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练习
一、选择题
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2.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
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真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力量。
3.下列内容与斯诺笔下毛泽东的形象不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A.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
打的。
B.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作战不管大小,都要亲自领导部队,事前查勘地形,
精密计划一切。
C.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人骨。
D.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
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4.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到中
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
的“大迁移”是指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C.书名的寓意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
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D.《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写的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
性作品。
二、填空题
5.《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作者是 ,题目中“红星”象征
着 。
6.《红星照耀中国》中,埃德加·斯诺坐火车从北京出发,途经 (“第一个目的
地”),在会见杨虎城之后前往延安。在本书的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上,斯诺见到了
被蒋介石悬赏八万元的中共高官 ,他为斯诺起草了一个旅程计划。面对这个
九十二天的旅程,斯诺内心有所保留,觉得时间太长了。
三、简答题
7.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8.《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你更喜欢哪一个书名?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述理由。
9.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四、阅读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作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现在赤脚的红军战士就沿着峡谷间迂回曲折的小道,赤足向泸定桥出发,一路上有时要爬几千英尺高,有时又降到泛滥的河面,在齐胸的泥淖中前进。如果他们能够占领泸定桥,全军就可以进入川中,否则就得循原路折回,经过彝族区回到云南,向西杀出一条路来到西藏边境的丽江,迂回一千多里,很少人有生还希望。
……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的红军句旬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
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1)简要概括沪定桥附近自然环境的特点。
(2)选文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作者是如何展现夺桥战士的英勇的?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关于毛泽东,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他又告诉我许多其他著名的红军战士的故事,从朱德一直到那个把藏有苏维埃政府档案的两只铁制文件箱背在肩上走了长征全程的青年。
(1)以上文段选自《 》,文中的“我”是美国记者 。
(2)第一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作者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赏析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
(4)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西行漫记 斯诺(埃德加·斯诺)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6.西安(西安府) 周恩来
7.①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②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③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
④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很之入骨的人;
⑤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8.示例一: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作品真实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并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举,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了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示例二:我更喜欢《西行漫记》,作品真实描述了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中国的大西北,进行实地访谈、对话,展示出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及有关长征的的第一手材料,向全世界客观地报道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9.本文以时间为序。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议论、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
10.(1)道路曲折、山高谷深、落差大、道路泥泞不堪,易守难攻。
(2)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为后文飞夺泸定桥的难度大做铺垫,侧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
(3)正面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等展示红军的英勇和渡桥后的欢呼;侧面描写,通过守军的反应展示红军的英勇。
11. (1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斯诺)
(2)肖像(外貌)描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他很精明。
(3)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敌人重金悬赏与毛泽东对个人安全的毫不在意进行对比,体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蔑视,同时也说明毛泽东与边区人民关系融洽。
(4)内容上:概括了作者与毛泽东谈话的主要内容;结构上:引起下文对毛泽东的具体论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