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第1课时
《饮酒(其五)》
●学习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古诗《饮酒(其五)》,来感受作者那超然的心境。
二、陶渊明档案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
理想生活:世外桃源
三、朗读译读诗歌
1.读准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释词译诗。
结庐:构筑房舍。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伴。
译: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研读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古代的人出行一般——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3.前4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叙事。启示:在热闹的现实生活中,只要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世俗,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宁静致远。
4.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前4句的内容。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无意之中看见了南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显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5.“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明确:悠然的自己看见南山;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悠然的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
6.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傍晚时分,作者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xié)着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看到夕阳西下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恬淡、安静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充分表达诗人热爱自然、悠闲自适的情感和超然物外、豁达宽广的心胸。
7.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象征着隐士的超凡脱俗和高洁的情操。
?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
?
菊象征着隐士,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看”或“望”?
明确:
?“见”的意思是偶然发现,强调的是物主动地出现;“看和望”强调的是人主观地观望。?“见”用在句中表示猛然抬头,南山主动映入眼帘。
?表现了作者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所以不能换。
9.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明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句诗的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
此句勾起作者无限联想:
①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②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自勉劝人,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怀抱,坚守心灵净土)
10.中间4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描写。(绘景)
启示: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作业太难,同学不好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艳丽,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11.“此中”“真意”“忘言”分别指什么?
明确: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实指作者乐于隐居、回归田园、陶醉自然、洁身自好的情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2.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我们如何理解?
明确:议论抒情。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五、小结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六、当堂训练(PPT)
板书设计:
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第2课时
《春望》
●学习目标:
1.品味诗中的字词句。
2.知人论世,理解诗中寄寓的忧国念亲的情怀。
3.掌握“读、品、思、说”的学诗方法。
一、导入(图片导入)
1.关于长安城。
昔日长安城:繁华热闹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诗人笔下长安城:破败荒凉
2.学习方法:知人论世
3.他是谁?----诗人简介。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知人)
4.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论世)
二、正课
运用“读、品、思、说”的学诗方法学习本诗。
●第一招●
多读——读诗句
感悟诗味
读诗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准字音。
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
明确:jiàn溅落
dǐ值得
sāo用指甲挠
hún
简直
shèng能够承受
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节奏、轻重音、语速。
朗读方法提示:中速
、低沉
节奏和重读如课件示(加横线为重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出感情:沉郁顿挫。
如何学习诗歌?
●第二招●
多品
——品诗句
感悟诗境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所望)
国: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城:都城,这里指长安城
深:茂盛。
译文:国都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在,长
安城春意盎然,草木茂盛。
引导:(国)和平年代热闹繁华、人来人往;安史之乱残破荒凉、杂草丛生
。
长安城: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试着填空:诗人看到的景象:
(
)国都(
)山河(
)长安城(
)草木
明确:
破败的
原来的
春意盎然的
遍地乱生的
小结: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荒凉景象。
国都破败,虽然山河还是原来的山河,可是杂草丛生,使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心情。
明确:沉痛悲苦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痛恨离别。
别,不是普通的分别,而是生离死别。
译文:感伤时局,连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心惊。
赏析:“花溅泪,鸟惊心”
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诗人杜甫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花落泪,鸟惊心,其实就是诗人因感伤时事而落泪,诗人因痛恨别离而惊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作者的感情。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三月:三是复数,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
赏析:
“连三月,抵万金”。
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指甲挠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忧国忧民
思念亲人
如何学习诗歌?
●第三招●
多思——思诗意
感悟诗情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3.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4.感知诗人形象:
?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如何学习诗歌?
