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3《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19 16: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理2.3《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通过资料了解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周期。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从中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5.在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6.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设计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并以积极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不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地理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十分微弱、极其漫长的变化过程,学生是很难感受得到的。因此,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采取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引导学生观看直观的图片,或通过呈现文字材料等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全球气候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确实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1、下列材料中的某些史实可在教学时参考:
科学家恢复的地球历史气候
据地质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已知道过去2亿多年里(二叠纪冰期以后)全球气候与现在大不相同。那时各大陆上根本没有冰,海平面比今天大的高80米,全球气候温和,赤道地区(25-30℃)与两极地区(8-10℃)温差很小。约4万年前,赤道与两极的温差开始加大。由于板块运动,北方的劳亚古陆已分裂,北冰洋形成。此时南半球高纬区海水温度也迅速下降。2500万年前,南极半岛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断开,环极洋流形成,造成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至极区的极低温环境,南极大陆戴上永久的冰雪之盔。这些地质变动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大洋环流与大气对流状况,从而形成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球气候模型。
200万年以来,地球上至少已经历过4-5次冰期一间冰期旋回。每次冰期的数万年中,无边无际的永久性冰雪从南、北极推进到温带甚至亚热带,仅留下赤道附近的狭窄生存空间,海水退去,绿野变荒漠,气候寒冷干燥,大量物种灭绝。人类祖先(源于200万—300万年前)的幸存者被迫在饥寒交迫中长途迁徙,寻求新的生存乐土。最后一次冰期从7.3万年前开始,而到最冷的极盛期仅是1.8万年前的事。当时,全球拥有大约8000万—1亿立方千米的冰川,相当于今天全球冰量的2-3倍。全球陆地的1/3被冰雪覆盖,如加拿大平原上的冰盖厚达5.5千米,仅中美洲及以南的地区才逃脱冰雪的侵袭。大量水分被冻结在冰雪中,海平面比今天低160米。当时我国的海岸线比今天要向东800-1000千米,斯里兰卡与印度相连,萨哈林群岛、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合拢,白令海峡则是连接亚洲与北美洲的近2000千米宽的大陆桥。我国东部和中部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0℃以上,多年冻土带向南推进8个纬度。地球生命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极驯鹿在法国游荡,猛妈跑到了乌克兰。
1.5万年前全球气候回暖。约7000年前,大陆冰盖消退到最低点,海平面比今天还要高出4米,全球进入最佳气候期。那时连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也有恒定的河流和先进的农业,亚洲东部、非洲北部、地中海地区、中东地区都出现过相当发达的人类文明。但在全球气候回暖的几千年中,也出现过若干次短期的气候波动。尤其是一些突发性的剧烈气候变化非常引人注目,例如距今 1.1万年的一次突发性天气变冷变干事件(气候跃变)—“新仙女木事件”。这类气候跃变事件是否具有全球同步的时间与规模,还需要做更大量的研究工作。
约300~4000年前,地球又经历了一系列气候变冷的波动,即所谓的“新冰期颤动”。当时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幅度介于2-4℃之间。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及早期希腊文化的衰亡,及我国春秋战国的动荡战乱,可能与这次新冰期有关。新冰期后,气候迅速恢复,此后又在稳定中逐渐变凉。而这一趋势又被许多次百年左右的扰动所间断。从 7世纪到 11世纪,进入相对暖期,这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几百年尺度的显著暖期。欧洲比我国晚200年左右,称中世纪暖期。根据丝绸之路的丰富文化遗迹,可推断当时那里至少是草原环境,而非千里荒漠。蒙古大帝成吉思汗选择了一片最丰美的草原作为自己死后的墓地,而今天却草木不生。
公元13—14世纪到 19世纪,再次普遍出现了降温现象。这一趋势在17世纪达到顶峰,被称为小冰期。这是自第四纪全新世高温期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全球性气候恶化事件。据历史记载,福建的荔枝在这期间曾两次被全部冻死,杭州的降雪终日比现在晚 14天,天山的雪线比今天低 200-300米,北京冬季的平均温度比现在低2℃,而北大西洋的表面水温则比今天低5℃以上。这次小冰期使欧洲和北美食物短缺,发生了多次大灾害。曾经繁荣一时的格陵兰岛也再次沦为荒无人烟的冰雪王国。几年前,独身走完万里长城的中华奇人刘南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浮沙下成片的干枯芦苇根,而今天地表最高温度却达88.3℃。
小冰期的最后一个极冷时期在 20世纪初结束后,就开始了近代的气候增暖过程。其间经历20年代增暖、50年代降温、对年代回暖几个阶段。我国50年代的降温更为剧烈,70年代的回暖则不甚明显。且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表现也有明显的差异。本世纪 60年代中期气候又发生了一次跃变,当时北部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地区同时出现干旱气候。
教师在教学时,可综合考虑本校的学情、教情以及个人的教学特长,将上述材料"科学家恢复的地球历史气候"设计成贯穿本节内容的案例,根据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最后再在全班讨论交流。如果上述方法难度太大,也可按下列建议来组织教学。
讲述气候变化的概念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气候变化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即"长时间"和"(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在进行地理概念的教学时,学会抓关键词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阅读材料"气候变化史的划分"教学时绝不能忽略,可通过学生阅读,教师提问的方式来展开教学。
