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教材分析:
本文语言凝练隽永,只155字,便写尽三峡四季之景。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描山摹水各有不同。文章先写七百里山势,尽显其山势高峻、绵延、狭长;作者为突出最富三峡特色的景观,在先落笔于连山之后,再承水势涨落,先绘夏水暴涨,再写春冬风平浪静,最后写秋水凄肃,使文句入情入理,顺势成章,此足见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本文多四字句,节奏明快,适宜诵读。从全文看,写山为静,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气激烈紧张;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又见轻松晓畅;写萧瑟之秋,文气则又变得沉重凄清。据于此,在教授课文时,要以读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悟得阅读文言文的门径。?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领略三峡的美,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重难点:
1.背诵课文,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领略三峡的美,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1.投影“三峡风景”视频录象,背景音乐《三峡情》?
2.(旁白)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板书文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疏通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投影补充注解,以便学生理解课文)?
1.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按“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来理解,意思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沿溯阻绝(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表假设,译为即使;奔:在此作名词用,指奔马;不以,不如)。?
4.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三、示范读,读清句间停顿,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文意?
(投影部分句子的节奏划分)?
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四、自由读,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并拟写出全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可互相研讨,制定结构提纲,并将集思广益后的结论板书。)?
第一层,三峡两岸的山。第二层,三峡的夏水。第三层,三峡的春冬景色。第四层,三峡的秋天景色。?
五、熟读成诵?
分段朗读,让学生多多体会,把握好语气、语调、节奏。?
整体齐诵。?
分组比较读,进一步提高背诵质量。?
个别诵读,提高诵读要求,力争做到抑扬顿挫,富有美感。?
第二课时?
六、齐背课文,进一步赏析课文?
这篇仅有百余字的短文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语言精练,风格清新,是《水经注》中特别优秀的章节之一。下面我们共同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词句做简要分析。(分组研讨)?
1.(投影)?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悬挂在绝壁高崖上的飞泉瀑布,使整个画面顿生活意:悬崖绝壁,怪柏傲立,飞泉喷洒,瀑布宣泻,似乎可以听到如鼓如瑟的泠泠水声,真是高山流水,蔚为奇观。)?
(3)“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
(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趣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读到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5)“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以上分析,教师要适当点拨或做示范,对学生的分析要多表扬、多肯定,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思维活跃。)?
2.归纳总结语言的特点:?
(1)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却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
(2)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作者用有限的字句,分别描绘四幅美丽的山水画,又以季节的变化描述色彩的或浓烈、或淡雅。三峡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千姿百态,如在眼前,使人的心灵受到陶冶和震撼。(解说:以上分析,可由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或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如学生回答不到位,可由教师讲述为主。)?
七、比较阅读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投影问题:1.找出两篇作品间相关联的句子。2.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分组讨论)。老师引导同学们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文史提示:李白是在发配路上,喜遇大赦后,作《早发白帝城》。)?
八、齐背课文,思考用一幅对联概括全篇?
预想的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北魏)?
山:长窄高险?
夏:水大流急?
春冬:清净多姿?
秋:凄凉哀怨?
对联:远观群山连绵?
崇岩叠嶂
隐天蔽日?
近赏江水漂碧?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教学预期效果:以上课堂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以诵读为主线,力求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语言,理解课文。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用意在于让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读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目的还在于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能力,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课堂自第二课时始,教师力求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并试着让学生学会赏析课文,进行人文熏染。七、八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
教学反思:由于这节课,较好的贯彻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展都较为顺利,如学生能很快地划分好层次,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尤其在朗读方面,多数学生都能随文气的跌宕起伏,有节奏的诵读。可以说学生的“读”,促进了其对文章涵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如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有的知识就没有强调结实,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虽”,应译为“即使”,但还是有不少同学译为“虽然”;再如在处理第八环节上,大多数学生总结不出一个象样的对联,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闷了,这说明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急需要加强。由上述可见,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反而对教师的教学及课堂调控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