●第四招●
多说
——说诗句
感悟美点
也许是一个词句,也许是一种修辞,也许是一种手法,也许是一组意象,也许是一幅画面,也许是一个形象。它们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歌的美,这些正是映入我们眼帘闪亮的美点。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同桌合作探讨,选出最有感触的词或句子进行赏析。
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词),眼前浮现出
_____________的画面。
?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词),仿佛看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词),
体会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示例:国破山河在
满目萧然的画面
明确:愁绪满怀的老者形象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课堂小结(检测)
通过描写__________
(时间)_______(地点)的________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的感情,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愿望。
(安史之乱中
长安城
残败荒凉
忧国思亲
渴望安宁,向往幸福)
老师赠言: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俄国)
四、作业布置
1.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2.将《春望》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1)要有记叙的六要素。(2)适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板书设计:
春望
第3课时
《雁门太守行》
《赤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两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了《饮酒(其五)》和《春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词的学习
,继续徜徉在诗词的古风古韵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预习交流
1.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背景简介。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三、朗读诗歌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解读诗歌
1.基础知识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黑云压城: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
角:军中号角。
临:逼近,到,临近。
声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报:报答。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译: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军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2.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明确: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3.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明确: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守军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4.“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
明确:“开”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5.“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明确: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局势的危急
6.“压”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7.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明确: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8.《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奋勇杀敌 立志报国
《赤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在唐朝,有一位人,路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这个人就是杜牧,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他的《赤壁》。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基础知识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辨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三、朗读诗歌
四、解读诗歌
1.诗歌结构。
明确:1、2句: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句: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2.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沉沙的折戟。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之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地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做了必要的铺垫,由折戟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不直接表明战争的胜负,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一般议论较抽象,但诗人在议论中用具体形象来点缀,使得表达既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富有情致。
4.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明确: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
5.本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那么抒发的作者什么样的”怀“呢?
明确:一层意思:现实情况是我具有周瑜一样的才华,却没有周瑜那么好的客观条件,没有良好的机遇。表现了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还有一层意思:假如我有像周瑜那样的机遇,我也可以取得像周瑜一样的成功,建立丰功伟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英雄气概
6.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明确: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
五、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折戟→赤壁之战→英雄人物→国家命运→历史思考
2.议论入诗,立意新颖。
观点新奇独特,议论生动形象,富有情致。
3.咏史抒怀:两种感情。
六、本课小结
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写,恐怕用意还在于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板书设计:
赤壁反面落笔 借古讽今以小见大 抒发感叹
第4课时
《渔家傲》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
2.体会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
4.背诵默写全词。
一、情境导入
最美不过中国词,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或豪迈奔放,或婉约细腻,带给读者唯美的享受。有同学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喜欢的诗词吗?有同学知道南宋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吗?之前学过的《如梦令》是她的代表作之一,邀请同学背诵展示。
二、预习交流
1.关于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2.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三、朗读本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四、解读全词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词牌名。
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
星河:银河。
转:指拂晓前天河西移。
译: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解读:“天接云涛连晚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①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
②“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
③“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
④“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
思考:“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
“舞”字用得妙,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舞”字用得妙的原因是:“舞”字不仅写海上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的情景。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
译文: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解读:“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①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
②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
③“归何处”一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开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
。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谩有:空有。
译: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解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①出处是《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②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休住:不要停止。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吹取:吹得。三山:《史记》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译: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解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①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②“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③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宏阔。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词人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仙山,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
五、内容感知
1.《渔家傲》一词主要写什么内容?请用词中一个字概括。
明确:“梦”
2.词人梦到哪些内容?(提炼概括)
明确:海天相接图、天帝问、“我
”报
3.词人以梦来写有何用意?
明确:借梦抒怀。
4.走进李清照这个梦,哪些词句让你感觉“我”身在梦中?
明确: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
5.李清照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明确: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6.我们从她的梦境里能读出哪些悲苦?
明确:我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才华出众。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我“沉醉不知归路”。在最美的年华,我嫁给了爱情。虽有“人比黄花瘦”的相思苦,但更多的是情投意合的甜蜜。可是金兵入侵,宋室南渡,我追随海上逃亡的皇帝,历经艰险。丈夫去世,我的心永远空了。孤苦无依的我四处漂泊,寻寻觅觅,却总是冷冷清清。昨日繁华已成梦一场,我将归向何处?
