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模拟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选择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禁锢(gù)
诘责(jí)
文绉绉(zhōu)
眼翳(yì)
B.胡髭(zì)
黝黑(yǒu)
一绺绺(lǚ
)
颔首(hàn)
C.解剖(pōu)
畸形(qí)
诱惑(yòu)
摹画(mó)
D.滞留(zhì)
粲然(càn)
庶祖母(shù)
脊背(jǐ)
2.下列词语中词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翻来复去
器宇轩昂
鹤立鸡群
忧郁消沉
B.成群结队
花团锦簇
文质彬彬
困惑不解
C.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粗制烂造
藏污纳垢
D.不可名状
美不胜收
微不足道
暗然失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旦打开心灵之窗,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就能扣人心弦
B.每到夜幕降临,柳州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那场面十分壮观
C.读书是游历世界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大饱眼福
D.柳州电视台的“摆古”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 )
A.他非常着急的问道:“怎么了,你?”我看着他那样子,扑哧的笑了起来
B.中国电视银屏上首个青年公开课节目《开讲啦》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们的好评
C.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它的前面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行人驻足观看,纷纷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D.尼采说过,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如音乐)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那个年代,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B.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C.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D.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中只知道接受爱,不知道感受爱,也不会付出爱,这样的家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赞扬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
B.《回忆我的母亲》是无产阶級革命家朱德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C.标题、导语和主体通常是一则消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D.《美丽的颜色》一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7.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活系列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写推荐语。在A、B两组作品中,各选其中一本为七年级学弟学妹推荐名著。
标题
A.我选
,推荐语:
B.我选
,推荐语:
示例:《昆虫记》:科学和文学的双重经典
书名
A.《长征》、《飞向太空港》B.《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
A.我选
,推荐语:
B.我选
,推荐语:
(2)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同学发现“红”字是书中反复出现的字眼,“红星”,“红军”、“红小鬼”……同学们对书中的“红”字的内涵展开了讨论,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请根据书中的具体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将其补充完整。
甲:我认为,“红”不再是颜色,而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革命热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奋力拼搏,在第五篇“长征”中,我不但看到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赴汤蹈火飞夺泸定桥,还看到他们①
。乙:我理解为一种②
的精神,你看书中“红小鬼”③
。
8.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人无信不立”后,学校开展“诚信进校园”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宣传发动】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个宣传标语。(不得使用“人无信不立”,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活动设计】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举办以“诚信”主题的漫画展览。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3)【新闻点击】活动中,有人看到下面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持的“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6月29日下午在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举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负责同志以及19家中央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和骨干编辑记者共1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人民日报、新华社负责同志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分别发言。启动仪式后,各媒体进行了集中采访活动。
