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课文,尝试背诵。
2.用自己的语言,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3.对照课文注释,笔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
4.合作探究。(学有余力者做)
(1)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2)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你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曾不能(
)
魁父(
)
荷担者(
)
亡以应(
)
3.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5.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_______”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__________”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8.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
A.
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
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
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
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课中导读】
一、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万仞(
)
豫南(
)
荷担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无穷匮(
)
一厝(
)
垄断(
)
冀州(
)
魁父(
)
2.读准节奏。
①惩山北之塞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⑤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疏通文意和结构
1.重点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 方:____________________。
惩山北之塞 惩:________。
迂:_____________。
毕力平险 毕:__________。
杂然相许 许:_______。
损:______。
始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暑易节 易:__________。
固不可彻 彻:__________________。
何苦不平 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句子翻译。
(1)我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是固定结构,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译: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
3.结构分析。(文中标记)
思考:第四段段有何作用?
(1)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明确:
三、积累字词句
1.古今异义。
指
曾
诸
荷
虽
2.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
帝感其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且
焉
方
5.重点虚词。
①“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汝之不惠
/
虽我之死
/
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而”的用法。
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B.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③“其”的用法。
A.代词:
“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
“他”:惧其不已也
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6.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帝感其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倒装句
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正常的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省略句
A.省略主语:(_______)聚室而谋曰
/
(______)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____)其诚
/
一厝(_____)朔东,一厝(_____)雍南
四、内容探究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
文章写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什么作用?
明确:
2.
用原文回答。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家里人与周围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
家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围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最能表现愚公移山得到拥护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明确:
(二)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应是哪一种笑?
明确:
2.
智叟嘲笑愚公什么?(观点)
明确:
3.
他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4.
愚公如何斥责智叟?
明确:
5.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明确:
6.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明确:
●句段赏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明确:
7.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明确: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明确:
8.智叟与愚公谁智谁愚呢?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9.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明确:
10.“帝感其诚”的“诚”是指:
明确:
11.
下列句中的“之”和“其”
分别指代什么?
操蛇之神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
告之于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惧其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山高大,愚公年迈,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远,操蛇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
明确:
1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
14.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明确:
15.什么是愚公精神?
明确:
五、总结升华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明确:
六、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反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比。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_____与智叟、____________和智叟、愚公之妻和______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移山______的单薄与移山______艰巨的对比,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3.情节曲折。
七、各抒己见
1.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愚公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问题?
明确:
2.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哪些深刻道理?
明确:
八、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九、课后练笔
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方七百里(
)
(2)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3)聚室而谋日(
)
(4)吾与汝毕力平险(
)
(5)杂然相许(
???)
(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7)帝感其诚(
?
)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
)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告之于帝
3.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4.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哪两个方面?
(2)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什么?
7.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9.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课文,尝试背诵。
2.用自己的语言,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3.对照课文注释,笔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
4.合作探究。(学有余力者做)
(1)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2)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你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
(1)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3)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提出“移屋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汤问
寓言
列子
寇
道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曾不能(
)
魁父(
)
荷担者(
)
亡以应(
)
rèn
bī
běn
shuāng
kuí
chèn
céng
kuí
hè
wú
3.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5.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你太不聪明了!
(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6.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8.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C )
A.
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
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
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
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课中导读】
一、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万仞(rèn)
豫南(yù)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无穷匮(kuì)
一厝(cuò)
垄断(lǒnɡ)
冀州(jì)
魁父(kúi)
2.读准节奏。
①惩/山北之塞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⑤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疏通文意和结构(PPT)
1.重点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 毕:尽、全。
杂然相许 许:赞同。
损:消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 易:更替。
固不可彻 彻:通达,文中指改变。
何苦不平 苦:愁苦,文中指担心。
2.重点句子翻译。
(1)我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怎么样?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是固定结构,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译:凭你的能力,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立即率领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这些石头和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3.结构分析。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一层:(北山愚公者---杂然相许)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二层:(其妻献疑曰---隐土之北)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三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一反焉)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
思考:本段有何作用?
(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2)内容上:采用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4.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三、积累字词句
1.古今异义。
指
曾
诸
荷
虽
2.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词多义。
且
焉
方
5.重点虚词。
①“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汝之不惠
/
虽我之死
/
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而”的用法。
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B.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③“其”的用法。
A.代词:
“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
“他”:惧其不已也
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6.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倒装句
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B.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C.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③省略句
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四、内容探究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
文章写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作用:衬托愚公的毅力和气魄。
2.
用原文回答。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家里人与周围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
家里人:子孙“杂然相许”;妻子“献疑曰:……且焉置土石”
周围人:京城孀妻遗男:“跳往助之”
④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杂然相许。
⑤最能表现愚公移山得到拥护的情节是?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⑥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明确:山之高:“高万仞”;
山之大:“方七百里”;
人之老:“年且九十”;
人之少:“荷担者三夫”;
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应是哪一种笑?
明确:嘲笑(讥笑)
2.
智叟嘲笑愚公什么?(观点)
明确:甚矣,汝之不惠!
3.
他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以残年余力……其如土石何?
4.
愚公如何斥责智叟?
明确:汝心之固……曾不若孀妻弱子。
5.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明确: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明确:河曲智叟亡以应。
●句段赏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明确:这是愚公驳斥智叟的话,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道出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用“无穷匮”作结,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有说服力。最后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不会增高加大,只会越挖越少,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令人信服。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决心造福子孙后代的愿望。
7.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
愚公之妻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心,她并不反对移山;智叟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他反对移山。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8.智叟与愚公谁智谁愚呢?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往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才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9.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明确: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10.“帝感其诚”的“诚”是指:
明确: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
11.
下列句中的“之”和“其”
分别指代什么?
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这件事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这件事
惧其不已:愚公及其子孙
12.山高大,愚公年迈,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远,操蛇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
明确: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1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
14.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15.什么是愚公精神?
明确: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的精神。
五、总结升华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明确: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会遇到像挖山一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所以我们今天仍需要愚公精神。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能,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反衬移山艰难,显现愚公的气魄;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2.
对比。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艰巨的对比,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3.情节曲折。
七、各抒己见
1.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愚公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问题?
明确:可以搬家、修盘山公路、打通隧道或者发展旅游事业,让别人进山来等等。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不管是什么举措,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为后人造福。
2.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哪些深刻道理?
明确:(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
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八、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九、课堂小结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我们国家现在这个繁荣昌盛的局面?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愚公精神。
十、课后练笔
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方七百里(
)
(2)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3)聚室而谋日(
)
(4)吾与汝毕力平险(
)
(5)杂然相许(
???)
(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7)帝感其诚(
?
)
答案:(1)方圆
(2)将近(3)商量(4)险峻的大山(5)赞同(6)即使(7)
被……感动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
B
)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告之于帝
3.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4.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答案:
(1)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2)凭你的力气,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
(3)于是就带儿孙中能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岸边。
(4)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
(5)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却不增加,哪里愁挖不平呢?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哪两个方面?
人的力量小;大自然不可征服
(2)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有挖山的坚定决心,子孙无穷无尽;山不能再增加了。
(3)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7.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道出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用“无穷匮”作结,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有说服力,表达出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8.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示例:愚公这样的做法是不行的。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只要能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9.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