再回梦境,在这梦幻雄奇的背后,你有没有读懂更多?
7.一个悲苦的女子为何能做这样一个雄奇的梦?“我”为什么说自己的梦魂是“归”帝所?“风休住”该用哀求的语气还是坚定的语气读?
8.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豪放。
六、拓展延伸
1.畅谈感悟。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女子能做到忧国忧民是怎样的不易,一个女子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不能为国奉献又会遭到怎样的白眼。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李清照能无视所有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所在乎之事,她是勇敢的。
李清照的杰出,为她之后那些深闺中的女子照亮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2.心灵对话。
假如我们穿越到李清照的时代,正站在词人李清照的身边,看到了她写的这首词,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呢?
请以“”李清照,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说几句话。
七、当堂训练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
景象:_____________;感觉:_______________;气势:_______________。(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磅礴豪迈)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怀才不遇的感慨)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__________________”,交代________________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_______。(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八、本课小结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忆力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板书设计:
渔家傲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
《诗词五首》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分辨(biàn)
嗟叹(cuō)
提携(xié)
B.挠搔(sāo)
燕脂(yàn)
铜雀(tóng)
C.折戟(qǐ)
簪子(zān)
殷勤(yīn)
D.未销(xiāo)
谩有(màn)
蓬舟(péng)
2.下列诗词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恨别鸟惊心(使动用法,使……惊动)
B.浑欲不胜簪(名词作动词,插上簪子)
C.欲辨已忘言(名词,言语)
D.天接云涛连晓雾(名词作状语,像波涛)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对下列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大意:秋色无边军号响连天,深紫的暮色犹如边塞将士的鲜血。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大意:为报答君王的厚爱,手把宝剑自刎而死。
C.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大意: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D.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大意: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饮酒(其五)》写了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B.《春望》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C.《雁门太守行》描述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赤壁》这首诗咏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却从一支折戟写起,诗人不说东吴的命运,而说两个美女的命运,这种以大见小的写法别出心裁,非常巧妙。
7.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2分)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九万里风鹏正举。
8.下面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陶渊明,晋代诗人,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B.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C.李贺和杜牧都是唐代诗人,并称为“小李杜”。《雁门太守行》《赤壁》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
9.八(5)班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班级学习小组搜集了下面这首唐诗。诗文空缺处填“随”好还是填“入”好?请你选择并说说理由。(3分)
桃花溪
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我选择 ,理由:
?
(2)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中,他引用古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学,李明给他送行时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华,你一人在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达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你可以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花朵,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在学习上总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在学习上可不能偷懒啊!”
(3)班级准备举行古诗词吟诵会,请你按要求修改活动通知。(4分)
通 知
八(5)班全体同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古诗苑漫步”活动,改善同学们的文化修养,今天下午三点将在教室举行古诗词吟诵会,请全班同学准时到场。
2020年12月21日
八(5)班班委会
①通知的格式有一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
②通知中画线的句子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4)班长推举你担任古诗词吟诵会的主持人,你将用怎样的开场白来调动同学们的热情?(4分)
10.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10分)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1分)
阅读下面五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10分)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2分)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3.《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称为千古名句。句中的“见”字能不能改用“望”字?(4分)
春望(8分)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2分)
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3分)
3.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7分)
?????????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分)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3分)
3.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赤壁(7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用“/”线给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画一处)(2分)
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战争风云。战戟折断埋在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把战戟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大、小乔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3.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分)
渔家傲(9分)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其实是________的折射。(2分)
2.简析“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在表达上的作用。(4分)
3.《渔家傲》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
《诗词五首》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分辨(biàn)
嗟叹(cuō)
提携(xié)
B.挠搔(sāo)
燕脂(yàn)
铜雀(tóng)
C.折戟(qǐ)
簪子(zān)
殷勤(yīn)
D.未销(xiāo)
谩有(màn)
蓬舟(péng)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嗟jiē。B项,燕yān。C项,戟jǐ。
2.下列诗词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古诗词节奏的能力。D项,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恨别鸟惊心(使动用法,使……惊动)
