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精选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烂
漫
(màn)
樱
花(yīn)
油光可
鉴
(jiàn)
绯
红(fēi)
B.芦
荟
(huì)
和
蔼
(ǎi)
杳
无消息(yǎo)
发
髻
(jí)
C.
畸
形(qí)
不
逊
(xùn)
驿
站(yì)
瞥
见(piē)
D.
匿
名(nì)
诘
责(jié)
教
诲
(huì)
深
恶
痛疾(wù)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___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__。
A.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4.下列各项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大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B.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C.我主张光明正大去做事,而不阳奉阴违地去待人。
D.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5.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华灯初上,沂河湖心岛上的“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令人
叹
为
观
止
。
B.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入九年级,妈妈对小明生活上的照顾越来越
具
体
而
微
。
C.山东籍作家莫言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精心钻研,
持
之
以
恒
,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D.近日,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们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
深
恶
痛
疾
。
6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
,
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B.福建野生着的芦荟
,
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
,
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C.但他们一走
,
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
,
拆开看时
,
第一句是
:
“你改悔罢
!
”
D.因为要开同级会
,
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
,
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
,
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7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
A.再继续写些为“
正
人
君
子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上野的樱花
烂
熳
的时节
,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C.问问
精
通
时
事
的人
,
答道
,
“那是在学跳舞。”
D.也有解散辫子
,
盘得平的
,
除下帽来
,
油光可鉴
,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
标
致
极了。
8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
B.良好的心态是天宫二号发射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C.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9
.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0.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
11.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许多好书都不是畅销书
②因为畅销书毕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③而畅销书也不一定是好书
④否则他会与时代与社会脱节
⑤但一个人必须要看畅销书
A.①③⑤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③④②⑤
D.①⑤③④②
二、课内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大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烂熳:____________________
(2)模胡: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通时事: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4.A段短文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5.本文作者写主人公
——
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
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
7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贵精神?
19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____________;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___________;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___________;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
语是___________。
20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三)
阅读《藤野先生》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②“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③“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④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⑤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⑦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
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
1.读第
①
段
画线句,根据上下文,请用藤野先生的口吻补充他想说的话,并分析为何他“竟没有说”。
2
2.藤野先生
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教授,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用“伟大”去评价他,请结合整篇文章内容
加以分析。
2
3.文章最后一句话中
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课外阅读
(一)
【2018年中考湖北荆州卷】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覺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
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
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24
.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最后一课:
25
.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26
.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8
.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的历史老师
武亦姝
手机里至今保存着一段完好的视频。那是一场篮球比赛的过程,简单、随意。
视频里,午后倾泻的阳光,给整个画面染上金色。夕阳下的操场,简易的篮球架,两个身影不断地奔跑、跳跃……
画面定格。定格的这张笑脸就是我们的历史老师。格子衬衫,牛仔裤,运动鞋,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她身上似乎没有一个元素与“女性”这个词挂钩——除了脑袋上那条顽皮的马尾辫。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那天,她便颠覆了我对历史老师的传统印象。课堂上,一个奔放的声音说她像扎着马尾辫的男生,她一笑,似乎喜欢这样的赞扬。
与传统的讲台教学不同,她上课不喜欢站在讲台上,而是走下来拿着合上的课本,慢慢地讲。从北京猿人到探月工程,从战国纷争到苏联解体,一幕幕历史的大戏就这么上演在眼前了。这时候的她,不是一位老师,简直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周围随时凝聚着惊奇的目光。无论何时,她都不吝啬自己的笑容,这样的笑容配上精彩的见解,除了“女神”一词,我想不到更适合她的词。
有几次在食堂遇到她,竟得以闲聊般地问出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一起吃饭的同学会提出各种国内国外、公元前公元后的问题以及想法,她细致地回答、补充,乃至扩展,总是令人瞠目结舌,然后在场的人便连连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让人十分敬佩的是,她对待历史的态度非常耿直。她会义正辞严地为受到不公评判的历史人物辩护,也会毫无保留地揭露被神化的那些人物。因此,她所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总是丰满且真实的,随时就鲜活于眼前了。数次,她和我们在午休时间讨论历史,直到上课铃响。“喔,要上课了?”回头,触到她一双依然思考着的眼睛。这样的历史是伸出手就可以触摸到的。
在相处中,我常常为她对学生的认真与尊重而感动甚至惊讶。记得那次历史知识竞赛过后,获胜组的同学兴奋地向她索取棒棒糖作为奖励,她竟下意识地挠挠头:“明天带来好吗?”第二天,当这事都已被当作无足轻重的玩笑淡忘了的时候,她认真地数了数,将五颜六色的糖果交到我们手里:“应该没有数错吧?”她认真地说,“如果有同学没有拿到,记得让他来拿呀!”大考前,各科的资料和习题不断地砸下来。那段时间,每一次布置作业前,她总会问这些作业会不会给同学们带来太多压力——那关切的神情里,甚至带着些许紧张。作为学生的我,又怎能不被触动呢?
