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课件:9 说木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课件:9 说木叶(共2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9 09:5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

春天的心
春天的心如草的荒芜
随便的踏出门去
美丽的东西到处可以拣起来
少女的心情是不能说的
天上的雨点常是落下
而且不定落在谁的身上
路上的行人都打着雨伞
车上的邂逅多是不相识的
含情的眼睛未必是为着谁
潮湿的桃花乃有胭脂的颜色
水珠斜打在玻璃车窗上
江南的雨天是爱人的
新不了情
细密的波纹倏然浮现
那是风偶尔吹过了水面
柔嫩的枝叶猛然一阵晃动
那是顽皮的孩童正试图攀缘
这轻佻的风,这鲁莽的人
没有谁邀请你来把麻烦增添
殊不知你们所谓的喜欢
或者只能让旁人心生憎厌
你们该有你们的去向
这里断然不该供你们嬉戏、狎玩
即使你自以为极尽温存
不曾有一星半点的轻慢
即使你盘算得多么周全
愚鲁的试探本身就是一种冒犯
喜爱它请把它深藏心底
不触不折才能让美丽真正保全
远观、静赏,常存一份敬畏
才算是爱得诚恳,爱得超然
秋之色
像海样地生出珊瑚树的枝
像橄榄的明净吐出青的果
秋天的熟人是门外的岁月
当凝静的原上有零星的火
清蓝的风色里早上的冻叶
高高的窗子前人忘了日夜
你这时若打着口哨子去了
无边的颜料里将化为蝴蝶
西海恋歌
是那个从车窗边飘然而过
用弯弯细长又璨然秀美的眉眼
回应我无意中一次招手的
紫衣的骑行女子么
是那个知道我不会照顾他的租马生计
还是毫不在意地摆摆手
并用憨厚质朴的笑容明亮了我的心情的
样貌普通却让人过目难忘的藏家大叔么
漂浮在白色羊群之上的白色帐篷
悠然踱过一级公路的三两只黑牦牛
黄泥小屋、几处赭岩
有着黑红脸蛋的撒拉少年
从柴达木荒原到巍巍昆仑
从青青西海到高原小江南
我时时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你啊
也常常从你的似简实精、似瘠实丰中
羞愧于我的浅陋、刻板
顿悟了真之深邃、美之丰赡
为你观音般的秀丽又端庄
为你白杨一般的朴素又清新
为你百转千回也不曾更改的宽厚又简单
为你不张扬的坚持和缄默的良善
所以,我要给你写一首最美最长的情诗
即使这个老情人早已尘灰满面
即使多少人会嘲笑他的笨拙不堪
你是秀美的河谷
你是苍凉的荒漠
你是发端千亿河流的巍峨高原
你是我根骨血脉所系的
也常常羞怯于去直面的
天籁、画卷、亲族、家园
爱你
就要爱到既绚烂又平淡
既铭心蚀骨也无悔无怨
就像羊儿们眷恋着那片草坂
就像花树优美芬芳了旷野和心田
网评几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则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在诗歌作品中,语言绝对不是随意的、杂乱的或者零碎的堆积。现代汉语诗歌受到一定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诗人语言能力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平庸、生硬、无章法、惰性……
在所有的语言艺术里面,诗歌应该说是对语言的最极限的运用,它是语言的高级形式。比如小说还需要叙述和故事,散文需要大量的资讯和联想,戏剧有舞台的调动,诗歌这些都没有,也可以说都有,比如诗歌里面有对话,比如叙事的方式,90年代以后一种比较冷静的写作大量采用叙事。尽管有这些东西,诗歌自身的特点仍然在语言上,它更是一种资源性的写作,是一种源头,我觉得它是语言精炼的极致。
“诗歌语言”,就是物象之间有机化、戏剧化的神秘联系,也可说诗人的历史宿命就是不停地激活着物象(包含人物)与物象之间的神秘联系。“有机”就是合理、融洽非那样不可,“有机化联系”就是能体现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戏剧化”就是情节化出乎意料化, “戏剧化联系”变不可能为可能的艺术化联系。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初读文章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初读文章
整体感知:
1、“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2、用“木叶”舍“树叶”。
3、几个形象的主要区别关键在“木”字。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7、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结构: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初读文章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再读思考
精读探究
1.课文是怎么来引出话题的?
