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 四 时 俱备 ( 2 )晓雾将 歇
( 3 )夕日欲 颓 ( 4 ) 与 其奇者
2. 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 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讲 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
4.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 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 辙 ( zhé ) 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 1 ) 念 无与为乐者 ( 2 ) 相 与 步于中庭
( 3 )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4 ) 盖 竹柏影也
2. 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品析文中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4.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它有什么言外之意?
(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 ② 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③ 。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 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2 分)
A .四时俱 备 /前人之述 备 矣
B .遂葺宇 其 上/择 其 善者而从之
C .仆去月 谢 病/秦王色挠,长跪而 谢 之日
D .未复有能与其 奇 者/邑人 奇 之
2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2 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 . 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天无纤云 , 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 , 其高十仞 , 四环之水 , 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 , 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 , 与月相夺 , 水如玉盘 , 沙如金积 , 光采激射 , 体寒目眩 ,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 , 虽未尝身至其地 , 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 , 临水之观 , 独往而远人 , 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1 ) 怀民亦未 寝 ( )
( 2 ) 水中藻、荇 交 横 ( )
( 3 ) 尽 却 童隶而登焉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 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2) 盖中秋之月 , 临水之观 , 独往而远人 , 于是为备。
3. 两文都写到了月亮 , 【甲】文写月的句子是“ ” , 【乙】文写月的句子是“ ” , 都突出了月光的特点。
4.在写景的同时 , 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请仔细品味。
( 1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 , 虽未尝身至其地 , 当亦如是而止耳。
《短文二篇》阅读练习(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 四 时 俱备 ( 2 )晓雾将 歇
( 3 )夕日欲 颓 ( 4 ) 与 其奇者
【答案】 ( 1 )四季。( 2 )休息。这里指消散。( 3 )坠落。 ( 4 )参与,这里指欣赏。
【解析】 ( 1 )句意为:四季都有。“四时”,四季。( 2 )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 3 )句意为: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 4 )欣赏这种奇利景色的人了。“与”,欣赏,领悟。
2. 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 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案】( 1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2 )夕阳快要 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解析】 ( 1 )句关键词:“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 2 )句关键词:“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3. 讲 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
【答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解析】第一空填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句子中的“五色交辉”“青林翠竹”都体现了色彩。第二空应填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视觉;“猿鸟乱鸣”听觉;由早到晚,由静入动。
4.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解析】 考查文章主旨句,通过主旨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敬和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以来,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 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 辙 ( zhé ) 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 1 ) 念 无与为乐者 ( 2 ) 相 与 步于中庭
( 3 )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4 ) 盖 竹柏影也
【答案】( 1 )考虑,想到。( 2 )共同,一起。( 3 )就 ( 4 )大概是
【解析】考查文句中的关键词
2. 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 1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 2 )哪 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析】 ( 1 ) 句子中的关键词:“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 ,原来是。
( 2 ) 句子中的关键词:“何”,哪里;“但” ,只是。
3. 品析文中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案】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如真如幻的美妙境界。
【解析】从修辞的角度切入赏析。
4.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它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言外之意:那些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人是领略不到这种情趣的。
【解析】这句话是本文的主旨句,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 ② 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③ 。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 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2 分)
A .四时俱 备 /前人之述 备 矣
B .遂葺宇 其 上/择 其 善者而从之
C .仆去月 谢 病/秦王色挠,长跪而 谢 之日
D .未复有能与其 奇 者/邑人 奇 之
【答案】 A .存在 / 详尽 B .那 / 他 C .推辞 / 推辞 D .奇丽 / 惊奇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2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2 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答案】 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解析】句子中含有的拟人一定要翻译出来,要写出所表现的情景,所写的内容尽量多地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3 . 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 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这两篇文章相同之处较多,只要选一角度切入,详细地说清楚即可。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答案】 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 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解析】两种角度选其一进行表达即可。
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 , 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天无纤云 , 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 , 其高十仞 , 四环之水 , 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 , 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 , 与月相夺 , 水如玉盘 , 沙如金积 , 光采激射 , 体寒目眩 ,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 , 虽未尝身至其地 , 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 , 临水之观 , 独往而远人 , 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1 ) 怀民亦未 寝 ( )
( 2 ) 水中藻、荇 交 横 ( )
( 3 ) 尽 却 童隶而登焉 ( )
( 4 ) 临 水之观 ( )
【答案】 ( 1 ) 睡觉 ( 2 ) 交错纵横 ( 3 ) 使退下 ( 4 ) 靠近
【解析】 ( 1 )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寝,睡觉。 ( 2 ) 水中藻、荇交错纵横。交横,交错纵横。( 3 )让书童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却 : 使 .... 退下。( 4 )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临 : 靠近。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 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2) 盖中秋之月 , 临水之观 , 独往而远人 , 于是为备。
【答案】 ( 1 ) 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 , 水中藻、荇交错纵横 , 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 2 ) 赏月之至 , 中秋的月亮 , 靠近水观看 , 独自前往 , 距离人远 , 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解析】(1)句中关键词: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句中关键词:临,靠近;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于是,在这里;备,具备。
3. 两文都写到了月亮 , 【甲】文写月的句子是“ ” , 【乙】文写月的句子是“ ” , 都突出了月光的特点。
【答案】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月白如昼澄澈明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甲]文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从侧面写月光的澄澈明净; [乙] 文月的句子:月白如昼。从正面写月光的澄澈明净。
4.在写景的同时 , 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请仔细品味。
( 1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 , 虽未尝身至其地 , 当亦如是而止耳。
【答案】 ( 1 ) 句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 , 赏月的欣喜 , 人生的感慨 , 漫步的悠闲。 ( 2 ) 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解析】(1)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 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 ;(2)句在洞庭湖月夜赏玩,感受到月下美景,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译文】我大约在八月的时候去看过洞庭,天上没有一点云彩 , 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