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0-30 11:5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 案
个 案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循环流动、反复利用: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不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流动,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碳循环
碳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02的形式进行。
(2)碳循环的过程
0-214820500
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0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C0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④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判断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依据)。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循环维持生态平衡,据全球性生物圈
范围
生物群落
生物圈内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7150248920
6、温室效应
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0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02 平衡的调节能力。
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改变降雨和蒸发机制,造成旱涝不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缓解措施
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探究目的]
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分析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情况。
学会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方法,并根据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
[方案设计]
1.提出问题
(1)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那么它们对有机物是否具有分解作用?
(2)如果往淀粉溶液中加入土壤浸出液,淀粉会被分解吗?如何去检测?
2.作出假设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还原糖。
3.设计实验
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加蒸馏水,比较分析结果,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实验过程]
材料用具
新鲜土壤,蒸馏水,淀粉糊,碘液,斐林试剂,大烧杯,厚纱布,玻璃棒,滴管,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2.方法步骤及结果记录
(1)将取自校园苗圃下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 30 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 30 mL蒸馏水.
(3)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天后,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放人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l、A2,B1,B2。
(4)在Al、Bl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
(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Al不变蓝,A2产生砖红色沉淀,Bl变蓝,B2不变色。实验说明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物质循环的特点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
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4、碳循环
5、温室效应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六、作业布置:
优化设计、学生报纸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