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苏州园林 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苏州园林 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2 19:5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园林》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榭( )( )
池沼( ) 回廊( )
鉴赏( ) 丘壑( )
嶙峋( )( )
镂空( )
蔷薇( )( )
依傍( )
2.下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B.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C.阿尔卑斯有的是重峦叠嶂,怎么看也不会穷。山上不但可以看山,还可以看谷。
D.李灵同学在已有救护衣的基础上自出心裁设计制作的“救护衣”,在救助伤员时发挥了较大作用,受到医护人员的赞赏,展现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不仅文化水平在迅猛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在不断提高。(将“文化水平”和“经济”对调)
B.谷歌量子计算机的诞生及其投入实际运算,当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意义”后面加上“的事件”)
C.如果在大气的光谱中发现水蒸气,则可能意味着这个星球具有独特的温度、压强条件,以及液态水存在的可能。(“则”改为“就”)
D.随着脑科学研究的发展,让人们对于学习这一复杂活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删去“让”)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请概括设计理想的住宅的特点。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2)将下列描绘苏州园林的词语组成一副对联。
俯 晴空 曲槛 摇 翠浪 清流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童话集《 》,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课内精读
阅读《苏州园林》,回答问题。
6.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说明的?

7.分析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8.分析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3)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9.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拓展阅读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作“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0.简要概括斗拱在建筑中的作用。
(温馨提示: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句归纳概括。)

11.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如何?
(温馨提示:先判断说明方法,然后看看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2.下列对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13.本文从哪些角度说明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温馨提示:找准相关段落,筛选有效信息。)

14.阅读下列古诗,结合原文相关内容,说说诗中的建筑符合什么“文法”?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苔墙,隐隐茅堂。
——秦观《行香子》
(温馨提示:理解诗句意思,找到原文资料,对应查找。)

《苏州园林》自主学习
1.xuān xiè zhǎo lánɡ jiàn hè lín xún lòu qiánɡ wēi bànɡ
2.D(“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用在此处不合适。)
3.C(删去第一个“可能”。)
4.(1)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空间舒适;生活节能。(2)晴空摇翠浪;曲槛俯清流
5.(1)叶圣陶 倪焕之 稻草人
6.“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围绕这个特点组织材料,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都是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7.(1)列数据,具体地说明苏州园林的数量多。(2)作比较,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作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在色彩运用上的特点。(3)举例子、摹状貌,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8.(1)“标本”点出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代表性,说明其重要价值,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2)图案画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这个对比,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点。(3)一个“补”字说明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注意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4)“极少”在数量上强调其少,突出了苏州园林淡雅的特点,但又不排除有使用彩绘的情况。
9.课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顺序来安排的。文章先是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逐一分析,强调苏州园林的布置处处充满美。
10.(1)整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2)用斗拱承托梁枋,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3)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11.作比较,强调了我国建筑院落组织的特点。
12.A(无中生有,文中对应信息是“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13. 梁架做法(斗拱组合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青绿点金法)、院落组织法。
14. 诗中的建筑符合院落组织的“文法”,主要建筑物,如茅堂,和附属建筑物围墙联络而成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