二、阅读理解
9.片段赏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在上文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
(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3)“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4)试概括文段大意。
(5)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10.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远远的云端
胡晓梦
①学生最爱给老师评头论足了。要是有个有点“特点”的老师往讲台一站,同学会相互挤眉弄眼,下课后,三三两两议论个没完没了。很快,关于老师的“新闻”便历久不衰。记得刚进高二时,就有这样一位富有“特色”的老师成了我们最有趣的议题。
②上课前,有消息透露:此人年过花甲,性格外向,喜怒无常……喜怒无常?我心抽了一下。
③“来了!”有人一声惊呼。只见一个老头从甬道那端缓缓“颠”来,教室顿时静煞,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齐刷刷地射向他:好一个醉仙人!走起路来噔噔有声,两条手臂大幅度摆动,整个身子摇来晃去。上讲台了,嗬,满面红光,眉眼灵动,精神矍铄!他略一扫视,带着余喘就哇啦哇啦讲课了。一般的老师和新班学生见面总要讲上一串有趣的废话嘛!可他啥也不讲,真是……
④第二天,关于“怪老头”的轶事便风闻开了。别的都记不住了,只记得“小灵通”说,当年她伯父听他讲课,这位老师曾经在讲台上背诵《孔雀东南飞》,背呀背呀,禁不住潸然落泪,不能自已,直到悲恸咽住,才停下喘气。我们听后全都捧腹大笑,真是滑稽得可爱。有趣的是,30年后的今天,他又要向我们讲《孔雀东南飞》了,多想看看他泪挂两腮哟。
⑤可等到了!他要我们先自习注释,而后略略讲解几处难句,接着便是范读。只见稍一酝酿,一次深呼吸,便沉下脸,小声地开始朗读起来。我发现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他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哦,这也许就叫“吟哦”吧!我禁不住也想笑。可他,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有些同学自觉没趣,便也捧起书来听他读了。渐渐地,他越吟越带劲儿,越来越凄切,读到刘兰芝告别小姑时,只见他不断地咽喉头,不像前边那般流畅有调了。听得出,他近乎沙哑酸涩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这时,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悲怆的神情来。我不断咬着牙,不让泪水涌出,直到下课铃响,大家还是沉重得很,无人哗笑,无人追跑。
⑥上他的课,我总被他的情感所左右。他不是演员,但他情感的变化,却犹似春末夏初变幻莫测的云天。渐渐地,我也养成了带情朗读的习惯,读到好章段,我竟也会旁若无人,忘乎所以。如今,细细琢磨一下他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不禁深深赞叹。我已深切领会了他的一句话:“读到有情时,文也通大半。”唉,说他喜怒无常,莫非由此而生?
⑦去年,我曾连获校、地、省作文比赛一等奖。那天早会时,全校师生集合在大操场,校长将给我颁奖。忽然,他风风火火地闯进我们的队伍,一眼瞄住我,挤了过来,没等我明白,他已把我拖出了队伍,郑重地教我:“一会儿你上台领奖,要先进三步,双手接奖品,然后转身,向全校师生亮一亮奖品,然后退三步,像这样……”周围的同学全都哗然大笑,他却充耳不闻,仍一本正经地为我做着木偶似的机械示范动作。我都是高三年级的学生了,又不是第一次上台领奖,真是个老古董!我虽不敢笑,心里却埋怨他没事找事。可是说来也怪,在我短短的生活道路上,曾印下了多少激动人心的绚丽画面:在万人歌咏大会上,我的手风琴演奏曾赢得如雷的掌声;在长沙省委礼堂,我郑重地接过省委书记颁发的奖状;也曾像一颗小明星,荣幸地和名作家一起游山玩水,一起留影,一起上电视……然而那些画面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淡漠了,偏偏只有他为我做木偶似的机械动作的场面不时地在我脑幕里映现,而且越来越清晰,每次都使我感受到一种暖乎乎的、特殊的爱。
⑧在我的记忆中,他只有一次对我发脾气。我读高三,学校成立文学社,他当顾问。那天,他兴冲冲走进教室,眯着眼笑着告诉我:“你被选为社长!”我立即本能地红着脸,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婉言推诿一番。没料到,他的脸立即露出愠色,严肃地盯住我:“你以为韬光晦迹、隐藏才华是谦虚,是美德么?不,现在观念变了,你没有见到北京竞选中学生记者团团长的报道么?你没看见自荐厂长的报道么?有才不露,还不如毛遂……”我低着头,咬住唇,委屈的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他倒不管你委屈不委屈,只管训斥道:“当社长算什么?你应该向大家拍胸脯,公开宣布,我得几个奖算什么?我还要得更多的大奖,我……”我浑身发烫,借口溜了。
⑨你说他是老古董吗?这种新思想至今我还难于接受呢。然而暗地里这些话都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着,越燃越旺。当我又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优胜奖和《年轻人》举办的国际青年“年轻人的日记”征文比赛二等奖时,我陷入了更深的思索。眼前摆着的是好几张获奖证书、奖状,抽屉里,放着复旦大学的免试录取通知书,我抬起头,望着窗外云天,呀,老师就站在那远远的云端,又在向我教训道:“得几个奖算什么?我还要得更多的大奖!”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滑稽
②潸然落泪
③悲恸
④愠色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只见一个老头从甬道那端缓缓“颠”来,教室顿时静煞。
②唉,说他喜怒无常,莫非由此而生?