初二开学的时候,我如愿以偿地看到了她短发的样子——她曾说过,自己以前一直是短发。
那个在我的潜意识里出现过的她的形象,终于真实地出现在我面前了。
突然觉得,“独特”这两个字不足以诠释她。她是一个多彩而神奇的人,并不仅仅只是一位多彩而神奇的老师。
29.文章开头写手机里的视频及其定格的画面有何作用?
30.阅读全文说说历史老师有哪些“独特”之处?概括一下历史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3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二天,当这事都已被当作无足轻重的玩笑淡忘了的时候,她
认
真
地
数了数,将五颜六色的糖果交到我们手里。
32.你喜欢文中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
《藤野先生》精选习题(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烂
漫
(màn)
樱
花(yīn)
油光可
鉴
(jiàn)
绯
红(fēi)
B.芦
荟
(huì)
和
蔼
(ǎi)
杳
无消息(yǎo)
发
髻
(jí)
C.
畸
形(qí)
不
逊
(xùn)
驿
站(yì)
瞥
见(piē)
D.
匿
名(nì)
诘
责(jié)
教
诲
(huì)
深
恶
痛疾(wù)
【答案】D
【解析】
本题
考查字音的的识记。A
.
樱花(yīn
)
—
(
yīng
);
B
.
发髻(jí
)
—
(
jì
);
C
.
畸形(qí
)
—
(
jī
);
D
.
正确。故答案为D
。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答案】C
【解析】此题考的是同音字。C项改为: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___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__。
A.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答案】
D
【解析】首先读一下本小段内容,根据所理解的排除选项,“感激”:深深的感谢,而“激动”是受到某种刺激,结合语境排除B项。再看“涂改与添改”。老师帮着改的应该用“添改”,这个空较容易所以再排除A。第四个空都一样,所以只看“遗漏与脱漏”,“遗漏”是因疏忽而漏掉,“脱漏”是漏掉,应选“脱漏”,故选择D项。
4.下列各项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大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B.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C.我主张光明正大去做事,而不阳奉阴违地去待人。
D.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答案】
D
【解析】A组中出现大小反义词;B组中有抑扬;C组中有光明正大、阳奉阴违。只有D中没有反义词,因此选D。
5.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华灯初上,沂河湖心岛上的“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令人
叹
为
观
止
。
B.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入九年级,妈妈对小明生活上的照顾越来越
具
体
而
微
。
C.山东籍作家莫言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精心钻研,
持
之
以
恒
,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D.近日,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们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
深
恶
痛
疾
。
【答案】
B
【解析】A“叹为观止”是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B“具体而微”的意思是“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C“持之以恒”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D“深恶痛疾”的含义为: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从四个解释来看,再结合语句很明显B项不恰当,“具体而微”应改为“无微不至”。因此答案为B项。
6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
,
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B.福建野生着的芦荟
,
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
,
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C.但他们一走
,
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
,
拆开看时
,
第一句是
:
“你改悔罢
!
