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细胞是生命的单位 随堂作业+课后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细胞是生命的单位 随堂作业+课后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1-02 11:05:59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细胞是生命的单位
知识清单
一、生物体由细胞构成
1.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
2.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所有的生物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组成,细胞是所有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3.
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____________关系,将动物和植物统一起来,为达尔文的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微观领域。
二、细胞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1.
细胞的多样性。自然界不同种类的细胞,形态、体积、功能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巨大;同一个个体内,细胞的种类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除____________外,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根据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细胞初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几乎所有的原核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__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可分为多细胞真核生物和单细胞真核生物。
2.
细胞的统一性。所有细胞都具有相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细胞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构成细胞结构,参与细胞生命活动;所有细胞都以____________作为遗传物质。
三、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1.
绝大部分细胞都由于太小而无法用肉眼直接观测,必须借助显微镜。
2.
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首先用________________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转动________________,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________________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课时速练(限时10分钟)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显微镜的出现和应用推动了细胞学说的建立
B.
细胞学说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
C.
施莱登和施旺认为新细胞由老细胞经分裂产生
D.
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2.
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它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C.
显微镜的发明是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重要一环
D.
是多位科学家在探索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而建立的
3.
观察细胞结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倍镜下物像清晰,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首先调节细准焦螺旋
B.
观察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液泡,应把视野调亮
C.
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也不动,则异物在物镜上
D.
若观察到的视野一半亮一半暗,则需要调节光圈
4.
在放大100倍的低倍镜下,可以看见整个显微镜视野充满着640个细胞,则换成400倍的高倍镜后,视野中应看见的细胞数目是(  )
A.
10
B.
20
C.
30
D.
40
5.
使用显微镜时,如果要观察的目标物体偏向视野的右下方,则应将装片向哪个方向移动(  )
A.
左上方
B.
左下方
C.
右上方
D.
右下方
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B.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功能相同的细胞不能聚集在一起
C.
SARS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具有生命特征
D.
精子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形成受精卵,才具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细胞是生命的单位
知识清单
一、2.
一个或多个
结构和功能
3.
统一性
亲缘
进化论
二、1.
多种多样
病毒
成形的细胞核
单个
2.
基本结构
C、H、O、N
无机物和有机物
DNA
三、2.
低倍镜
视野的中央
转换器
细准焦
课时速练
1.
C
2.
A
3.
C
4.
D
5.
D
6.
A第一节
细胞是生命的单位
基础达标(限时15分钟)
1.
发现并命名细胞的科学家是(  )
A.
罗伯特?胡克
B.
列文虎克
C.
施莱登
D.
达尔文
2.
以下关于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
B.
细胞学说指出细胞结构的统一性
C.
细胞学说指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D.
细胞学说的诞生依赖于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能够单独的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B.
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C.
细菌本身不能够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D.
多细胞生物中单个细胞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4.
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作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  )
A.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B.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
细胞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位,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D.
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5.
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大的是(  )
①目镜10×;②物镜10×;③目镜16×;④物镜40×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标本染色较浅,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
B.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C.
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时,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标本
D.
若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的
7.
下列对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比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两者都利用了高电压下电子流波长短的特点;②两者的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③两者都适合于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④两者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具有互为补充作用
A.
①②
B.
①②③
C.

D.
①②④
8.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B.
若要在丙图视野观察乙图箭头所指的细胞,应将标本向右下方移动
C.
从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载玻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D.
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素养提升(限时5分钟)
9.
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________________移动玻片,方能使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中央,在玻片上写一个“上”,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是
________________。
(3)若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图。
①视野最亮的图像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图象太亮则应调节小光圈和________________。
②“目镜10×、物镜20×”视野中细胞为140个,若换上“目镜10×、物镜40×”组合,则视野中细胞为____________个。
③若在低倍物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
1.
A
【解析】罗伯特?胡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A正确;列文虎克发现活细胞,B错误;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C错误;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D错误。
2.
A
【解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A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B正确;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C正确;显微镜的发明帮助科学家观察到细胞,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正确。
3.
B
【解析】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够单独的完成各种生命活动,A错误;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B正确;细菌为单细胞生物,本身能够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C错误;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D错误。
4.
D
【解析】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只能说明细胞分裂离不开细胞,A错误;病毒也属于生物,但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C错误;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完成,所以每一个生命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D正确。
5.
A
【解析】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实物大小越小。问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大,则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
6.
D
【解析】标本染色较浅,观察时应选用平面反光镜和调小通光孔,使视野变暗,A错误;显微镜是对长度的放大,不是对面积或体积的放大,B错误;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时,不需要先升高镜筒,可直接转换转换器,C错误;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的,D正确。
7.
D
【解析】两者都利用了高电压下电子流波长短的特点,①正确;两者的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②正确;扫描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胞样品的表面形态特征,不适合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③错误;④两者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具有互为补充作用,④正确。故选D。
8.
D
【解析】目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而物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放大倍数大,A错误;显微镜下成倒像,乙图箭头所指的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实际物体在视野的左下方,若要在丙图视野观察乙图箭头所指的细胞,应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B错误;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故要先把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改用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还要调整视野亮度,故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调节光圈使视野变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C错误;放大倍数越大,选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要越大,物镜与观察对象的距离越短,组合是②③⑤,D正确。
素养提升
9.
(1)长度或宽度
(2)左上方
(3)①d
平面镜
②35
③目镜上
【解析】(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是指放大该标本的长度或宽度。
(2)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上下倒左右也倒,所以看到物像在左上方,实际物体在右下方,所以要想把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在玻片上写一个“上”,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是“”。
(3)①放大倍数越小,则视野越亮,故视野最亮的图像是d;视野亮时可以通过调节小光圈和平面镜使视野变暗。
②目镜为10×,物镜20×,则放大倍数为200倍,该放大倍数不是指体积或面积,而是指长度放大了多少倍。若B视野中细胞为140个,则换上40×物镜后,即细胞又被放大,看到的细胞的数应缩小2倍,则视野范围内细胞数缩小4倍,因此视野中细胞为35个。
③显微镜视野中出现异物时,只有可能出现在目镜、物镜和玻片上。用低倍物镜观察材料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换上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说明异物一定不会出现在玻片和物镜上。既然不在玻片和物镜上,就只有在目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