(3)作者回忆自己的老师,主要写了几件事来表现出老师的“特色”?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4)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下面的句子。
你说他是老古董吗?这种新思想至今我还难于接受呢?然而暗地里这些话却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着,越燃越旺。
(5)仔细揣摩第⑧段加线句“我浑身发烫,借口溜了”,根据你对上下文的理解,描写此时作者复杂的心理。
(6)纵观全文,老师是怎样的人?
(7)文章写的是生活中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为什么用“那远远的云端”作题目呢?
(8)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这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请你抓住一个细节来写一写你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位老师。100字左右。
11.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父亲往事
﹣﹣忆我的父亲习仲勋
父亲走了11年了,今年10月15日,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
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了不起的英雄。13岁上初中时,父亲就因参加进步活动,进了国民党陕西省监狱。1962年,他因小说《刘志丹》遭遇康生诬陷,蒙受不白之冤16年,其中“文革”冤狱7年半。“文革”期间,家人包括我们这些孩子无法探望他。当时,社会上传说很多:有说他提着花岗岩的脑袋去见马克思了;有说他一次批斗以后重病而死了;还有说他自杀了,或失踪了,众说纷纭,杳无音信。我们一家人心上阴云笼罩:父亲可能早已走了,早已不在人世了。
直到1972年,我们一家人利用春节千辛万苦聚首北京,打听到父亲还健在,我们既兴奋又激动,见到父亲时,我震撼了。父亲与我幼小心灵中的父亲形象已截然不同:一头乌发已然不见,瘦了,苍老了,两鬓斑白。他凝视着我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谁都没想到,父亲与全家人相互打量着,见到我时,他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还是远平?”听到他这样问我,大家都哭了,父亲的泪水也夺眶而出。他一面擦着眼泪一面说:“我高兴!这是我高兴的眼泪!”与父亲团聚,长相厮守,是此刻全家人唯一的期盼。一家人感到最振奋的是:虽然岁月无情,但父亲依然是一派壮心不已的气概,我们放心了。只是,我们心里都有一个疑团:这么多年,没人探望,没人说话,远离亲人,与世隔绝,“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听他慢慢谈起往事,我们才知道,对父亲那些沉重岁月的表述,用“熬过来”这个说法是个天大的谬误。
身在冤狱,父亲对人民、对党的信念没有过丝毫动摇,他一直准备着为亲爱的人民、敬爱的党继续工作。他说,马克思的晚年,不是背诵拉丁文的诗歌,来保持敏锐的思想和记忆吗?没人说话,我就对自己说话!他开始背诵《矛盾论》、背诵《实践论》、背诵“老三篇”,不但磨砺思想,也磨砺语言。慢慢地背诵如流,昼夜不舍,晨昏无辍,本应度日如年的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悄悄流走了。
