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根据“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注重以人为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合新课标在说明文阅读中提出的明确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说明文的对象(事理)。2.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梦回繁华》教授中,围绕课后的阅读提示,抓住“怎样的顺序来进行说明的”这条主线,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课堂延伸《山水贵州》《东方明珠塔》两篇文章,巩固学生对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的掌握和判断。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跳读、默读、听读等方式,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一课一得”。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梦回繁华》这篇说明性文章,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包含着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深情厚谊。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介绍画卷内容时采用空间顺序,条理清晰,脉络清楚。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一篇带
号的自读课文,课时安排为1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说明文,对说明的相关文体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扎实,尤其是未能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去更好地学习其他说明文,加上《梦回繁华》写实性很强,专业术语和生字词较多,趣味性不足,给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掌握说明顺序、理清文章思路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会分析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设计
激趣导入
(播放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视频《看鉴》,后出示简介语言,解说《清明上河图》的不平凡之处)
强调要点: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画”,是国宝级画作、无价之宝,曾五次进入宫廷,又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播放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视频,并解说《清明上河图》的伟大与传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1.整体感知:快速地浏览全文,文章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先说了画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介绍了画作的作者,紧接着介绍画作的特点和内容,最后说明画作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采用了逻辑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跳读,通过抓住每个段落中的关键语句,梳理段落大意,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并掌握逻辑顺序的方法。
小组合作
细细品读文章第四自然段,思考:此段怎样将画卷内容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
形式:小组讨论、总结
时间:5分钟
分工:全员参与讨论,同时担任组长,记录员,控时员,发言人。
点拨:
①说明顺序(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作用是什么)
②说明方法(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③说明语言(抓住遣词造句,分析语言特点)
【明确】①说明顺序:先说“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紧接着是“画面中段”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后段”描绘的是汴梁市区的街道。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条理清晰,直观明了。
②说明方法: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喊叫喊……却无暇一顾。具体描摹了那一场景。
打比方——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生动形象写出拱桥的雄伟。
③说明语言:四句短语,概括力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比较以下两种不同的表述
(改)街上行人非常多,很拥挤,川流其间的有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男的、女的、年老的、年少的,从事各个行业的人都有,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原)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词语,理解介绍画卷内容的方法,加以分析判断,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方法。
合作探究
认真听老师朗读《山水贵州》,要求学生用笔记下关键词语,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前面总写山水特点;接着分写山多且奇,水依附于山,资源丰富;最后总写山水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的特点。按逻辑顺序说明。
在具体写山的特点时,从北部的大娄山、中南部苗岭到东部武陵山,运用了空间顺序。
在具体写水的特点时,从上游、中游写到下游,运用了空间顺序。
【设计意图】老师读,学生边听边做笔记,有利于发展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学会判断说明顺序。
作业与板书
布置作业:
1.选取一件熟悉的事物,借鉴《梦回繁华》的特点写一篇小说明文,在班上交流。
2.课外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板书设计:梦回繁华
历史背景
作者生平
特点
大小
逻辑
内容:开卷处—中段—后段
空间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