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踌躇(chóu) 鲜谀
恹恹欲睡(yàn) 纵横决荡
B.倔强(qiáng) 交御
坦荡如砥(dǐ) 张目结舌
C.凋谢(diāo) 囚枝
濒临绝望(píng) 深不可测
D.格调(diào) 游逛
不可遏制(è) 触目伤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竹林里的竹笋一出土就一日高过一日,有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潜滋暗长。
B.如果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如细胞或分子级大小的颗粒,普通镊子就无能为力了。
C.中梁云峰、诸峰奇异,山体连绵不断,森林植被丰富,景观千姿百态。
D.一首歌曲想要脱颖而出、叫好叫座,仅靠某一个人的妙手偶得、灵光一现是不现实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兼具思想性与通俗性的一大批好儿歌。
B.一个人的无私奉献带来个体价值的提升,千万人的付出,汇聚的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
C.一个组织能否最大程度地发挥效能,关键是要看这一组织真正具有凝聚力、竞争力、执行力。
D.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提高。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B.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作者是汪曾祺。
C.“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一句的主干是:“他给我拣定椅子。”
D.“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这一句的“主语、宾语”分别是“我、仙人掌”。
5.古诗词默写。(6分)
(1)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相见欢》)
(2) ,不觉船移。(欧阳修《采桑子》)
(3)李清照《如梦令》中描写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 。
(4)正如晏殊在《浣溪沙》中所说:“ ,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的,所以新的艺术媒介会不断地涌现,现在只是说多媒体,将来还会有比多媒体更新的媒介出来。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4分)
这的确可以说是一件非常精致的乐器。弓上的一百五十个齿,嵌在对面翼鞘的梯级里面,使四个发声器同时振动,下面的一对直接摩擦,上面的一对是摆动摩擦的器具,它只用其中的四只发音器就能将音乐传到数百码以外的地方,可以想象这声音是如何的急促啊!
它的声音可以与蝉的清澈的鸣叫相抗衡,并且没有后者粗糙的声音。比较来说,蟋蟀的叫声要更好一些,这是因为它知道怎样调节它的曲调。蟋蟀的翼鞘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伸出,所以非常开阔。这就形成了制音器,如果把它放低一点,那么就能改变其发出声音的强度。根据它们与蟋蟀柔软的身体接触程度的不同,可以让它一会儿能发出柔和的低声的吟唱,一会儿又发出极高亢的声调。
(1)语段选自 (作者)写的《 》。(2分)
(2)语段说明了蟋蟀鸣叫的 和 两个特点。(2分)
7.网络语言是指互联网上的语言,多指那些常用于网络论坛、网络聊天以及凭借网络流行开来的词语现象。八(6)班举行以“我看网络语言”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6分)
(1)下图是活动第一小组在对“网络语言有何优势”这一问题的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请用一句话概括调查结果。(2分)
20097753810
(2)下面是活动第二小组陈芬同学在整理网络新词时与语文老师的对话,请你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1分)
学生:老师,“奇葩”这个词在“百度词典”中的解释是“珍贵的花”和“比喻出众的作品”,可最近网络新闻中我发现有“奇葩建筑”“奇葩车祸”之说,电影《泰囧》中也有“你真是一朵奇葩”的台词,我不太懂了。
老师:“奇葩”是最近的网络流行语。这里的“奇葩”是指奇特的人、事、物。“奇葩建筑”就是指很奇怪的建筑,“你真是一朵奇葩”是指 。这个词语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3)成语承载着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然而,如今出现了许多网络“新成语”,如“累觉不爱”的意思是“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形式。对这种生造“成语”,你的看法是什么?(3分)
二、现代文阅读(4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迹印。我们都非常可怜!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我的小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8.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4分)
