . 寝 qǐn ; B . 遂 suì ; D . 柏 bǎi ;故选 C 。
2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欣 然 起 行 康 肃 忿 然
B .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反溯流逆上矣
C .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 . 夕日 欲 颓 实是 欲 界之仙都
【答案】 D
【解析】 A . …… 的样子; B .于是; C .只是; D .快要 / 欲望;故选 D 。
3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 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 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 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⑤ 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③④①⑤② C . ⑤③④①② D . ⑤①③④②
【答案】 B
【解析】 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 ——“ 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 ;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 “ 南朝游记小品名作 ” 扣住 “ 文苑奇葩 ” ,故第 ④ 句应紧跟其后,同时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领起第 ①⑤ 句(两句分别对应 “ 游记 ”“ 小品 ” );第 ② 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故选 B 。
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 月色入户 ” 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 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 . “ 念无与为乐者 ” 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 .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 .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B 项表述错误, “ 念无与为乐者 ” 说的是作者对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
5 . 根据要求填空。
( 1 )《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 2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 3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 “ 月 ” 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 4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答案】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 首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写相关语句;其次,要正确写出句子,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注意 “ 颓 ”“ 竞 ”“ 藻 ”“ 荇 ” 等字的写法。
【综合运用】
6 . 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 “‘ 踩 ’ 访苏轼的足迹 ”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 1 )(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 赤壁 ② 永州 ③ 承天寺
④ 黄楼 ⑤ 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 —— 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 )(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 “ 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 ” 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 3 )(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 )示例一:杭州西湖 —— 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璧一 — 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 2 )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 3 )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解析】
( 1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例句,可得出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景点,然后写出苏轼所写的有关这处景点的诗文名句即可。如:黄楼 —— 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 2 )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据此可拟写为:走进承天寺,品苏轼文化。
( 3 )要求学生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 平仄 相谐;六是内容相关。根据 “ 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 可拟写下联:闲人赏婵娟步入中庭。
【课内阅读】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 . 用 “ / ” 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 . 解释下列字词。
( 1 ) 晓雾将歇 歇:
( 2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 3 ) 怀民亦未寝 寝:
( 4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9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 ) 沉鳞竞跃。
( 2 ) 相与步于中庭。
10 . 填空。
( 1 ) 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__________” 。
( 2 )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 之美 ” ,乙文描写了 “□□ 之美 ”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__________” 的语句中。
【答案】
7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 . ( 1 ) 消散 ( 2 ) 参与,这里指欣赏 ( 3 ) 睡觉 ( 4 ) 只是
9 . ( 1 )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 2 )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0 . ( 1 )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 ) 山川 月色 ( 月夜 )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 ( 意思对即可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
7 .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 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 古二今一 ” 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文中画线句子正确停顿是: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注意 “ 歇(消散) ”“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 的正确解释。
9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注意 “ 竞(争相) ”“ 相与(一起) ” 等词的正确翻译。
10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写法,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 对于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 ( 1 ) 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 猿鸟乱鸣 ” 和 “ 沉鳞竞跃 ”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2 )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 山川之美 ” ,乙文描写了 “ 月夜之美 ”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的语句中。
【点睛】
译文:山河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类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 ① 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 ② ,顾无贮水处。先君 ③ 曰: “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 因以赐轼,曰: “ 是文字之祥 ④ 也。 ”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 ⑤ 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 ⑥ ,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 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 ① 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 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③ 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 祥:吉祥之兆。 ⑤ 主:以 …… 为主,着重于。 ⑥ 当涂:地名。 ⑦ 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1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 得 异 石 奇山 异 水,天下独绝
B . 且 为 铭曰 公输盘 为 楚造云梯之械
C . 明 年 至黄州 越 明 年 ,政通人和
D . 求 砚不复得 求 石兽于水中
12 . 用 “ /”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3 . 文中 “ 赐 ”“ 付 ” 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 赐 轼,曰: “ 是文字之祥也。 ” 甚喜,以 付 迨、过。
14 .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苏轼在砚铭中说: “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 ,你认为苏轼对 “ 德 ” 与 “ 形 ” 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1 . B
12 . 是天砚也 / 有破之德 / 而不足于形耳。
13 . “ 赐 ” 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 “ 付 ” 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离了苏轼对天石视的珍爱之情,
14 . 示例一:相同,天石现无贮水处,从 “ 形 ” 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择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 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 “ 德 ” 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 “ 德 ” 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 : 不同,天石砚 “ 形 ” 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 “ 德 ” 废 “ 形 ” ,他认为事物的 “ 德 ” 与 “ 形 ” 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 “ 德 ” 为重, “ 形 ” 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解析】
选自:《苏轼文集》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苏轼十二岁时,一天在后院的空地上,与小朋友挖地做游戏。忽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他的父亲说: “ 这是一方天砚啊 ! 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 ” 于是,当即把这块砚送给了苏轼,苏轼说: “ 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 ” 于是,苏轼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 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还少吗? ”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第二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七年七月,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先父亲手雕刻的啊,不可以交换。
11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意思不同的为 B 项,意思分别是:写 / 给。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 A :奇异。 C :第二年。 D :寻找。
12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故停顿应为:是天砚也 / 有砚之德 / 而不足于形耳。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3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 赐 ” 是 “ 赐予 ” 的意思,一般用来长辈给晚辈或上级给下级某物,这个词语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而 “ 付 ” 是 “ 交给 ” 的意思,有托付的意味,表现了作者的郑重,这两个词语都表现了作者对这方砚的珍视。
1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 “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 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 一句可知作者认为德相对于形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与《陋室铭》中 “ 惟吾德馨 ” 的观点是一致的。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