”
D.因为要开同级会
,
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
,
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
,
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A项使用错误,“希望将我的也送他”应加引号。
7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
A.再继续写些为“
正
人
君
子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上野的樱花
烂
熳
的时节
,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C.问问
精
通
时
事
的人
,
答道
,
“那是在学跳舞。”
D.也有解散辫子
,
盘得平的
,
除下帽来
,
油光可鉴
,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
标
致
极了。
【答案】B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感彩的能力,判断词语感彩是否发生变化关键要注意根据语境来准确判断。A、C、D三项均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是对那些麻木不仁的留学生的讽刺,词语已经“褒词贬用”,感彩发生了变化;而“烂漫”意为颜色鲜明而美丽,运用了词语的本意,所以没有发生变化。故选B。
8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
B.良好的心态是天宫二号发射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C.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答案】D
【解析】
本题
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语序不当,将“弘扬”与“传承”互换位置;B是二面对一面,去掉“能否”;C否定词误用,去掉“不要”;D正确。故答案为D
。
9
.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答案】A
【解析】
本题
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A句中的“标致”原是优美
、
秀丽、好看,在句子中运用的是反语,是说这些留学生丑陋极了;B句运用的是拟人修辞;C句没有使用修辞;D句没有使用修辞。故答案为A
。
10.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
【答案】
C
【解析】因为要选出错误的一项,所以要把所有的选项都读一遍逐个排除。“比拟”
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而C项“宛如”是比喻的标志,并且此句话有夸张的用法,因此选C。
11.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许多好书都不是畅销书
②因为畅销书毕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③而畅销书也不一定是好书
④否则他会与时代与社会脱节
⑤但一个人必须要看畅销书
A.①③⑤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③④②⑤
D.①⑤③④②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句子意思,大概掌握语段的意思,然后弄清句间关系,即可排出正确的顺序。
二、课内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大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烂熳:____________________
(2)模胡: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通时事: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4.A段短文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5.本文作者写主人公
——
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
12.(1)颜色鲜明而美丽。
(2)文中指马虎、不讲究。
(3)文中是讽刺的说法,实指关心散播那些无聊的事。
【解析】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和作者的情感来分析。
13.本句运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解析】此题应抓住句中关键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感彩入手,分析作者的感情。
14.赏樱花(行动)、盘辫子(外貌)、学跳舞(行动)等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解析】此题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分析描写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15.从长相(“黑瘦”、“八字须”)、语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穿着等方面描写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
【解析】此题要抓住重点信息(关键词语)分析。
16.写清国留学生,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对这些留学生的厌恶),又是在暗示作者的与众不同,是一个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
【解析】此题要抓住全文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分析。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
7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藤野先生给我添改讲义;(2)藤野先生纠正我的解剖图;(3)藤野先生我的关心实习;(4)藤野先生向我了解妇女裹脚。
【解析】概括事件的方法是人物+事件,我们用这种形式逐个概括出来即可。从“过了一星期”到“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是藤野先生给我添改讲义。从“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到“我心里自然记得的”是藤野先生纠正我的解剖图。从“学年实验完毕之后”到“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是藤野先生我的关心实习。最后一段是
藤野先生向我了解妇女裹脚。
18
.“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贵精神?
【答案】关心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热情诚恳,关心鲁迅。了解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求实精神。
【解析】通过“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时间这么短,藤野先生就询问我,“现在总算放心了”看出他对我的关心。“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看出藤野先生对我的热情诚恳。最后一件事中“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求实态度。
19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____________;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___________;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___________;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___________。
【答案】“第二三天”
“从头到尾”
“一一订正”
“一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在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词语即可。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
20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答案】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藤野先生先生如此费神。
【解析】本题是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结合下面的语句“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看出藤野先生非常关心鲁迅这个外国的留学生,不仅给我添改了讲义,连文法的错误也改正了,而且改正那么仔细,费了许多的心血,所以很我“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三)
阅读《藤野先生》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②“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③“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④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⑤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⑦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
1.读第
①
段
画线句,根据上下文,请用藤野先生的口吻补充他想说的话,并分析为何他“竟没有说”。
2
2.藤野先生
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教授,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用“伟大”去评价他,请结合整篇文章内容
加以分析。
2
3.文章最后一句话中
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1.如:他想说:“实在舍不得你走啊,再说,放弃医学也太可惜了。”不说是因为他尊重鲁迅自己的选择。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具体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和年龄等特点,还应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口吻,内容还应围绕“对学生的关心”来组织。
