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4项中,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是(?? )
A.?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
B.?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
C.?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
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
2.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3.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A.?昆虫的同化量是70kJ??????????????????????????????????????????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C.?从昆虫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小于70kJ??????????????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00kJ
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
5.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
?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C.?④为第二次的有机物质生产,用于植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D.?①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6.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总能量”、 “摄入量”、“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粪便量”、“能量传递效率”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到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即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减去粪便量,为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高营养级与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7.图若草固定的太阳能转化的有机物为1000 kg;又假如每个营养级的生物被两种生物捕食时各食一半,则鹰最少增加(??? )
A.?12.75 kg??????????????????????????????B.?15.25 kg??????????????????????????????C.?7.75 kg??????????????????????????????D.?21 kg
8.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9.下图为桑鲫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C????????????????B.?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C.?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 A表示???????D.?桑树的总光合速率可以用B+C表示
10.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 , 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D.?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12.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都相同,下列食物链中,猫头鹰能够获得最多能量(绿色植物提供)的食物链是( )
A.?绿色植物→蝗虫→蜘蛛→蜥蜴→蛇→猫头鹰????????B.?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二、非选择题
13.如图方框内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括号内数值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总能量,单位为J/(cm2?a),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鲈鱼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池塘中各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除了通过食物链流动外,其他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填两项).
(4)图中太阳鱼与双翅目幼虫的关系为________.
14.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来表示,图 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________?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________?(填字母),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将蚕沙 (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3)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
15.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Pg Pn R
X 870.7 369.4 501.3
Y 211.5 20.1 191.4
Z 141.0 61.9 79.1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
(3)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4)图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________.
16.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下图表示灌木丛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下表为该灌木丛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表示能量暂时不详,但可以计算出来。
营养级 同化量 未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量
一 2.48×1011 2.0×1011 1.69×1010 2.8×1010
二 3.1×109 4.6×108 6.6×108 1.53×109
三 ? 8.0×107 4.0×107 2.3×108
(1)图中虚线表示 ________,N点时出生率________(选填“>”、“<”或“=”)死亡率。
(2)第二、三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点)。
(3)在灌木丛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的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农田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考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答】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则营养级比较少,浪费的能量少,流向人类的能量多,A不符合题意;在草原牧场,由于人类不能食用草,所以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再流向人类,有利于人类更多的获得能量,B不符合题意;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能量经过了多级消费者的浪费,流向人类的能量已经大大减少了,所以不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符合题意;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人类再食用鱼类,从而使得有机材料的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人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营养级越高,浪费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低,浪费的能量越少,则流向人类的能量越多。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答】A、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
D、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级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构成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营养级;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
C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答】A.同化量为摄食量(410kJ)与粪便量(210kJ)之差,为200kJ,A不符合题意;
B.昆虫的粪便量来自于植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植物未被利用的能量,B不符合题意;
C.昆虫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同化量(200kJ)与呼吸消耗量(130kJ)之差,为70kJ,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属于其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中的一部分,小于70kJ,C符合题意;
D.如C项所述,昆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70kJ,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与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包括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是鲈鱼,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31920×100%=25%,B正确;
C、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图可知,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错误;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有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4)能量传递效率:10%-20%。
C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A、植物体内不可利用的有机物⑤将被分解者分解,植物的呼吸消耗量=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图中没有成分表示植物的呼吸消耗量,A错误;
B、由于植食动物粪便是指摄入后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B错误;
C、由于植物的同化量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剩下的④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
D、①⑤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⑤⑥⑦⑧之和小于植物有机物积累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分为可利用①和不可利用⑤;可利用①分为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和未被摄入⑥;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包括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和未同化量⑦;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包括植食动物有机物积累量④和植食动物呼吸消耗量⑧。
C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答】AB、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B 不符合题意;
C、输入量即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C符合题意;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易错点: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不是摄入量的比值。