为了保持一个好身体,父亲坚持了长年锻炼,把枯燥的身体锻炼做成了一天最愉快的事情:每天,他先是做一日两次的斗室转圈,先迈步正着转圈,从1数到10000,然后退步倒着转圈,从10000倒数到1;接着,他用肩膀撞墙,用后背撞墙,用拳、用掌击打全身;最后,仰面躺在床上,做仰卧起坐。仰面躺着,是当时监管方要求的睡觉姿势。监管方固执地认为,侧身睡不易观察到自杀行为,坚持要求被监管人仰面睡。为了这个“奇葩”规定,父亲仰睡了多年,上千个日夜,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啊!我想,父亲的身体锻炼中奇特地增加了“仰卧起坐”的情节,肯定是为了对这个“奇葩”规定“以毒攻毒”。
还是为了有可以持续作战的身体,父亲对自己多年抽烟的习惯也实行了“严格管制”。他原来每天要抽两包烟,逐步减少到每天只抽一支烟。早饭后,点燃烟,只抽上一口就掐灭;吃完午饭,点燃再抽,这次,抽到一支烟的一半,又掐灭,放在一边;晚饭结束,才是他真正享受抽烟愉悦的时间:这次点燃烟后,可以抽完余下的半支烟,直抽到手指掐捏不住烟卷的时候。
沉冤得雪的父亲回到战友们身边时,大家都十分吃惊。小平和叶帅当时就愣住了,叶帅说:仲勋同志,你16年备受磨难,身体竟然还这么好?!毫无疑问,父亲是在逆境中长年砥砺的敏捷思维和健康体魄。
1975年秋天,我和哥哥都回到洛阳看望父亲,待了没几天,父亲就撵我,说:“远平啊,让你哥带着,去他插队的梁家河看看吧。你当了工人,工资虽然低,比起你哥呆的地方,可幸福多了,陕北农村才是最苦的!顺路,去你大姑那儿看看,别忘了大姑一天一碗羊奶的情意!”大姑是父亲的亲妹。1968年,哥哥15岁,因父亲问题的牵连,被有关部门多次关押审查,出来时,身体非常虚弱,全身都是虱子。哥哥到关中富平老家大姑家里休息很长时间,大姑一天一碗鲜羊奶喂着,他才慢慢调养好。
我和哥哥先到了富平县城关镇大姑家,我至今不能忘记,见到父亲的亲妹妹大姑时心里的震撼:大姑一辈子在老家当农民,虽然才50多岁,但头发已经灰白,苍老得让人心酸。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富平地处八百里秦川,曾是汉高祖的粮仓,是陕西的富庶平安之地,当时也处于困厄之中。我们当时过得苦,可老家的农民更苦。这时,我也才理解了为什么父亲临行前,亲自张罗那么沉的礼物带给老家,他在对大姑表达救回哥哥生命的感激。同时,也是在尽自己当时能尽的最大努力,力图犒劳一下在我们一家艰难时伸出援手的老家乡亲们。父亲的礼物分给大姑和乡亲们的时候,真的激起了一片欢腾。可吃饭时,酒可不是一人一杯那么奢侈,而是倒在一个小盅里,一人一小口,转着圈喝。
第二天,哥哥投入紧张的农活,我也上了“火线”。陕北土地贫瘠,广种薄收,村里最远的地远在10里路外。这时,我才发觉,与陕北农民相比、与哥哥相比,我差得太远啦!他们力气可真大啊,近百斤重的一捆麦子上了肩膀,10里山路要一气儿走下来,中途不能落地休息,一落地,麦子就散了。就这样,在黄土高原的山路上来来回回,扛着一捆捆麦子,像是小跑,一扛就是一天,直到天黑,衣服被汗湿得能拧出水来。
晚上,哥哥特意把窑洞里他的铺让给我睡,因为他的炕席下面撒了六六粉,可以防虱子、跳蚤、臭虫。可是第二天,我还是被咬了一身水泡,痒得没处抓挠。我问哥哥怎么样,因为他睡的炕席下面没撒六六粉。哥哥笑了,说:“我的皮肉已经被咬结实了,现在,任什么东西再咬,也咬不动啦!”
父亲吩咐我的这次陕西之行,既让我终身难忘,也让我终身受益。此后,我不止一次回到陕西农村。我慢慢认识了陕西农民和他们的生活,再没有什么苦和难,能在我的眼里称得上是苦和难;也再没有任何障碍,能分离我与陕西老家乡亲们的血肉之情。
父亲的葬礼上,我记得一个让我永难忘怀的特别画面:他静卧在鲜花丛中,遗体正前方安放着陕甘的小米、家乡的黄土,送他最后一程。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最亲莫过父子”。为什么久别重逢第一次见到父亲,他却久久凝视,“一句话说不出来”?开口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还是远平”?