9.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4分)
10.画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1.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7分)
父 亲
林清玄
①在外人的眼中,我的父亲是粗犷豪放的汉子,只有我们做子女的知道他心里极为细腻的一面。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有好的东西一定带回给我们,所以我童年时代,父亲每次出差回来,总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
②他对母亲也非常体贴,在记忆里,父亲总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场去买菜,在家用方面也从不让母亲操心。这三十年来我们家都是由父亲上菜场,一个受过日式教育的男人,能够这样内外兼顾是很少见的。
③父亲的青壮年时代虽然受过不少打击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忧愁的样子。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者,再坏的环境也不皱一下眉头,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乐观与韧性大部分得自父亲的身教。父亲也是个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对生活与生命的尽力,他常说:“事情总有成功和失败两面,但我们总是要往成功的那个方向走。”
④他的乐观和理想主义,使他成为一个温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没有不能解决的事,就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也是个风趣的人,再坏的情况下,他也喜欢说笑,他从来不把痛苦给人,只为别人带来笑声。
⑤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透过这些工作,启发了我们的智慧。我们家种了竹笋,在我没有上学之前,父亲就曾仔细地教我怎么去挖竹笋,怎么看土地的裂痕,才能挖到没有出青的竹笋。二十年后,我到行山去采访笋农,曾在竹笋田里表演了一手,使得笋农大为佩服。其实我已二十年没有挖过笋,却还记得父亲教给我的方法,可见父亲的教育对我影响多么大。
⑥也由于是农夫,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什么事都应从农夫的观点出发。像我后来从事写作,刚开始的时候,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
⑦父亲的话中含有至理,但他生平并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他是用农夫的观点来看文章,每次都是一语中的,意味深长。
⑧有一回我面临了创作上的瓶颈,回乡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恼说给父亲听。他笑着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呢?还是不种好?”我说:“你种了四十多年的香蕉,当然还要继续种呀!”
⑨他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假如每个人写文章写不出来就不写了,那么,天下还有大作家吗?”
⑩我自以为比别的作家用功一些,主要是因为我生长在世代务农的家庭。我常想:世上没有不辛劳的农人,我是在农家长大的,为什么不能像农人那么辛劳?最好当然是像父亲一样,能终日辛劳,还能利他无我,这是我写了十几年文章时常反躬自省的。
?母亲常说父亲是劳碌命,平日总闲不下来,一直到这几年身体差了还常往外跑,不肯待在家里好好地休息。父亲最热心于乡里的事,每回拜拜他总是拿头旗、做炉主,现在还是家乡清云寺的主任委员。他是那一种有福不肯独享、有难愿意同当的人。
?父亲有五个孩子,这里面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最少,原因是我离家最早,工作最远。我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到台南求学,后来到了台北,工作也在台北,每年回家的次数非常有限。近几年结婚生子,工作更加忙碌,一年更难得回家两趟,有时颇为自己不能孝养父亲感到无限愧疚。父亲很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说:“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个有益社会的人,就算是有孝了。”
?母亲和父亲一样,从来不要求我们什么,她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一切荣耀归给丈夫,一切奉献都给子女,比起他们的伟大,我常觉得自己的渺小。
?我后来从事报道文学,在各地的乡下人物里,常找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他们是那样平凡、那样坚强,又那样的伟大。我后来的写作里时常引用村野百姓的话,很少引用博士学者的宏论,因为他们是用生命和生活来体验智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最伟大的情操,以及文章里最动人的素质。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2期)
