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890012242800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20分)
1.斯诺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 D )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2.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C )
A.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C.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3.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本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他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写作。
B.作品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C.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D.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作品曾易名为《长征》,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4.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D.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唯独对长征表达了鄙夷之意,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上的失败。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的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6.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C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7.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B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8.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B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9.下列关于人物描写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D )
A.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哕,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周恩来
B.他是十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
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
C.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粱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毛泽东
D.他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九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徐特立
10.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二、填空题(35分)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广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丫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广全世界。它是一部文笔优美的报告文学,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其中毛泽东与周恩来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红星照耀中国》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3.“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他”是周恩来。
4.在《苏维埃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毛泽东。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成长的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 “造反者”周恩来,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起义,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5.《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特立,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整天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朱作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江西老表,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老李……
6.《红星照耀中国》中“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他采访的主要地点是延安
7.(1)《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国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纪实作品,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地点)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2)彭德怀(人名)说:“以前我只是对社会不满,看不到有什么进行根本改革的希望。在读
了《共产党宣言》(书名)以后,我不再悲观,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
8.《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9.《西行漫记》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 ,而且必将照耀着全中国。
10.《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作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
三、简答题(20分)
1.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4分)
答: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②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2.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6分)
答: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3.简述《西行漫记》中的红军精神。(10分)
答:①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片段阅读(15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一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1)这是斯诺对红军哪次行动的评价?(2分) 答:红军长征
(2)在这次行动中,红军都经受了哪些困难?请举出两例。(4分)
答:①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②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彭德怀。(2分)(2)“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参军的?(2分) 答:逃命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A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这好像是他爱说的一个小小的笑话。李长林认为,他同现在这位夫人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这位夫人是个骨骼粗壮的农村姑娘,枪法高明,骑术高超,自己领导过一支游击队,把受伤战士背在身上,大手大足像个男人,身体壮实,作战勇敢。
(1)文段中A是朱德。(2分)
(2)请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3分)
示例:朱德身为红军司令,却和普通官兵一起劳动,官兵照顾他,不想让他劳动,于是把他挑东西用的扁担藏起来,于是朱德又重新做了一个扁担,还写上“朱德扁担”字样,不让别人拿走。
4.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简要说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答:我选择C.彭德怀。我认为应从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军事才能登方面来选择内容。他脱棉衣给小号手的细节体现了他从心底爱护民众,体贴部下的特点,他讲述游击战术的内容能突显他的谋略和智慧。
(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答: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