(2)父亲没有被枯燥的生活击倒。身陷囹圄中,他是如何战胜寂寞和孤独的?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3)为什么作者说听他父亲谈起往事,他们才知道,对父亲那些沉重岁月的表述,用“熬过来”这个说法对父亲而言是天大的谬误?
(4)父子相见没几天,父亲就把“我”“撵”到哥哥插队的乡下去了,这是为什么?父亲特意嘱咐“我”看望大姑,体现了父亲什么心理?
(5)在作者浅淡动情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扎根乡土、回报人民的高风亮节。纵观全文,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谈谈父亲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三、写作
12.题目:最懂我的那个人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题解析
1.A:“诘”读jié;
B:“髭”读zī、“绺绺”liǔ
liǔ;
C:“畸”读jī;
D:正确。
故选:D。
2.A.有误,“翻来复去”应写作“翻来覆去”;
B.正确;
C.有误,“粗制烂造”应写作“粗制滥造”;
D.有误,“暗然失色”应写作“黯然失色”。
故选:B。
3.A.使用正确,扣人心弦:扣:敲打。心弦:指因感动而引起共鸣的心。也作“动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
B.使用正确,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C.使用正确,大饱眼福:形容观赏到好的东西或者美丽景色而满足了视觉的享受。
D.使用有误,惟妙惟肖:肖:相似。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句中指的是栏目办得有声有色,并不是描写或模仿得好。
故选:D。
4.A.正确;
B.正确;
C.去掉“天安门模型”中的引号;
D.正确。
故选:C。
5.A.语序不当,改为“在那个年代,我与报纸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B.前后表述不一致,去掉“能否”;
C.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D.正确。
故选:D。
6.BCD.说法正确;
A.《藤野先生》一文除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主要还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故选:A。
7.(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拟写推荐语。此类题目,一般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从四本待选名著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两本,然后名著和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拟写推荐语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根据名著内容可知,在第五篇长征中,还提到了上雪山和过草地。名著中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那些红小鬼们有耐心,聪明勤劳,努力学习。据此可完成本题。
答案:
(1)(2分,选择不给分,推荐语一分一格,内容相合即可)
A
示例:我选《长征》,推荐语:理想在苦难中高扬;
我选《飞向太空港》,推荐语:中国航天人谱写的恢弘诗篇。
B示例:我选《寂静的春天》推荐语:元凶难逃其咎;我选《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推荐语:天上的星星会说话
(2)(3分,只要答案符合书上内容即可)
①在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上雪山,过草地。②积极与乐观
或者不管行军多疲乏,也不觉得苦。③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
8.答案:
(1)示例:诚实守信,快乐人生
(2)举办以”诚信”主题的演讲;出一期以“诚信”主题的黑板报;召开以“诚信主题的班会等。
(3)“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9.(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后边是“中国人夹在里边”做什么的具体解释,因此用冒号,“呜呼”后边是表达作者心里无限悲伤愤慨的,因此应用感叹号。
(2)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语言组织能力。此段写的是“我”考了60分,便有人怀疑“我”的分数不是自己考的,结合上文,可知这是有些日本人的看法,批驳要有针对性,言之成理即可。
(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结合语段内容及所学文章《藤野先生》的主题,根据鲁迅的爱国形象,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鲁迅本来是去日本学医的,但这次的看电影事件深深刺痛了鲁迅,让他认识到救治中国人的精神灵魂远比救治中国人的身体更重要,根据语段内容可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是指看电影的时候,“那地”指仙台。结合鲁迅先生后来的经历及对他生平的了解,我们可以回答出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学来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
(5)本题考查情节理解和语言组织能力。鲁迅离开东京是因为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极其厌恶,这次的看电影事件,使得鲁迅离开仙台回国,都是鲁迅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想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
答案:
(1):!
(2)某些日本人。例:当时的中国虽然是弱国,但是不能说明中国人是低能儿,中国拥有李白这样的诗仙、万里长城这样的奇观、孔子这样的思想家,怎能说是低能儿呢?
