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梦回繁华》课例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1.《梦回繁华》课例鉴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2 21: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梦回繁华》课例鉴赏
【学习目标】
1.通过浏览,理清本文脉络,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2.通过细读,品析本文介绍画卷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重难点)
3.通过质疑,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利用阅读提示,提炼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是如何做到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师: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梦回繁华》。它是由国内著名的画家,美术鉴赏家毛宁所写的,介绍的是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这是一篇说明文,自读课文。我们首先来默读文后的阅读提示。开始。
【板书】梦回繁华
好,阅读提示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请大家齐读。这幅长卷,读
生:(齐读)
师:孩子们,那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本文是如何做到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的。要解决此问题,我们需要接受三级挑战。好,初级挑战,读
生:(齐读)初级挑战,浏览全篇内容,中级挑战,细度重点段落,高级挑战,大胆提出质疑。
一初级挑战
浏览全篇内容
师:下面,我们就接受初级挑战。结合注释,浏览全文,概括各段段意,梳理本文脉络。方法指导:找出各段对结构和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比如第一段,介绍的是画卷的创作背景。那么关键句子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读
生:(齐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副。
师:因为这句话引出了本文的
师生: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师:好,下面开始。好,有没有同学说一下第二段的关键句、段意是什么?这位同学
生1:第二段是张择端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师:你在哪一句里面发现的?
生1:在倒数第二句。
师:你把这一句读一下。
生1:建元之后,南部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画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师:你为什么要把这一句作为关键句?
生1:因为这一句点明了主题——梦回繁华。
师:点题目,梦回繁华,你找得非常准确。那么第二段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1:第二段把清明上河图总体介绍了一下。
师:第二段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我认为第二段介绍的是作者画这幅画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
师:介绍了作者。我们看第一段是不是介绍了背景啊,那么第二段是不是应该介绍作者,还有什么呀?还有他刚刚说到的创作动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创作了这幅画。好,请坐。第三段呢?
生3:第三段总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师:
哪一句是关键句?
生3:关键句是,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到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师: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生4:我觉得是倒数第二句。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师:为什么
生4:因为第三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师:概括了内容,从城郊到汴河到城内街市。而且,还点明了这幅图的特点——繁华。所以这一句应该是什么呀?中心句,关键句。
请坐。接下来,第四段。
生5:我认为第四段应该是具体地介绍了梦回繁华,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师:
具体介绍它的内容。
具体分为哪几句?
生5:具体分为三句。第一句是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师:同学们看第四段。
画出来。
生5:第二句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第三句是,后端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师:这几句都是分别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和第三段其实是一个起承关系。那么详写的是哪一部分?
生5:我认为详写的应该是中段部分
师:中段最繁华的的那个情景,最精彩的部分。找得非常准确。
请坐。第五段。
生6:我认为第五段写了作者对于清明上河图的评价。
师:对于清明上河图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它的关键句在哪。
生6: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了重要形象资料。
师: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还有没有?除了这一句。你来补充。
生7:我认为他只说出了历史价值,没有说出艺术价值。艺术价值在,从第二段第二行开始,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500多个,形态各异,采用……
师:这都是它的什么呀,艺术价值,艺术特色,非常好。有一个长而不“冗”,注意这个字的读音。那么,找到关键句之后,我们会对本文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我们来看本文的脉络图。就全文来讲,从创作背景,到作者,到画卷的内容,到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这应该属于什么顺序?
生:逻辑顺序
师:这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那么,在具体介绍画卷的时候,它分了开卷,中段和后段,这属于什么顺序?大家一起来说。
生:空间顺序
师:对,空间顺序,画卷展开的先后。那么,本文逻辑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大家一起读
生: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有总有分,有详有略,做到了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非常难能可贵。
师:孩子们,一幅画,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生:画卷的内容
师:对,肯定是画卷的内容,也就是三、四段,这也是作者重点介绍的部分。
小结: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有总有分、有详有略,做到了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非常难能可贵!
二中级挑战
细读重点段落
下面,我们就接受中级挑战,细读重点段落。老师给第三段每一句话都整了整容,大家感觉怎么样,看看。
生1:我认为,老师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展现出了这幅图的珍贵。
师:第一句是原文,第二句是老师修改过的,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好?比较一下。
生2:我认为原文好。原文介绍得比较详细,老师描述得不够详细。
师:还有补充吗?
