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课件(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13:08:31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翻译课文。
3、品析简洁、含蓄的语言,欣赏月色之美。
4、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学习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翻译课文。
品析简洁、含蓄的语言,欣赏月色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学习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他,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作者简介:
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作者
明确教学目标
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教师强调重难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教师指导,如何读出文言味,如何读出韵味和感情。
再读,个别读,点评指导。
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师生共同解决重点词和全文的翻译
内容感知
1.本文文字极少,但内容却十分丰富,请思考:
夜游的原因是: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写景的一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发感慨的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板书:
叙事
写景
抒情
赏月缘由
庭下月景
触景生情
2.作者看到的月景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描绘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总结,
幻灯片展示图文:
积水空明
月光的澄澈透明
正面
比喻
藻荇交横
竹柏的美丽倒影
侧面
月景特点:皎洁、空灵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而幻的美好境界。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适当引导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展示幻灯片:
写作背景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有人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教师引导,总结,明确
“闲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这两句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心境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但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安闲自适、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幻灯片展示: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全球共12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文中这样评论苏轼: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六、.自我展示平台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完成填空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
七、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拓展连接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PPT展示图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九、作业设置
1、背诵,翻译课文
2、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扩写或改写,用自己的语言描摹那个月夜,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赏月缘由
写景
庭下月景
抒情
触景生情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自我感觉对本课的教学还是有一些欠缺,例如,对整个教学流程操作不够熟练,没有及时指导学生背诵等等。对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以调整和改进。(共24张PPT)
猜一猜:他是谁?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他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三十岁的时候,妻子就过世了,多年以后,写下这样的句子来纪念她:“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父亲弟弟
也是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作者简介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翻译课文。
3、品析简洁、含蓄的语言,欣赏月色之美。
4、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学习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节奏






苏轼
课文朗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翻译
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并试着去翻译这篇短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的人
于是

睡觉
一同,共同
散步

澄澈透明
水藻
荇菜
交错纵横
表推测,原来是
只是
罢了
清闲的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正准备脱衣入睡,见月光照进门里,就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积满了水一般澄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本文文字极少,但内容却十分丰富,请思考:
夜游的原因是:
写景的一句是:
抒发感慨的是: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叙事
赏月缘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景
庭下月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抒情
触景生情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这月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
积水空明——
月光的清澈透明(正面)
藻荇交横——
美丽的竹柏倒影(侧面)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特点:
皎洁、空灵。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而幻的美好境界。
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何谓闲人?
写作背景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有人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何谓闲人?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
“闲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这两句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心境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但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安闲自适、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全球共12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文中这样评论苏轼: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自我展示平台: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完成填空内容。)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1、背诵,翻译课文
2、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扩写或改写,用自己的语言描摹那个月夜,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