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8 16:3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①
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 ② ,私心慕之。 及 长,南游云梦,览七泽 ③ 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 谪 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 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 。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 涕 为笑。
方 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④ ,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源射万整。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 ⑤ ,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 ⑥ 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白《李太白全集》)
【 注释 】: ①从侄:堂侄。耑:李耑,李白的堂侄。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④香炉:庐山香炉峰。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⑥孤负:辜负。
1 . 用“/”给第二自然段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耑 乃 稚 子 嬉 游 在 旁 今 来 有 成 郁 负 秀 气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 长,南游云梦 及 鲁肃过寻阳
B. 破 涕 为笑 独枪然而 涕 下
C. 方 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方 七百里,高万仞
D. 嘉兴季父 谪 长沙西还 腾子京 谪 守巴陵郡
3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 “此宇宙之奇诡也”,包含着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赞美。
C. “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 “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一起去游访名山了。
4 . 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李白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节选)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5 .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凡 八百里 _______________
(2)果蔬可以 饱 邻里 _______________
(3) 乐 其风土 _______________
(4)幅巾 杖 屦 _______________
6 . 翻译下列句子。
(1)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用“/”在下列句子需加标点符号的地方断开,断三处。
其 外 修 竹 森 然 以 高 乔 木 蓊 然 以 深 其 中 因 汴 之 余 浸 以 为 陂 池
8 . 本文结尾部分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虎丘小记
【明】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9 . 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月色人 户 木兰当 户 织
B. 然终不 若 山空人静 徐公不 若 君之美也
C. 时 闻 风铎 但 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
D. 生平过虎丘才两 度 道不通, 度 已失期
10 . 下列句子中 “ 于 ” 字的用法和 “ 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 中的 “ 于 ”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相与步于中庭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1 . 用斜线 (/) 为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①
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 ② ,私心慕之。 及 长,南游云梦,览七泽 ③ 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 谪 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 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 。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 涕 为笑。
方 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④ ,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源射万整。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 ⑤ ,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 ⑥ 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白《李太白全集》)
【 注释 】: ①从侄:堂侄。耑:李耑,李白的堂侄。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④香炉:庐山香炉峰。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⑥孤负:辜负。
1 . 用“/”给第二自然段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耑 乃 稚 子 嬉 游 在 旁 今 来 有 成 郁 负 秀 气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 长,南游云梦 及 鲁肃过寻阳
B. 破 涕 为笑 独枪然而 涕 下
C. 方 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方 七百里,高万仞
D. 嘉兴季父 谪 长沙西还 腾子京 谪 守巴陵郡
3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 “此宇宙之奇诡也”,包含着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赞美。
C. “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 “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一起去游访名山了。
4 . 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李白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答案】
1 . 端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
2 .C
3 .D
4 . 李白描绘自己游庐山时所见的壮美景象,叙写所不能见到的胜景,希望李耑精神振奋地前往庐山游历(像自己年轻时一样向往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端乃稚子 / 嬉游在旁 / 今来有成 / 郁负秀气。译为: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注意四字句形式。
【点 拨 】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
2 . A.等到。
B.眼泪。
C.前者“又”,后者“方圆”。
D.贬谪,降职远调。
故选C。
3 . “终期后来,携手五岳”:希望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所以“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耑一起去游访名山了”错。故选 D 。
4 .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一篇十分出色的赠序文,系李白晚年在宣城为送族侄李耑往游庐山而写的。赠序不外叙交谊,道别情。不过此文着笔的中心点是鼓励、引导李耑情绪饱 满、精神振奋地前往庐山游览,道别、叙旧皆为此铺设。作者到成年时,真的南游云梦,饱览了荆楚壮丽的山川。作者叙述此事,显有类比意味,现在眼前这位晚辈不正像当年的自己吗?这位晚辈的向往匡庐不正如昔年自己的企慕云梦吗?他叙述自己这段往事,意图是在激发李耑也像他年轻时那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那样地向往大自然、一往无前。后面的道别又是落实在“羡君此行”、“终期后来”上,他羡慕李耑上庐山,他与之相约在名山相会,这就不是一般的“惜别意”了,仍然是在鼓励前行。试想,当李耑踏上这种令前辈称羡、并想步其后尘的旅行道途时,该是多么快意啊。
【 译文 】 :
我小时候,大人让我诵读《子虚赋》,我就很向往其中描述的景象。长大后,游览了南方的云梦泽,观看了七个沼泽的壮观景象。
当初,我的叔父从长沙被贬回到嘉兴,当时我拜见他,在树林里喝酒。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我很久前就衰老了!见到你很欣慰,想起从前的悲伤往事,不禁又破涕为笑。
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长山纵横,大江回旋。瀑布从天而落,似乎和银河争流;腾起的彩虹,奔驰的雷电,光照所有的山谷,这是天地间的奇异景观啊。那山上有方湖、石井,我们无法看到。
(我)羡慕你此次出行,能和仙鹤一同长啸。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也没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让秦朝时的挥鞭,前去桃花源。我没有实现夙愿,渐愧地回到名山,希望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节选)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 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5 .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凡 八百里 _______________
(2)果蔬可以 饱 邻里 _______________
(3) 乐 其风土 _______________
(4)幅巾 杖 屦 _______________
6 . 翻译下列句子。
(1)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用“/”在下列句子需加标点符号的地方断开,断三处。
其 外 修 竹 森 然 以 高 乔 木 蓊 然 以 深 其 中 因 汴 之 余 浸 以 为 陂 池
8 . 本文结尾部分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
5 . 一共 使……饱,使……满足 喜爱 拄着竹杖
6 .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我打算在泗水之滨买地归老。
7 .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
8 . 抒发了作者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
【解析】
5 .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凡”:一共。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6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隐”“养”“老”等字词的翻译。 “ 将买田于泗水之上 ”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7 .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 乔木蓊然以深 / 其中因汴之余浸 / 以为陂池。译为: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 。 此题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
8 . 考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作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引而申之,藉此表达了作者或“仕”或“隐”的独到见解,抒发了作者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情愫。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 ; 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宋州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之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虎丘小记
【明】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9 . 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月色人 户 木兰当 户 织
B. 然终不 若 山空人静 徐公不 若 君之美也
C. 时 闻 风铎 但 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
D. 生平过虎丘才两 度 道不通, 度 已失期
10 . 下列句子中 “ 于 ” 字的用法和 “ 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 中的 “ 于 ”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相与步于中庭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1 . 用斜线 (/) 为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
【答案】
9.D
10.A
11.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翻译:(我们)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12. 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共同点: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
9. 试题分析: D“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两句的“度”,前者“次”,后者“估计”。 A “门”。 B “比得上”。 C “听到”。
10. 试题分析: A“ 相与步于中庭”与题干中的“于”都是“在”之意。 B “对”。 C “比”。 D “比”。
11.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翻译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如此题中的“复”“意”“对”等词语的翻译,
12. 试题分析:一问,在月色的照耀下,庭院被照的分外明亮,院中的竹子和柏叶的影子照在院子里,好像是一池水中水草交错纵横,这就是承天寺的夜景。这些夜景是通过比喻来描写的。要答出手法。二问,比较阅读。找相似点。两文都写了月色美好;都写了环境的幽静。 这要通过对描写的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