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思深入文本剥茧抽丝深化理解
以读促思深入文本?
剥茧抽丝深化理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例鉴赏
?
【学习目标】
1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观点。
2
感受文章气势,了解孟子散文特点。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这篇古文所在的单元是一个群星闪耀的单元,收录的文章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最光辉的思想,在一个个光辉思想背后,是一位位个性鲜明的人。也正是这样一群人,开创了中华文化一个蓬勃的时代,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出示课件1)
好,让我们齐读课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它的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板书课题)
为了帮助大家高效地学习课文,让我们明确一下学习目标。(出示课件2,展示学习目标。)请齐读。
二
诵读:读通读顺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标注出来。(出示课件3)
生:(按要求自读)
师:我估计这些字大家在读的时候会遇到困难(出示课件4),请大家动笔标到书上。
师:掌握了读音后,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一定要“读得准确”。
生:(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让我们把文章齐读一遍,读的时候,一定要放开声音。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晃动着小脑袋,很有吟诵的感觉。
三
默读:疏通文意
师:把文章读得准确才是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疏通文意。
???
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用3分钟时间默读课文,试着理解句意。翻译有困难的地方标注出来。(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出示课件5)
解释重点词语
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亲戚畔之。
5、天下顺之。
(回答“郭”字时学生翻译为“外城”,教师提示学生《木兰诗》中也用到了这个词,明确与已学知识建立起联系,是学习古文的一种方法)
(回答“畔”字时,学生答“背叛”。教师明确这是个通假字)
师:让我们再来译句纠错,请同学们看这些句子的翻译,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
(出示课件6)
译句纠错
1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市不是不高,池塘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也不是不充足……
2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到得少,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到得多,天下人都归顺他。
(句子1:教师主要明确“城”“池”的翻译。)
(句子2:教师主要明确“之”“至”的翻译)
四
精读:深入理解
师:请同学们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把文章读一读。这遍读请大家轻轻地、慢慢地读,以理解为主,思考这篇文章孟子要推行怎样的治国主张?
生:这篇文章孟子要推行他“仁政”的政治主张,也就是要对老百姓好一点,不要随意发动战争。
师:你不但对文章内容有概括,而且谈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好。
??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文中的重点词句。
(出示课件7)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这句话中强调了战争中要素有哪几个?
生:天时、地利、人和。
师:这些因素中,哪一个最重要?
生:人和。
师:(板书:和)让我们再来看几个有难度的句子。
(出示课件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这几句话是围绕哪个词来讲的?
生:道
师:(板书:道)“道”在文中什么意思?
生:仁政
师:“得道”呢?
生:实施仁政。
师:“失道”呢?
生:不实施仁政。
师:围绕“道”这个词,你能不能找出三组反义词。
生:得道对失道、寡对多、畔对顺。
师:这几组反义词,能不能帮助你更深入理解“得道”和“失道”会有怎样的不同?
生:这几组反义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得道”和“失道”不同的结果,得道者就会有很多人帮助他,失道者就没有人帮助,甚至亲戚都背叛他。
师:老师在读书过程中,也关注到了这个词,并且在古汉语词典中找到“道”有14种解释,老师选取了最为接近文中的“道”的几个解释。请你想一想,选一选。文中的“道”的理解,是由它的哪个本义引申来的?
(出示课件9)
道
A
路,方向。
B
学术或者宗教体系。
C
方法,办法。
生:我认为是C,这里“道”是仁政的意思,仁政是一种治国的方法,办法。
师: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来想象一下。把自己当成孟子,当你面对君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会建议君王用什么样的办法对待百姓,才能让君王得到百姓拥护和帮助?
生:要让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师:对,君王要关注百姓的生活。
生:我读过孟子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君王放在第二位,不能本末倒置。
师:非常棒,你能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孟子的思想。
生:首先,君王要做到人人平等,君王要和百姓一样。再一个就是君王做事要深入民心。
师: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人人平等,孟子是多么的了不起呀。
师:我从同学们发言中听出了爱,听出了仁义,听出了和谐。这些不都是“人和”具体的表现吗?所以,孟子推行“仁政”思想,目的就是要达到“和”的效果。
“道”是这篇文章的眼睛,也是历史的眼睛。它帮助人们在春秋战国那个
“失道”的黑暗时代中去寻找着光明。文中表现孟子观点的句子成了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明了精辟的观点是本文说理的一个特点。
(出示课件10)
孟子散文说理特点之一:明确精辟的观点
五
感受文章气势,品析写作特色
师:孟子推行自己的思想,仅靠有观点是不够的。那么,他是怎样和诸子百家与他“争鸣”的人雄辩的,又是怎样说服君王要实施仁政呢?接下来,让我们品析课文。
先来听听老师怎样读这篇文章,看看能不能帮助你在文章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觉老师您就像孟子一样。在君王面前用自己的气势和信心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这样做让国家更加富强,表现了爱国情怀。
师:感谢你对老师这样高度的评价。我的感受来源于孟子文章的气势。(板书:气势)
那么,古人是如何评价孟子文章的气势的呢?
(出示课件11)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间,称其气之大小。”-------苏辙
(一)品析结构层次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孟子的文章有气势,就让我们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具体感受一下。
针对本文的三个段落,老师给出了三幅结构示意图,表明三个段落的关系。abc你比较同意哪一个?小组讨论,选出一个代表,讲讲你们组的理由。
(出示课件12)
?
A???????????
(二)??
?
(一)??
??????????????????
????????????
(三)
B
??(一)
????????????
(三)
(二)?