22.从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可以看出: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鲁迅先生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解析】这是一道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要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要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此处主要是总结藤野先生品质的可贵之处。
23.“良心发现”指的是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正人君子”:运用了反语,讽刺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表达了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解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这里学生应理解本文的暗线,即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外阅读
(一)
【2018年中考湖北荆州卷】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覺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
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
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24
.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最后一课:
25
.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26
.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8
.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
【
答案
】
(1)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2)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析作答即可。如第一个空可分析“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说明他讲课气定神闲,娓娓
道来第二个空可分析“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说明他此时是奉命疏导,语言语重心长。
25
.【答案】(1)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接受。(2)也使用了比喻修辞,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的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解析】欣赏文句。“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答作用要答出形象的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的情况。“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26
.【答案】(1)①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2)②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文章的后一部分,把握内容,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可提取第9段“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一句作为答案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可提取第9段的“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一句作为答案。
27
.【答案】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等语重心长的语言即可概括出他的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热爱学生的普通老师。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8
.【答案】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解析】情景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
在结尾,首先要读懂原文,读懂上文。可从语文对生活的意义的角度作答。语言要生动流畅。
(二)
我的历史老师
武亦姝
手机里至今保存着一段完好的视频。那是一场篮球比赛的过程,简单、随意。
视频里,午后倾泻的阳光,给整个画面染上金色。夕阳下的操场,简易的篮球架,两个身影不断地奔跑、跳跃……
画面定格。定格的这张笑脸就是我们的历史老师。格子衬衫,牛仔裤,运动鞋,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她身上似乎没有一个元素与“女性”这个词挂钩——除了脑袋上那条顽皮的马尾辫。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那天,她便颠覆了我对历史老师的传统印象。课堂上,一个奔放的声音说她像扎着马尾辫的男生,她一笑,似乎喜欢这样的赞扬。
与传统的讲台教学不同,她上课不喜欢站在讲台上,而是走下来拿着合上的课本,慢慢地讲。从北京猿人到探月工程,从战国纷争到苏联解体,一幕幕历史的大戏就这么上演在眼前了。这时候的她,不是一位老师,简直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周围随时凝聚着惊奇的目光。无论何时,她都不吝啬自己的笑容,这样的笑容配上精彩的见解,除了“女神”一词,我想不到更适合她的词。
有几次在食堂遇到她,竟得以闲聊般地问出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一起吃饭的同学会提出各种国内国外、公元前公元后的问题以及想法,她细致地回答、补充,乃至扩展,总是令人瞠目结舌,然后在场的人便连连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让人十分敬佩的是,她对待历史的态度非常耿直。她会义正辞严地为受到不公评判的历史人物辩护,也会毫无保留地揭露被神化的那些人物。因此,她所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总是丰满且真实的,随时就鲜活于眼前了。数次,她和我们在午休时间讨论历史,直到上课铃响。“喔,要上课了?”回头,触到她一双依然思考着的眼睛。这样的历史是伸出手就可以触摸到的。
在相处中,我常常为她对学生的认真与尊重而感动甚至惊讶。记得那次历史知识竞赛过后,获胜组的同学兴奋地向她索取棒棒糖作为奖励,她竟下意识地挠挠头:“明天带来好吗?”第二天,当这事都已被当作无足轻重的玩笑淡忘了的时候,她认真地数了数,将五颜六色的糖果交到我们手里:“应该没有数错吧?”她认真地说,“如果有同学没有拿到,记得让他来拿呀!”大考前,各科的资料和习题不断地砸下来。那段时间,每一次布置作业前,她总会问这些作业
会不会给同学们带来太多压力——那关切的神情里,甚至带着些许紧张。作为学生的我,又怎能不被触动呢?
初二开学的时候,我如愿以偿地看到了她短发的样子——她曾说过,自己以前一直是短发。那个在我的潜意识里出现过的她的形象,终于真实地出现在我面前了。
突然觉得,“独特”这两个字不足以诠释她。她是一个多彩而神奇的人,并不仅仅只是一位多彩而神奇的老师。
29.文章开头写手机里的视频及其定格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案】突出历史老师的粗犷与男性化的外貌特点,与自己心目中历史老师的印象截然不同;欲扬先抑,为下文写历史老师的细腻和知识渊博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是为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本文的开头给出一段视频,从内容上看,是为了表现历史老师的男性化特点,与自己心目中历史老师的印象完全不同,为下文赞美历史老师作铺垫;从结构上看,则是总领全文,引出本文的主要人物.如果从写法上来分析,也可以认为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的赞美老师作铺垫。
30.阅读全文说说历史老师有哪些“独特”之处?概括一下历史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答案】(1)独特之处:①不再是传统的讲台教学;②与学生闲聊中仍能解决学生不懂的历史问题;③尊重学生。
(2)历史老师是一个外表阳光、内涵丰富、知识渊博、上课生动不呆板、课下与学生相处融洽、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传统的讲台教学不同,她上课不喜欢站在讲台上,而是走下来拿着合上的课本,慢慢地讲”“有几次在食堂遇到她,竟得以闲聊般地问出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在相处中,我常常为她对学生的认真与尊重而感动甚至惊讶”等句子归纳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本开头的描写,可见她是一个充满活力、阳光的姑娘;从她上课的表现,可见她是一个上课生动,接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好老师;从她在食堂的表现,可见她的学识渊博等。
3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二天,当这事都已被当作无足轻重的玩笑淡忘了的时候,她
认
真
地
数了数,将五颜六色的糖果交到我们手里。
【答案】“认真地”表现了历史老师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诺言,不让学生因自己的马虎而失望,突出了历史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认真地”表现了历史老师是一个遵守诺言的人,以这个微小的动作表现了她为人的认真,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尊重,因此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
32.你喜欢文中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喜欢,因为她知识渊博、上课生动、课下不拘小节、尊重学生,是好老师的典范。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这是一道阅读感悟的表达题,结合文中的描述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即可,可重点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
21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