段落
①~②段
③~④段
⑤~⑩段
?段
所记叙的事件
(1)有好的东西一定带回给“我们”;(2)A
虽然受过不少打击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忧愁的样子。
(1)B ;(2)解答“我”创作上的苦恼。
C
性格特点
细腻体贴
D
教子有方
勤劳热心
13.选文第⑧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4.揣摩下面句子,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4分)
(1)有一回我面临了创作上的瓶颈,回乡去休息。(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5.我们平常所说的“孝”指的是什么?父亲眼中的“孝”又是指什么?(2分)
16.本文的标题是“父亲”,而在文章第?段却写母亲,有同学认为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3分)
荷叶绽放
陈 乔
①记忆中似乎更多的是赞美荷花的文字,实在是委屈了荷叶。
②新居的楼前,有一个大约占地三四亩的水塘,装修住房那段时间,由于季节正悄悄地从冬到春,加上每天总是忙碌的缘故,一抬头就在眼前的树枝或许偶尔会让人发现它的新芽,这静静的一方水域竟从来不曾引起我的注意。搬家也是快乐而忙碌的,购物布置,迎来送往,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周围已经渐渐绿了的一切,它们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直到绿成了很大的一片,直到覆盖住整个校园……荷塘就在这时光的流逝中孕育了满池精灵。
③开始只是远远地从窗口眺望。偶尔空闲下来,依窗而立,就能看见它们。从远处看去,那荷塘的绿与周边草坪、树荫的绿浑然一体,并无太多特色,倒是那塘中红色的曲廊亭榭显眼得多,间或有情侣或老人在上面散步。就想,等荷花开了,应该去近处看看;就想,等有月的夜晚去感受荷塘月色;就想,那该是一个散心解烦的好去处。
④一场不算大的雨淋散了黄昏休闲的人们,那醉人的荷香渗透在湿漉漉的空气里,把我一个人留在了荷塘边。没有荷花、没有月亮,心灵很静也勿须抚慰,荷叶的美就绽放在这样一个平常的黄昏。
⑤荷叶厚实而宽阔,有农人的斗笠那么大;叶杆高而壮,像挺直的手臂支撑着荷叶。大概因为阳光和肥力分布的差异,荷叶长势并不均匀,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将整个荷塘的表面演绎成几个绿色的巨型大浪,呼啦啦的似乎要消退了,又忽然卷起浪头朝前涌去。荷塘因此而总是欲静还动,欲停不止……
⑥雨后的荷叶更添了一些妩媚。每一张荷叶都无一例外地捧着一团雨水,但决不是我们通常在文章中读到的那种被称为露珠的东西,它浑圆如球,肥硕似鸡蛋般大小,静静地躺在叶的中心,软软地晶莹着,远远近近地闪烁着,像荷叶的眼睛,活了这片辽阔的绿。
⑦紧挨着叶杆的下端,一些立体的圆形物件一开始让我很纳闷,细细一看,原来是已经枯掉的叶。它并不像别的腐叶那般潦倒、那般散乱和无助,生命已离它而去,型仍是绝顶优美的。边沿虽然无力地垂下,被叶杆撑着的中心部分却倔强地坚持着,像一把把黄色的伞,更像一个个巨大的做工精致的蚁窝,在水面上完整地肃立。人们崇尚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我更欣赏荷叶这种不肯腐败的气节,它何尝不是在用它的执着诠释着这样一种唯美的追求?
⑧一阵风来,荷叶的清香愈渐浓烈了。忽然很希望有人共享这样一个黄昏,想打一个电话给远方的朋友,又恐惊扰了这一片难得的宁静,只好让她绽放在肺腑深处,绽放在美好的记忆中……
17.文章第①段作者说“实在是委屈了荷叶”,请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18.说说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9.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20.文中第⑦段作者说“人们崇尚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我更欣赏荷叶这种不肯腐败的气节,它何尝不是在用它的执着诠释着这样一种唯美的追求”,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三、写作(50分)
21.每个人都在成长,回忆成长的历程,有的人、有的事、有的话一定会令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并且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你对“成长”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文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第四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1.D(A项“恹”应读yān,“谀”应为“腴”;B项“强”应读jiàng,“御”应为“卸”;C项“濒”应读bīn,“囚”应为“虬”。)
2.A(“潜滋暗长”指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生长。用在此处不合适。)
