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3 10: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6课 《藤野先生》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诲(huì)  不逊(xùn) 瞥见(piē) 深恶痛疾(wù)
B.匿名(nì) 驿站(yì) 解剖(pāo) 油光可鉴(qiān)
C.畸形(jí) 绯红(fēi) 芦荟(lú) 杳无消息(yǎo)
D.诘责(jié) 扒手(bā) 和蔼(ǎi) 抑扬顿挫(cuò)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诘责:质问 B.油光可鉴:镜子
C.深恶痛疾:痛恨 D.杳无消息:远
3.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坐在教室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
为熟悉的了。(掌故: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件。)
B.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是在讥讽我了。
(毫不介意: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不逊:不虚心。)
D.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胡:马虎,不讲究。)
4.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B.《大秦帝国之崛起》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那些寄出去的稿件犹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
D.他年近三十,留着“西洋装”的头,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外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B.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那时的“任性”,对藤野先生的帮助并没有完全理解)?
C.(他)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成熟稳重的个性)
D.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心理描写,表现出藤野先生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6. 对下面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1)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3)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A.比喻  B.夸张  C.反语)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7.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8.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
分别指哪些人?

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前后两句有必然的因果
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10.“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了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11.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与评论。


12.不同的穿着打扮和相貌,能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在《藤野先生》一
文中,鲁迅抓住了“清国留学生”的“大辫子”这一外貌特征表现他们的精神世
界。学习这种写法,描写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外貌特征,并由此折射出他(她)
的内心世界。(200字左右)



13.综合运用。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某校八年级(1)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
①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鲁迅的故事让大家深受感动,假如鲁迅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他撰写一篇颁奖词。


(3)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根据其语言特点,将短文补充完整。
多味的《朝花夕拾》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思。
辣:
答案:
1. A
2. B
3. C
4. B
5. D
6. (1)B (2)A、C (3)C
7.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思想发生改变,决定弃医从文。
8.前一个“他们”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9.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前半句符合中国的实际,但后半句是荒谬的,中国人并非因国家衰弱而低能,鲁迅的成绩就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这么说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对这种谬论的强烈的愤慨之情,为下文写自己思想的转变做有力的铺垫。
10.说明拯救民族迫在眉睫。作者觉得刺耳是因为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
11.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评价:这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危亡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12.那是个乞丐。看上去30来岁,眉间脸上却满布着岁月的沧桑。她身上只穿着单薄的两件衣服,在寒风中微微颤抖。又一阵风吹过,她把怀中的婴儿搂紧了些。那大概是她的孩子吧,用两张被子裹着,偎依在母亲的怀里。或许说,是母亲偎依在他身上,她紧紧地靠着孩子,搂得很紧,恨不得把自己的体温分一半给孩子,却忘见了自己依然坐在这冰冷剌骨的水泥地上,还在寒风中颤抖……
13. (1) ②(示例)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2)(示例)把生命献给祖国,让世界为之景仰。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黑暗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你是最勇敢的战士,你是我们最敬佩的人。
(3)辣:鲁迅的本色是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形象,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