生3:我认为原文不仅写出了长和宽,还写到了材质,也写出了颜色,更为具体。
师:基本情况介绍得更为具体。而且你看,老师做了修改,24.8厘米变成了二十多厘米。
生4:原文更为精确。
生5:原文用“纵”和“横”比“长”和“宽”更为文雅,而且写到了材质,老师改得有些简略。
师: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
下面来看第二句。
你们看这个可不可以。读一下
生:齐读
生1:我认为原文好,因为改过后的不符合逻辑,无法体现说明文逻辑上的严谨性。
师:嗯,逻辑上。它介绍的时候运用的是什么呀,空间顺序,画卷展开的空间顺序。
所以,说明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呀,非常准确,而且空间顺序上非常具有严谨性。而且它照应了第四段的各部分,所以应该是,非常有什么呀?
生2:它照应了第四段的各部分,非常具有条理。
师: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条理性,顺序不能随便的颠倒。
来看第三句。这个可以吗?
生1:我认为老师修改过后的句子描写不够优美。
师:原文美在哪里?
生1:原文更能体现张择端内心的感受。
生2:我认为原文更好,原文运用了比喻,更加生动优美。
师:对,生动性,把整个画卷比作了乐章,用音乐的由慢到快去比喻长卷的由疏到密,而且有音乐的艺术性在里面,更能给人一种艺术的感受。那么,在说明文里,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生:打比方
师: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使说明语言非常的怎么样?
生:生动
师:生动形象。说明文语言有那么多的特点,本文也体现出来了。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有的有批注,我们在阅读当中可以借鉴。有的没有批注,比如我们今天所学的《梦回繁华》。我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补充。好吗?那么如何给文章做批注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老师为第三段各句做的批注。读
生:(齐读)
师:第一句话,主要是对内容的理解。第二句是对结构的提示,总领第四段各部分内容。第三句话,可以进行语言的品析。最后的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去任意地感受,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也是对第三段的一个小结。
下面我们就运用这种做批注的方法,来细读第四段。先对照老师发的图片,来找到第四段相应的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层次来进行批注,并交流分享。开始。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四段第一句。首先可以知道画卷描述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而且是由远及近描写的,既写出了城郊的风光,又让人感受到清明悲凉的气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师:哦,你的阅读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气息。
生1:因为它是“清明”上河图。
师:有清明扫墓的感觉?
生1:对
生2:我最感兴趣的是……….通过环境描写,体现出画中所处的时令。
师:跟刚刚那位同学有一些重复。希望同学们能说一些不同的意见。
生3:我最喜欢的是对画卷中段的详细描述……..其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之成为了全画的高潮。
师:你赏析得非常多,有对比之美,有精彩的描摹。
生4:我最感兴趣的是画卷中段的一座拱桥…….其中“宛如飞鸿”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我感受到了拱桥的做工之精细,和北宋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
师: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
生5:我喜欢开卷处的描绘。因为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概括力强,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而且语言典雅有韵味,读起来回味无穷。
师:四字词语给你典雅的感觉。比如说?
生5:比如说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师:品味到了文言的典雅。
生6:我喜欢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因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我们感受到北宋当时的繁华。
师:那么在描摹画面的时候,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1:主要运用的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师: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能使得整个画面怎么样?
生1:变得有详有略,有点有面。
师:哦。有详有略。那摹状貌的描写其实是怎样的呀
生1:是先总体说明,再局部描写
师:有总有分,能使画面转化为生动的场景,非常适合在一幅画卷中使用。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因为它能使画面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图景。刚刚同学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已经提到了本文的一大语言特色,那就是四字短语的使用。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四字短语的典雅生动精炼之美。
城郊,老师列举了5个,给人一种文言的味道,呈现出一种典雅之美。
汴河,运用了12个,描摹得非常具有生动逼真之美,
在描写城内街市时用了18个四字短语,就把整个汴梁城的繁华景象给描绘了出来,是一种什么之美?精炼之美。好,来看一下,这些四字短语在数量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1:从少到多
师:画卷每一个部分四字短语的使用是从少到多的,跟画面的整个内容相暗合,相对应。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就像书中所说的,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我们来试一下吧。先女同学来读城郊的5个四字短语。然后同学们一起来读汴河和城内街市,来感受一下那个繁华的景象。女同学准备好了吗?先慢一点,慢板柔板,疏林薄雾,读
生(女):(齐读)
生:(齐读)
师:感受到这个繁华景象了没有?美都是相通的,可以用图画也可以用文字,都可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小结:三、四段介绍画面内容,整体概说与具体描摹结合,读
③④段介绍画卷内容
整体概说与具体描摹相结合,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大量四字短语的使用,做到了……
结构之美、层次之美、详略之美、点面之美
逼真之美、生动之美、动静之美、对比之美
典雅之美、精炼之美、节奏之美、疏密之美……
非常难能可贵!