3.B(A项语序不当,“一大批”移至“需要”的后面;C项一面与两面不能呼应,“这一组织”后加上“是否”;D项没有主语,删去“使得”。)
4.C(主干应该是“他拣定椅子”。)
5.(1)倚清秋 (2)无风水面琉璃滑 (3)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6.(1)法布尔 昆虫记 (2)急促 变调
7.(1)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人认为网络语言生动有趣,一些人也对其幽默、方便的特点表示认可。(2)思想行为很怪异,让人觉得奇怪。(3)示例:这些网络生造“成语”,既不符合传统成语的结构规律,也不具备传统成语的文化魅力,表意也不明确。它们既不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又不利于人际交流,相反地还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应该禁止生造“成语”传播。
8.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9.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10.该句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对生命永久的总结。
11.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12.A.买菜,家用方面也从不让母亲操心;B.教“我”挖竹笋;C.平日总闲不下来;最热心于乡里的事;D.乐观风趣。
13.语言描写,神态描写,通过父亲的“笑”表现出他的乐观,通过父亲的语言解答了“我”的苦恼问题,表现了父亲的睿智。
14.(1)“瓶颈”比喻事情进行中容易发生阻碍的关键环节,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停滞不前的状态。(2)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写作比作耕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写作必须勤奋,表达出如果总能坚持不懈地耕耘,我们就一定会有收获的道理。
15.平常所说的“孝”是指每日陪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的起居;父亲认为儿子“在外面只要向上,做个有益社会的人,就算是有孝了”。
16.示例一:不能删去。文章写“父亲”,主要通过父亲的一些细小的事情来表现对“我”的影响,这一段用简洁的语言记叙母亲,表明了父母的伟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示例二:可以删去。写了母亲把“一切荣耀归给丈夫,一切奉献都给子女”,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大,删去后并不影响主题的表达。
17.“委屈”一词流露出作者对荷叶常被忽视的同情,为下文对荷叶的赞美做铺垫;开篇点题。
18.过渡(启下),引起下文对荷叶的描写与赞美。
19.照应标题,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0.示例: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赞美荷花的不同流合污,却常常忽视荷叶的作用。此处运用对比、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荷叶执着坚守、不肯腐败、不甘做配角的欣赏与赞美。
21.作文示例:
成长的记忆
时光的车轮碾过一道又一道深深的轮印,在我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回首过去,依旧是那一片一眼望不到的田野,一片茫茫的雪白。雪白的棉花开了又落,落了再开。就这样,在花开花落中,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从一个不知世事的男孩子长成了一个英俊少年。也还记得,在棉花田里,站着的我的奶奶!
从小,我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是一个勤劳朴素的人,记忆中总是她不停忙碌的身影。记得,她把我背在背上,一路上哼着我最爱听的歌谣。我趴在奶奶的背上,摇摇晃晃,满心是幸福。来到田野里,望着那一片盛开的棉花,雪白雪白。年幼的我看着那白得纯洁的棉花,开心地笑了。在我眼里,那是一片神圣的世界,那是奶奶用勤劳的手播种下的,那是只属于我和奶奶的世界。
奶奶让我站在田头,自己围上围裙。安抚好我之后,她便转身走进棉花田。奶奶开心地望着那一朵朵盛开的棉花,笑得是那样灿烂,她眼角的皱纹也随之绽开了。她在棉花田里走来走去,耳旁的白发也一上一下地起伏,渐渐地走进了深处,分不清哪里是奶奶,哪里是棉花。这时,我便会站起身来寻找,奶奶就会停下摘棉花,回过头来对我慈祥地笑笑。
就这样,我坐在田头望着奶奶一点一点地采完了棉花。现在想起,奶奶真是辛苦,忙于采棉花却还要照顾我,真够累的。奶奶这一辈子把她的全部都奉献给了这个家,把她所有的爱都给了我。那些日子,在田头的那些幸福日子,是奶奶慈祥的笑和她的辛劳教会了我要把自己奉献给别人,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别人。
这田头的记忆成了我最宝贵的回忆。它见证着我的成长,也正是在那里,我学会了第一个人生道理:把爱,奉献给世界!
这珍贵的记忆伴我至今,每当我想起它,便会有一种温馨在我脸上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