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
空气成分 生命活动
氧气和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碳循环和氧循环
保护空气避免污染
第一部分
对教材编排的理解
本章围绕空气与生命的关系,从空气的成分、用途入手,使学生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与生命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气体的性质、制法、用途。了解生物的呼吸作用和人体的呼吸系统结构,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意义;了解自然界的物质转化循环。懂得怎样保护空气避免污染。
第二部分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等重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描述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和近地臭氧的危害;关注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列举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防止方法和空气质量指数的主要内容。
1、课程标准本章目标要求
(空气)
举例说明氧气的氧化性。
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知道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的变化。
了解燃烧的条件,知道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具有安全意识,了解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以及两者的区别。
说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
知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1、课程标准本章目标要求
(常见的化学反应)
1、课程标准本章目标要求
(生物的新陈代谢)
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说出植物的呼吸作用。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知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2、课程标准活动建议
测定空气主要成分的实验;查找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资料;调查稀有气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氧气的性质实验;检测人 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探究自燃、爆炸、灭火的条件;调查火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进行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和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实验;结合自己种植植物或农业生产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讨论和实践活动。
探究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旺盛时期的呼吸作用。
观察动物肺泡切片,了解肺泡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基础。
收集臭氧层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资料;讨论温室效应的利弊。
收集、收看当地或全国重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调查当地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影响。
第三部分 本章的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
1、本章的知识结构
空气
氧气和氧化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生物的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空气污染与保护
空气与生命
2、本章的重点
空气的成分
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氧化反应
燃烧与灭火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自然界的氧、碳循环
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3、本章的难点
化学方程式书写
氧化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第四部分 单元划分及课时安排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建议课时
一 空气 第一节 1 1.5—2
二 氧气和氧化 第二节 5 7
三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 第三节 4 5
四 生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第四节第五节 6 9
五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第六节 2 2
六 空气污染与保护 第七节 1 1
复习 1 1
合计
20
27
本章教学建议
本章从宏观上揭示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涉及的知识内容多,实验操作要求高,计算步骤规范。与其它章节联系比较多,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
校本培训非专业老师的实验操作技能。
强化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达物质的变化规律。
教学中要与生活生产和科技多联系,使学生学用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本章指导学生学习建议
学习中在对知识内容的处理上要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运用探究活动培养自己的探究,创新能力。
在理解和掌握概念和规律时,要多用脑,多动手,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丰富自己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能力。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中学阶段非常重要的计算类型,初学时,应注意解题格式,力求规范,培养自己计算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部分
各节教材分析
第1节 空气
课时:
空气的成分 1课时
空气的利用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了解空气的利用。
教学建议
空气成分
实验1:
引入排水集气法
感受空气与生命之间的联系
实验2:(家庭小实验)
体验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思路,锻炼观察、分析能力,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技能。
查找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资料。
空气成分的利用
可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如调查稀有气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课堂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第2节 氧气和氧化
课时:
氧气的性质、呼吸作用与氧化 、氧化反应 3课时
氧气的制备 2课时
学生分组实验 1课时
燃烧 、灭火与自救 1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懂得用实验了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方法,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注意渗透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系为第5册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道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通过氧气的性质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于跟其他物质起反应并放出热量这一性质)了解氧气是空气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和人类生命最息息相关的部分。
2、认识“氧化”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氧化反应及其概念。
3、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过氧化氢分解和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装置的连接、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收集方法和检验氧气的方法。了解工业上制氧的方法。
4、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并具有安全意识。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教学建议
呼吸作用虽然也是一种缓慢氧化反应,但呼吸作用有其特殊性(在活细胞内、需酶催化、多步骤、能量分步释放利用),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呼吸作用从本质上解释了氧气和人类生命最息息相关的原因。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习惯。便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尽量让学生用化学反应式表达化学性质,强化正确书写化学式,也为学习化学方程式打好基础。
使学生懂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基本原则。
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收集装置和方法的选择依据是: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
第3节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课时安排: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 1课时
化学方程式 2课时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
知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原则。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在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规范解题格式。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的关键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确定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
1、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思路:
探究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
理论模型解释
质疑释疑
巩固应用
2、书写化学方程式步骤中“写、配、注”各环节都需注意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达到“学会”的独立操纵技能水平,避免出现“模仿”水平。
易出现的错误
化学方程式书写:
化学方程式计算:格式不规范、方程式写错,没配平、质量比计算错误。
Mg
+
O2
MgO
点燃
Mg
+
O2
MgO2
点燃
课本印刷错误
P53
P74
P82
第4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课时安排: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2课时
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呼吸 1课时
教学目标: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了解动物、植物的呼吸,说出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建议
1、先入为主介绍一个呼吸系统的图。
归纳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作用,
以避免误解。
2、“呼吸模型”可指导学生先观察演示模型,再参看 练习册以训练学生的读图归纳能力。
3、几个概念: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呼吸、呼吸作用
呼吸 系统
呼吸道
肺
第5节
课时安排:
光合作用的过程 2课时
学生分组实验 1课时
二氧化碳 2课时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建议
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教学
设计对比性实验 归纳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 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氧化碳的教学要注意演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并注意与氧气的性质、制取收集方法进行对比。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教学,应该从更多的方面进行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如:概念、表达式、条件、反应物、生成物、实质、意义等。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水 + 二氧化碳
光能
叶绿体
淀粉 + 氧气(贮存能量)
第六节、第七节
教学目标:
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知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描述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和近地臭氧的危害;关注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列举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防止方法和空气质量指数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可设计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加深体验,使他们对环境问题更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