(3)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4)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5)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鲁迅选择了唤醒麻木着的中国人并指引他们前进,同样的,我们也要在选择的道路上做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选择,在认为正确的,无论是哪一条路上,一直走向光明。面对人生的分岔口,若是你最终选择向现实妥协,你将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微薄的血色,惨淡的人生。
10.(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记忆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善于观察,注意多音字,注意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词语中的汉字字形。jī
shān
tòng
yùn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解词一般应先解释词语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要联系文章中心内容及语境,要注意词语的感彩。
①“颠”有起伏、摇摆之意,与后文“走起路来噔噔有声,两条手臂大幅度摆动,整个身子摇来晃去”相照应,形象的写出老师精神充沛、有活力的特点。语言幽默风趣,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喜怒无常”原指一会高兴,一会发怒,形容人情绪变化不定。这里的意思是老师在诵读课文时,与作品中的主人公情感相通,看起来一会儿喜悦,一会儿愤怒,情绪随着主人公的变化而改变。
(3)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回忆自己的老师,主要写了老师动情地朗读《孔雀东南飞》;认真严肃地给“我”示范上台领奖的动作;老师教我大胆展示才华,锐意进取。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语句时,首先看修辞方法,如果有修辞手法,按照“修辞方法+表达效果+事物特征+表达感情”的格式,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如果没有修手法,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这句话写出了“我”对老师的新认识,以及老师的新思想带给我巨大的触动和鼓舞。文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崇敬与感激。
(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解答此题要结合人物在文中的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合理想象。可从“委屈、自责、愧疚,又备受鼓舞”等方面来解答。示例:老师,我知道您爱生心切。我不是不想崭露我的才干。您这样信任我,器重我,我却还抱着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虚伪推诿,真不应该!老师,我会努力的!
(6)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还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及作用。老师认真严肃,教法独特,行为古板却有新思想。
(7)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就要结合它在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的作用上去分析。对于分析题目的小题,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一是看标题是以物件,事物为标题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线索;二看标题是以有深意的短语做题目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文章通过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语文老师不断地用自己的言行和品格对自己熏陶、帮助、指导等,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严格、敬业、认真、负责、关爱学生心灵的老师的形象,“那远远的云端”情景交融,写出了老师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又表现出老师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影响深远。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景仰之情。
(8)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以及书写表达的能力。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
答案:
(1)jī
shān
tòng
yùn
(2)①“颠”有起伏、摇摆之意,与后文“走起路来噔噔有声,两条手臂大幅度摆动,整个身子摇来晃去”相照应,形象的写出老师精神充沛、有活力的特点。语言幽默风趣,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喜怒无常”原指一会高兴,一会发怒,形容人情绪变化不定。这里的意思是老师在诵读课文时,与作品中的主人公情感相通,看起来一会儿喜悦,一会儿愤怒,情绪随着主人公的变化而改变。
(3)老师动情地朗读《孔雀东南飞》;认真严肃地给“我”示范上台领奖的动作;老师教我大胆展示才华,锐意进取。
(4)这句话写出了“我”对老师的新认识,以及老师的新思想带给我巨大的触动和鼓舞。文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崇敬与感激。
(5)示例:老师,我知道您爱生心切。我不是不想崭露我的才干。您这样信任我,器重我,我却还抱着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虚伪推诿,真不应该!老师,我会努力的!