C
(一)??
(二)???
(三)
?
?
(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我选A选项,因为(一)是文章的中心句,其他部分都是围绕这个内容写的,所以选A。
生:我选C选项,因为这个选项体现了总分总的结构,所以选C。
生:我选B选项,因为(三)是本课得出的结论,前面部分都是为结论服务的,所以选B。
师:其实三种选项都有道理。如果我们用层层深入的思路来理解,应该选那个思路?
生:C
师:对。首先,作者提出观点;然后借用两个战争的事例进一步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性,即分析观点;最后,由战争过渡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种层层垫高的方法,使文章呈现了非凡的气势。这样,文章说理更加有力,更令人信服。这是文章说理的特点之二。
(出示课件13)
孟子散文说理特点之二:?
清晰严谨的思路
(二)品析句式修辞
师:理清了文章思路,让我们再来品析一下文章语言,感受气势。
文章中哪些句式或修辞,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先来看看老师给出的这句话。(出示课件14)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生: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也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增强了文章气势。
师:气势是怎样增强的呢,你能读出来吗?
(生平淡读出)
师:你分析的很好,但并没有把气势读出来。老师来帮助一下。
(出示课件14)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高也,池深也,兵革坚利也,米粟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师:我把句子改写后发现,意思并没有改变,请问文章气势有变化吗?
生:改写的句子少了坚定的语气,气势不强烈了。
师:你能读出其中的气势来吗?老师建议你在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
(学生读——师指导——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生:(读出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把握重音很好)
师:老师发现你在朗读时很注意几个词的重读,为什么呢?
生:我重读的几个词有对比的效果,突出且强调了“得道”和“失道”的不同结果,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就强调出来了。
生:(读出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把握语调很到位)
师:听你朗读感觉音调越来越高,气势也越来越强。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域民”“固国”是讲一个国家的治理,“威天下”是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范围越来越大了。
师:通过同学们语言的品析和体验式的朗读,我们发现,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这些就是孟子散文说理特点之三。
(出示课件15)
孟子散文说理特点之三:气势磅礴的语言
(三)品析篇幅意蕴
师:老师读书时还有一个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孟子提出治国安天下的政治主张,完全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万言,然而我们品析文章,它的篇幅仅162个字。有句俗话叫“浓缩的都是精华”。这162字个清晰地告诉了百姓、君王和社会。请你仔细地看一看,文章语言如此精炼,然而在这162个字中,孟子不惜笔墨,反反复复,不断地强调
“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断强调着“得道、失道”。他是向人们宣告他的政治主张,也是本文丰厚意蕴的凝结。文章气势也随着这一宣告呼之欲出。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文章气势的感受,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朗读出来。
(指名读。一位男生大气磅礴地朗读,赢得全场掌声)
六
课堂梳理
师: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孟子散文说理的几大特点:明确精辟的观点、清晰严谨的思路和气势磅礴的语言,这是写好说理文章的必备条件。(出示课件16)
人们历来评价孟子为伟大的思想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可以评价他为优秀的散文家。
七
问题探究
最后,提出一个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遇到的问题。请大家关注一下文章的首尾。开头第一句作者就提出了“和”的主张,而结尾却说“战必胜矣”。请联系这篇文章内容,以及你对孟子的了解想一想,孟子是主张战呢,还是不主张战呢?在表明观点时有理有据,语言简明。
(出示课件17,展示课后作业)
?
?
【名师观察】???????????????
?以读促思深入文本?
剥茧抽丝深化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有一定深度的文言文。如何在一节课中帮助学生去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李鹏老师这节课的做法可供借鉴。
一、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对深入研读文本针对性很强。
“三分诗文七分读。”“读”是课堂教学永远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读什么,怎么读,通过读怎样去思考,读得既务实有效针对性强,又形式多样不乏味,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并认真实践的。
该课整体感知部分诵读,要求读通读顺。然后默读,疏通文意。以上读的要求和形式层次感很强,先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正音后齐读,自学时默读,再次梳理文意时轻轻地、慢慢地读等。精读和品读部分,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每一种变式朗读都直接为突破难点服务。围绕“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孟子的散文很有气势”这一线索性的话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中读,在读中学。“示范读”的方式让学生领略文章气势磅礴,读有所依;“选择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自己最有感觉的句子,读有所感;
“改句读”的方式让学生琢磨并领悟文章气势背后的句式修辞,读有所悟;用“回味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涵咏揣摩,读有所品。在有针对性的朗读中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
二,步步深入的巧妙设计,使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很强。
在疏通文意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用“译句纠错”的设计,让学生在错误翻译纠错中,通过对比、推敲,加深了对文言文重点字词的理解,避免了“串译”的枯燥冗杂。“道”是本文的文眼,又是难点,师生通过几组对比很强的反义词理解“道”;然后追根溯源,从“道”的古汉语的本义联系文本再来理解;最后情景设计“假如我是孟子”,将“道”的理解形象化、生动化。整个设计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成立体式,在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圣贤光辉思想的同时,也学到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课堂收尾部分,学习目标已有效落实,但教师并没有慷慨激昂地总结,而是不着痕迹得抛出了一个自己读书时思考的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又一次引向了深入。这既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延伸,又帮助学生建立了无疑处生疑、勤于思考的学习意识。这样的结尾设置从整堂课的角度来看,给人余音绕梁,回味悠长之感。
需指出的是,在疏通文意环节,虽然对文中的文言词语进行了理解,但有为节省时间而浅尝辄止之嫌。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有遗漏。还有对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指导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