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其二)》 刘桢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
赠
从
弟
(其二)
刘 桢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自由朗读,注意读音
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诗歌解读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亭亭:挺拔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惨凄:严酷。
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古诗今译
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不论寒风刮得多么强大,松枝总是那么劲挺!即使面临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景象,松柏依旧端正挺拔,痴心不改。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诗人如此赞颂松之品格,其用意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另外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重点赏析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是采用的比兴手法。本诗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最后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作品在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作品在写法上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前四句集中笔墨写松树的外在形象,后四句则重笔描写松树的内在品格,由表及里地塑造了松树的整体形象。二是全篇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