答出“委屈、自责、愧疚,又备受鼓舞”的意思来即可。
(6)认真严肃,教法独特,行为古板却有新思想。
(7)文章通过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语文老师不断地用自己的言行和品格对自己熏陶、帮助、指导等,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严格、敬业、认真、负责、关爱学生心灵的老师的形象,“那远远的云端”情景交融,写出了老师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又表现出老师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影响深远。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景仰之情。
(8)示例1:化学老师有一大堆的口头禅,比如:“考虑…”“这个问题中考必考,期中必考,期末必考…”。这不,他在黑板上刚写完实验过程,就说:“这个问题中考必考,很重要。”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他诧异地问:“怎么,不信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说:“信!”示例2:小学时的一位数学老师,非常严厉,上课下课时的礼节古板认真,当“起立”声起“老师好”声落,他会像哨兵一样站在讲台上,用猎人般的眼睛扫描一下整个教室,而后恭恭敬敬的鞠躬还礼,下课时同样如此。有一次,他仍然像哨兵一样站在那里时,一只苍蝇飞到了他的鼻子上,他却毅然站立,举行完这上课的“大典”,那些原来窃笑的同学,终于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哨兵式的姿势,定格在了我心里。
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11.(1)“说不出来话”是指父亲以为见不到我了,见面后感到由衷激动、欣喜,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冤狱多年,父亲已经认不出他最亲爱的儿子,所以才语无伦次、无法相认。表明他在与世隔绝的日子里,饱受折磨。
(2)他背诵理论著作;常年锻炼身体;对自己多年吸烟的习惯实行“严格管制”。
(3)尽管饱受牢狱之苦,但父亲对人民、对党的信念没有过丝毫动摇。有坚定的意志信念支撑,即使特别痛苦煎熬,也能挺过来。因此,“熬过来”对父亲并不准确。
(4)父亲想让我到最艰苦的地方感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最近距离接触劳动人民,认识到农村生活的不易;特别嘱咐我看望大姑,体现了他对大姑深深的感激。
(5)他在狱中不屈不挠,锻炼身体、背诵理论著作、节制吸烟,表现了父亲坚韧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他让儿子到最贫困的地方锻炼体验生活,体现了他不徇私情、教子有方、时刻想着人民的高尚品格;他时刻怀念大姑救活哥哥的行为,亲自为乡亲们张罗众多的礼物,突出他感恩、不忘乡亲的品格;葬礼上,家乡的小米、黄土送他最后一程,表现他热恋家乡的情怀。
12.【范文】
最懂我的那个人
谁最懂我?是爸爸,是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不对,那是老师,同学……都不对,我觉得最懂我的人是﹣﹣我自己。
我,一头乌黑的长头发,两只眼睛大大的,一张能吃但不是很能说会道的嘴。鼻子小巧,却异常的能搜寻美味食物的味道。两只耳朵,上课时不时的“漏风”。个子不高,也不能算矮,中等,有手有脚,四脚健全。
我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特点,唯一擅长的也只有写作文了。写作文,应该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了。我喜欢写作文,也不想放弃任何一次写作文的机会。我的作文写得最好的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书。
书,家里的书架上堆满了书。还不止呢,床头柜上有书,电脑边上有书,就连厕所里也有书。所有我能看到的地方,都有书。这也导致,有些书会有段时间在那个地方待着,因为哪都有书,经常会忘记。
书,也是有种类的。有作文书,故事书,小说等等。而我家,大多数都是作文书,这也可能是让我喜欢写作的原因之一吧。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就为什么就偏爱作文书。每次上街,到了书店,别的不看,就看作文书。它仿佛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把我吸进作文的海洋。
我呀!要是看起书来就会忘记时间。这不是,有一次,我买到了一本梦寐以求的作文书,可是,妈妈要我做完作业再看,等妈妈批改好,我再订正好作业,时间已到了晚上八点多,该上床睡觉的时间了,妈妈便不同意我再看书。让我快点睡觉。可是,书的诱惑力太大了。我偷偷地把书藏进被窝里,假装先睡觉,等妈妈离开了,我便打开闹钟上的灯,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不知不觉,上眼皮和下眼皮打起了架,我一看闹钟,好家伙,快十一点了,我不得不合上书,倒头就睡。
我在写作时,会用上书里看来的好词好句,作文就会变得生动;我在写作时,一心只用在作文上,作文就会变得不一样。
我就是我,没有人可以替代,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最懂我的人﹣﹣就是我自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