三高级挑战
大胆提出质疑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出画卷,就全文的任何一处,提出质疑,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疑问?特别疑惑的地方
生1:我的疑问是题目为什么叫梦回繁华而不叫清明上河图
师:哎?你的疑问似乎也是大家的疑问
生2:我认为原因是,梦回繁华既体现出了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梦回”二字又体现出了张择端对于京城和其整个社会风貌的感情。
师:可是我觉得题目可以换成清明上河图啊,本文就是在讲清明上河图呀,换成清明上河图不是更直接吗?而且本单元都是以说明对象为题。
生3:我觉得还是以梦回繁华为题比较好。因为作者起这样的名字也是以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出发点为参考的,就像文中所说,张择端是想体现出通过盛世的假象来掩盖内忧外患。
师:点出了张择端创作的心情、创作的动机。而且梦回繁华,繁华二字怎么看?
生4:因为清明上河图主要描写的就是当时汴京商业手工业的繁华景象。
师:北宋的繁华景象。还有没有要说的?再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在欣赏一幅图的时候,往往只看到画面的内容,对吧,很少去关注到什么?
生5:因为第三段说作者主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师:嗯,好。既点题又引出了张择端在创作这幅画时候的创作动机,而且梦回繁华还能让我们怎么样啊,产生无尽的遐思。什么样的遐想呢?
生:历史的赞叹
生:伤感
师:可能有曾经繁华的赞叹,有失去繁华的伤感,还有重回繁华的渴望。
那么,作者在介绍这幅图的时候,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介绍清明上河图,而是介绍了背景,作者,以及他的创作动机。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副院长余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齐读:
欣赏艺术作品,不能平面解读艺术作品而应该去立体的解读。要结合时代背景,探寻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样才能够更深层揭示作品背后的真正思想内涵。
——故宫研究院副院长
余辉
生:(齐读)
师:小结:所以本文作者是深层挖掘,立体解读,非常难能可贵!这也是我们欣赏所有艺术作品的方法,我们不能仅仅地局限于一个画卷、画面,而应该立体地去解读。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推荐几本书。本文选自的是《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里面选取了国内四十幅和国外四十幅绘画名作,都是传世经典,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了解一下我国各个时代的民族文化和国外的传世经典。也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艺术馆、博物馆与这些人类伟大的艺术作品相遇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路过,而是去驻足,去欣赏,去体验这些顶级艺术品的美妙内涵和丰富的底蕴。
五结束语
清明上河图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河南的骄傲,是开封的文化名片,我们应该进一步地了解它。仅仅靠一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这个画卷的背后还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张择端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读。课下去阅读有关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说明文的课堂也可以很精彩
一堂好课要非常讲究“课文研读”,十分重视“教学思路”,关键在于“课堂活动”,时时关注“技能训练”,精心考虑“积累丰富”。
这堂课里可以看出执教者的课文研读能力,课文研读不仅仅是文本研读,还要站在教材的角度解读其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对作者写作目的深度挖掘之后,又以阅读提示来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深入,定位准确。
这堂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分成“浏览全篇内容”“细读重点段落”“大胆提出质疑”三个板块,层层推进,思路清晰,教学有序。以“非常难能可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明晰的线索。每次活动时又辅以思维导图,使思路更加明晰。
这堂课有热烈课堂活动。开始就明确三级挑战,激发学生兴趣。三项活动也有序推进,“浏览全文,梳理文脉”是概说全文活动,“细读三四段”是语言品析活动,“大胆提出质疑”是探究活动。
这堂课时时关注技能训练。概说文章时,训练学生找出各段对结构和内容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并给出示例,第一段要找出:“北宋时期、繁荣局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因为这些词、句点出了历史背景,引出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清明上河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如何确定哪些是关键词句。“学习如何做批注”从分析内容角度、从分析关键句作用的角度、从语言品析的角度、从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做批注的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技能。
这堂课精心考虑“积累丰富”。积累四字词语36个四字词语,并做归类,分析出“典雅之美”“生动之美”“精炼之美”,增加四字词语的理解。再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详略之美、点面之美,逼真之美、生动之美、动静之美、对比之美,典雅之美、精炼之美、节奏之美、疏密之美”多个角度,深入体会,学生获得了丰厚的积累。
这堂课满足了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实属难能可贵,充分显示出说明文的课堂也可以很精彩。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上显然因为紧张、时间等因素,使一些课堂活动未能有效展开。不妨在内容上再做取舍,活动更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技能习得更加牢固,也便绽放出更多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