教师交代背景知识时,应提到竺可恢忡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世界著名的论文。下列资料供教学中参考: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实际上是竺可帧在"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这一科学领域数十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科学成果,旨在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古代物候、考古资料,从古气候研究中作出周期性的长期预报。在这篇论文中,竺可权将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几点结论:(1)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2000年间,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约高2℃,一月温度约高3-5℃;(2)此后有一系列摆动,摆动幅度为l-2℃。(3)在每一个400-800年间,又有周期50-100年的小循环,温度变动范围0.5-1.0℃;(4)气候波动是全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在东亚太平洋海岸出现,然后见于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海岸。竺可帧的这一著作立论科学而严谨,为国内外学术界推崇。
2.指导学生读图。
3.设计下列问题,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点评。问题如下:
①在图上指出全球气候近10000年来几次较大的波动,并说出这波动的大致时间段,以及与现在平均气温的差值。
②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举例说明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4.教师小结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这部分教材比较容易理解,可采取"教师出示问题一学生带问题阅读一学生回答问题一教师点拨" 的方式来展开教学。问题设计可参考如下方案。
(1).教材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并谈一谈每一个方面大致的变化情况。
(2).在图4-26、图4-27中,指出气温最高的年份,并看一看该年度的气温比现代平均气温高出多少。
(3).根据图4-28的内容,说一说因气候变暖首先可能被淹没的地区。
(4).据图4-26所反映出的气温变化趋势,谈一谈你对目前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教材所列举的五个方面的影响,再通过教材"活动--探究天津海滨平原海平面上升对天津市的影响"来强化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不必拘泥于五个方面的顺序,要根据课堂反馈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绝不要按照教材平铺直叙地讲下去,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和插图,从实际事例的分析开始,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教学内容生动起来。
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学术进展也非常迅速。为了使课堂保持一定的开放度,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感,教学时绝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应适当补充一些既能反映学术发展动态又让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通过多种途径(如互联网)很容易查找到。
另一种方案是教师预先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四种观点"提供给学生,学生自学"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部分教材。然后,学生根据个人所持的观点自由组合,将全班分成四组,各组成员围绕本组的观点,通过多种途径去收集整理资料。每组派出代表主讲,其他成员补充,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最后,由教师作出简要的总结,教师的总结应注意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的基本观点。
这种教学方案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学生在课前所作的准备。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收集整理资料(如可以调整一下教学顺序),并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予以督促和指导。如果时间上确实得不到保障,宜采取第一种方案来组织教学,以避免走过场。
在各组汇报之前,教师应作一番鼓动性的发言,营造好交流的气氛。同时,应教育学生要多向他人学习,善于吸收他人有创新的见解,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表达的技巧,以促进个人的成长。教师的发言可参考下列材料:
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时,他的知识构成足以使他发现这个问题,但还不足以使他阐明这个问题的道理。为此,他专门学习了黎曼几何,才使他以后对相对论的立论工作得以完成。
20世纪30年代,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娜在一篇论文中提到"铀可能会裂变"的观点。一位朋友向物理学家哈恩推荐这篇论文。哈恩大喊:"我对这位小姐没有好感,我不看她的东西。"两人过去有点小矛盾,朋友劝他还是看一下,就是这一看,哈恩沿着这条思路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裂变",直接导致了后来制造成原子弹。哈恩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奖。
各组可参考如下观点: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承认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性,同时相信不管全球气候如何变化,它都要回到稳定位置。人类必须使自己适应环境。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相反,认为环境中任何变化都是坏事,特别认为太快的变化就可能是灾难了。从本能出发,他们关心控制二氧化碳及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气体的排放,保护热带雨林,或者采取其他防范措施。
第三种观点:强调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可知性,因此,也就不能够或者不愿意面对其结果,或者认为变化无关紧要。
第四种观点: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应该有一个限度,一旦超出这些限度将导致环境的恶化。而实际上,人们并不真正知道这些限度在哪里,即便某些细节可能永远无法预测,但人类必须建立这种理性的基础,必须能够在以前从未想到的某种水平上来管理全球资源。
利用下列表格列出发言提纲,有助于学生整理好所收集到的资料,归纳己方的主要观点,理清语言表达的思路,有效提高发言的质量。教师可将表格式样提供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进一步地修改。
本组所持观点
本组分论点 本组所需的材料(即论据) 他组观点的不足及反驳理由 发言时拟采取的应对策略



……
在本节的教学中,多采用读图分析、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重发散、重分析、重过程等方面的优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但教学时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学生对教材缺乏整体把握,不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本节教学结束时,应通过列阅读提纲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本节教材作一个总体把握。方法如下:
阅读提纲法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弄清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把知识要点浓缩成提纲,再精读与要点相关的内容,理顺知识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阅读提纲法的关键是学会做概括提纲。其方法如下:
①以课本黑体字为纲,知识要点为目,形成知识网络;
②以地理概念、特点、规律、成因、结论为知识要点,按层次标注符号和顺序;
③理顺层次、关系(并列、从属、因果……)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