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课件(共47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课件(共47张PPT)+素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30 11:13:49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唐诗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
01
野望
王绩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02
黄鹤楼
崔颢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历来为人称赞,为什么?
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03
使至塞上
王维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首联
叙事—出使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千古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提问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04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水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05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枝。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
漫行于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与堤岸相平,漂浮的云气与湖水相连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不高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而我最爱的是那走也走不够,看也看不足,掩映于绿杨阴里的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提问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提问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提问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便值得人重新思量一番

括常规文学史里讲解的唐诗

到诗意的大
云飞◎著



现代智者与唐朝诗人打堆同坐
位趣味之人撰写的趣味品说
海社会科
像唐詩
学院出版社
中国人心灵栖居的诗意追寻
樣生活
诗作为中一种神命的
神载体,在,后不绝的历史长河中,直为智者所
真发,除其“言志¨、“抒¨奪因外,还棠常为我提供一生动绝伦的生活
风俗在唐朝离我,但唐書朝昊个伟大的朝代,这个朝代国唐诗又使我
觉厚P
SBN7-80681-717-4
9787806817179>
。129定价:28.00元
像唐詩一樣生活
中国人心灵栖居的诗意追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冉云飞◎著
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
像唐诗一样生活/冉云飞著.一上海:上海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2005.8
ISBN7-80681-717-4
I.像
Ⅱ.冉
Ⅲ唐诗一文学欣赏
Iv.I207.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074581号
像唐诗一样生活
中国人心灵栖居的诗意追寻
作者:冉云飞
贲任编辑:陈军
特约编辑:庞坚
封面设计:子健
版式设计:陈兵
出版发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灌海中路622弄7号电话63875741邮编2000)
http://www.sassp.com
E-mail:
sass@sass.
org.
ct
经销: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印刷:北京地大彩印厂
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1/16
印张:14.25
字数:120千字
版次:2005年9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7-80681-717-4/I·129定价:71
本忄,相各个1

王绩有祖传的家业,写点田园诗,不是饿得慌,而是吃得饱。就
像吃饱了饭,才可能把土著所漠视的景色当成令人激动的风光来赏
识一样。把秋天当出气筒,可以祖述到宋玉,他把弦的基调定下后,
唐以前的诗人就很少去调试过。
余A
一A,
春秋代序,时令变化,仿佛安在古人身上的一枚探测器,极易触动心弦,尤其是多
事之秋,历来能让诗人过足大呼小叫的瘾。



唐日态

嵩堞

当米
器外
好花会凋零,挚友终离散。聚只不过是别离的点缀,
是它的序幕,别离才是人生的主角,漫长的生活由它主
演。没有谁能躲过最终的别离,自己化为尘土,亲友没
于大地。
高傲的帅哥崔护一次考试不好,名落孙山,独游于西安城外,观花散心。于桃花下
遇见一美丽女子,两人对视,四目放电。第二年崔护再来,写下了千百年后,人人都
能读懂的一首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