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
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
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
统一天下。
孟子画像
知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
言行的著作,
一般
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朗读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读音举例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读
译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
助词,的
●
●
内城
●
外城
●
围
●
表修饰
●
表转折
fú
●
文言发语词
一定
●
●
●
这样
表转折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此,这
精良
武器装备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
●
城墙
●
不是
●
表判断
●
护城河
●
粮食供给
●
充足
●
放弃
●
表承接
●
●
这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
代这座城池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所以
限制
●
●
凭借、依靠
●
巩固
●
险要
●
震慑
施行仁政
●
的人
●
●
少
●
到
●
极点
●
内外亲戚
通叛,
背叛
●
代失道者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
归顺,服从
●
凭借
●
主谓之间,
不译
●
一定
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问题讨论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析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点拨归纳
本文论证思路: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拓展延伸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拓
一九八O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吗?
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发展成一个超级的大城市呢?
一个小小的渔村
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天时"。
拓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孟
子
语
录
拓
1、解释词语
委而去之
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
亲戚畔之
兵革非不坚利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3
、作者以战争为例得出的结论是(
)
4、写出与“和”有关的成语
测
孟子的思想主张:
A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B仁政(关注民生
施恩于民
赢得民心
得天下
仁者无敌)
C道德伦理(道德规范:仁
义
礼
智)
(人伦关系: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拓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不如
不胜
胜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城:
守方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败
胜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
实词含义
天时
:
固国
:
地利
:
威:
人和
:
至:
郭
:
道
:
环
:
寡
:
池
:
亲戚
:
坚利:
兵革:
米粟:
畔
:
委
:
顺:
去
:
域
: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地理优势
包围
武器装备
护城河
坚固锐利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外城
泛指粮食
离开
震慑
限制
巩固国防
极点
泛指内外亲属
同“叛”,
背叛
归顺
放弃
施行仁政
少
虚词解释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解释为“着、地”。第二个“而”表
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
2、夫环而攻之
3、然而
不胜者
4、三里之城
5、亲戚畔之
6、寡助之至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这样,可是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代词,他
动词,到
介词,解释为“凭、靠”
第二部分(2、3)战争为例
,证明论点。(分)
第三部分(4)总结全文,
得出结论(总)
结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
,
提出论点。(总)
逐层论证
层层深入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读
自由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3、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