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
导入语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预习检查
1、填空
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 ,他主张以 统一天下。
2、给加点字注音
夫( )环而攻之 米粟( )
域( )民
寡( )助 亲戚畔( )之
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课文朗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文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有一座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的人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课文翻译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要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节: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第二节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重要性。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
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文章第5、6、7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如“人和”。
(2)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 证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 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当堂检测
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原因是:( )
A、依靠强大的武力
B、靠人民住得安定
C、施行仁政,取得民心
D、战略战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