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课题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感受《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会作者描绘月色的绝妙和作者身处逆境的乐观豁达。
难点分析
体会作者描绘月色所使用的手法,以及在文中体现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导入新课
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成就: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苏轼的随笔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与苏轼共赏月色
1.出示图片并欣赏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苏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欣赏苏轼绘景的绝妙
文中对月光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着实令人向往。)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
1)比喻的妙用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是先不出现喻体—月光,写人们的错觉,用“庭下如积水空明”先声夺人。接着进一步写水中的藻荇,它们的参差错落,互相交接。这样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迷惑,院子里怎会有“空明”的积水,又怎会有“交横”的水草?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也看见了皓月当空,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空明的积水是一泻千里的月色,水中的藻荇是月光下竹柏的影子。
评价:作者这样状物达情,从大处落笔,抓住瞬间的感觉,把冷月、清光写到了极处。这样写景,历来被人们认为可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
多种手法的运用
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动)
3)以景映怀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感悟苏轼情怀
2.作者苏轼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了解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参考:
“闲人”:
1)、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失落寂寞的人。
复杂情感(难言的人生况味、感慨)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通达乐观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