C
【考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答】已知低营养级的量,求高营养级的量时,最少增加量,按10%计算。若每个营养级的生物被两种生物捕食时各食一半,则鹰最少增加500×10%×10%+500×10%×(1/2)×10%+500×10%×(1/2)×10%×10%=7.75kg。
故答案为:C
【分析】已知低营养级的量,求高营养级的量时,最少增加量,按10%计算。
C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浮水植物a对N的吸收能力最好,沉水植物c对P的吸收能力最好,所以应投放的两种植物是a和c。又需净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N、P,有利于植物a和c的生长,所以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但不会改变能量流动方向,因为能量流动方向总是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的。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
B
【考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答】A.净光合作用C=总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散失,它是用于桑树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桑树同化的总能量减去桑树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和流入蚕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B符合题意;
C.桑树同化的总能量为A,蚕同化的能量为E+F+G+H,能量传递效率为(E+F+G+H)/A,C不符合题意;
D.桑树的总光合速率即桑树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即可以用B+C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图解法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利用。
D
【考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答】A、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不符合题意。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B不符合题意。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N2,由生产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C不符合题意。
D、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体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太阳能。
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1)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3)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
(4)未被利用。
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D
【考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A、水稻属于生产者具有的能量最多,A正确;
B、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变废为宝,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搁田时排出的水由于营养物质已经被水稻吸收,而且水稻的代谢废物也排到里面去了,所以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C正确;
D、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减少杂草和虫害可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此过程改变的是能量传递方向,未提高能量传递率,D错误.
故选:D.
【分析】除草灭虫的目的减少竞争和天敌,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农作物水稻中.焚烧稻秆的主要目的是加快物质的分解过程,促进物质循环,但不能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
D
【考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长,能量散失的越多,因此D食物链中,猫头鹰能够获得最多能量。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属于简单题。
二、非选择题
13. (1)3;四,五
(2)18.5
(3)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
(4)捕食和竞争
【考点】种间关系,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1)图中食物链共有3条,分别是:浮游植物→甲类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甲类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乙类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鲈鱼处于第四、五营养级.(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为(600+900)÷8100×100%=18.5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图可知,各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除了通过食物链流动外,还有未被利用、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等.(4)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都捕食浮游动物,为竞争关系;太阳鱼捕食双翅目幼虫,为捕食关系,因此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分析】图中食物链共有3条,分别是:浮游植物→甲类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甲类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乙类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各营养级的同化能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
(1)A;B;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2)A1+B1+C1+D1;大于;一
(3)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利用率
【考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答】(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B来表示.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能量的传递和能量散失(包括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分解者分解散失的能量),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输入的能量﹣散失的能量=A1+B1+C1+D1 . 能量在食物链上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大于10%.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此营养级为固定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所以将蚕沙 (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3)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以物质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利用率、无废弃物保护环境为目的.
故答案为:
(1)A ;? B??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2)A1+B1+C1+D1 ; 大于? ;一
(3)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利用率
【分析】1、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3、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人是主要成员和中心环节. 人们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身体代谢的利用和生活上的利用),同时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 发展.
15. (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③④⑦
(2)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光合作用
(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8.707×104 kJ
(4)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图甲中的过程③④⑦表示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不能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①过程表示的是光合作用.(3)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又R=Pg﹣Pn,则R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0.7×102KJ=8.707×104 kJ.(4)图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③④⑦;(2)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光合作用;(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8.707×104 kJ;(4)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分析】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A和D箭头双向的,则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是生产者,再根据A→B,确定B为消费者,剩下C分解者.图乙分析,牧草属于生产者,牛属于初级消费者,人属于次级消费者;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环境容纳量(K值);=
(2)14.5%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次生;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1)种群数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图中虚线表示环境容纳量(K值),种群数量达最大值N时出生率=死亡率。(2)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能量=未利用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量+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能量,故第三营养级的同化能量=3.1×109-(4.6×108+6.6×108+1.53×109)=0.45×109百万千焦,因此能量在二、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0.45×109/3.1×109)×100%≈14.5%。(3)该灌木丛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该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农田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K值为环境容纳量,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固定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未被利用、分解者利用和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使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3)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