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提出“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2.找出第二段涉及的诗句,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现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无人过问。
精读探究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里?
秋风叶落的季节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重难点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为何“木”会有这样的两个艺术特征呢?
拓展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菊”“竹”“松”“草”等。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有关诗文,任选其中一个,说说这个意象的特点,写一段文字对此加以分析。
诗是神圣之物。它既是知识的核心又是知识的边缘,它包容一切科学,一切科学都能溯源于诗。它是一切思想体系的根源,同时又是它们的花朵;一切都由它而生,受着它的滋润缀饰;如果它遭受到害虫的摧残,它便生长不出花果,结不出种子,荒凉的世界因此而失去美丽,生命之树也不能葱郁长青。诗是上苍赋予完美事物的外表和光泽,就像蔷薇一般,它平淡无奇的枝叶纹理,因为有了鲜艳的色彩和淡淡的幽香而变得分外美丽。
但是,假如诗不能高扬于一切飞鸟所不敢翱翔的永恒境界,从那神圣的领域携下光明与火焰,那么它所歌唱的道义、爱情、忠诚、友谊又有什么意义?我们生存繁衍的美丽世界的景色又有何诱惑?我们在人生此岸又能得到什么慰藉?我们对人生彼岸又怎能有所憧憬?
诗记录着最快乐最善良灵魂的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我们常常感到,有些不可捉摸的思想和情感会突然袭来,有时睹物生情,有时见人生思,有时则自生哀乐,这些思绪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给我们留下难以形容的崇高和愉悦;即使这些思绪带给我们的只是忧郁与惆怅,也仍然有一丝快感相随。每当诗的精灵降临,一道神圣的光亮便耀射于我们的思想深处。有时,诗的步履轻若拂过海面的微风,浪静风止之后,它亦消遁而去,只在满是皱纹的沙滩上留下些许印痕。这种心境,唯有感觉细敏、想象丰富的人才可以领悟,由之产生的思想将摈弃所有卑劣的欲望。
诗能使世间一切都变为美丽。原本美丽的事物会因之锦上添花,丑陋的事物可以为美所点化。它将欣喜与恐惧、快乐与忧伤、永恒与变幻融为一体;它冲破一切势不两立的对峙,用它轻柔的驾驭,使一切对立结伴而行。世间的一切都因诗的到来而变形,在它的辉耀下,同显一种神奇,成为它灵气的化身。那是一种神奇的炼金术,能够将致生于死的毒液,化作可以畅饮的甘露;它撕毁世界腐朽陈旧的表象,展露出无遮无掩、宁静沉睡的美,而这种美恰是人世间一切事物的内在精神。
诗在我们的人生中为我们创造着另一种人生。它使我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与那个世界相比较,现实的世界显得混杂纷乱。诗使我们得以重新瞩目我们生息其间的平凡的宇宙,使我们的灵魂之眼穿透弥漫的尘雾,得以窥见人生的神奇美妙。为诗所驱使,我们便能去领悟我们的所见所遇,去思想我们的所感所识。当生命中那些琐碎的印象不断重现,使我们对宇宙的观感变得支离破碎之时,诗便为我们重新创造一个宇宙。
《为诗辩护》雪莱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摘例及译文
1、雄渾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爲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3、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爲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何处没有诗歌呢?何时没有诗歌呢?银汉、星尘永不停歇的雄浑壮阔运行是诗,大地、海洋的沧桑变迁、陆沉波兴是诗,飞禽走兽的繁衍生息、生存拼争是诗,昆虫乃至细菌的嘤嘤低语、分裂异变中也未尝没有诗,树木花草的萌蘖生长,岩石沙土的雨淋风蚀、聚散合分又何尝不是诗?数学家、物理学家的玄思妙想、验算推理里肯定有诗的韵律,匠人、农夫的劳作悲欣中自然也有诗的意味。凡有生命节律跳跃、振动的地方、时间,其实都是诗的栖息之所 。
课后作业:
阅读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雪莱的《为诗辩护》,写一点感悟性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