B.浑欲不胜簪(名词作动词,插上簪子)
C.欲辨已忘言(名词,言语)
D.天接云涛连晓雾(名词作状语,像波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C项,“言”应是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D )(2分)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解析:对偶的修辞手法要求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或相对。
5.对下列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A.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大意:秋色无边军号响连天,深紫的暮色犹如边塞将士的鲜血。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大意:为报答君王的厚爱,手把宝剑自刎而死。
C.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大意: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D.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大意: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饮酒(其五)》写了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B.《春望》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C.《雁门太守行》描述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赤壁》这首诗咏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却从一支折戟写起,诗人不说东吴的命运,而说两个美女的命运,这种以大见小的写法别出心裁,非常巧妙。
解析:用两位美女的命运来折射东吴的命运,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7.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B )(2分)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九万里风鹏正举。
8.下面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陶渊明,晋代诗人,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B.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C.李贺和杜牧都是唐代诗人,并称为“小李杜”。《雁门太守行》《赤壁》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
9.八(5)班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班级学习小组搜集了下面这首唐诗。诗文空缺处填“随”好还是填“入”好?请你选择并说说理由。(3分)
桃花溪
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我选择 随 ,理由: “随”字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飘落的桃花随着平缓的流水流向远处的情景 。?
(2)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中,他引用古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学,李明给他送行时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华,你一人在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达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你可以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花朵,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在学习上总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在学习上可不能偷懒啊!”
(3)班级准备举行古诗词吟诵会,请你按要求修改活动通知。(4分)
通 知
八(5)班全体同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古诗苑漫步”活动,改善同学们的文化修养,今天下午三点将在教室举行古诗词吟诵会,请全班同学准时到场。
2020年12月21日
八(5)班班委会
①通知的格式有一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把署名与日期调换位置 。?
②通知中画线的句子搭配不当,应将“ 改善 ”改为“ 提高(或:提升) ”。?
(4)班长推举你担任古诗词吟诵会的主持人,你将用怎样的开场白来调动同学们的热情?(4分)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古诗词像一缕和煦的阳光,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我们漫步古诗词天地,展示我们的风采。“古诗词吟诵会”现在开始!
10.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10分)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3)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二、阅读理解(41分)
阅读下面五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10分)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2分)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3.《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称为千古名句。句中的“见”字能不能改用“望”字?(4分)
答案:1.心远?
悠然
2.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春望(8分)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2分)
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3分)
3.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答案:1.草、木、花、鸟。
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3.
D
解析:全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7分)
?????????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分)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3分)
3.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3.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赤壁(7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用“/”线给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画一处)(2分)
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战争风云。战戟折断埋在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把战戟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大、小乔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3.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分)
答案: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抒发了诗人胸怀大志却生不逢时,不被重用的愤懑情感。
3.D 诗人想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慨叹。
渔家傲(9分)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其实是________的折射。(2分)
2.简析“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在表达上的作用。(4分)
3.《渔家傲》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
答案:1.
梦境
现实生活
2.这四个动词用得尤为贴切,“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而“转”“舞”则将时间的转换传递给了读者。
3.词人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2.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搞清楚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及其写作的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3.反复诵读五首古诗词,直至初步会背诵。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搔更短( )
不胜簪( )
折戟( )
塞上( )
车马xuān( )
fēng火( )
提xié( )
yīn勤( )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 )
(2)国破山河在( )
(3)浑欲不胜簪( )
(4)黑云压城城欲摧(
)
(5)自将磨洗认前朝(
)
(6)我报路长嗟日暮(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饮酒》中体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诗句是: , 。?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3)《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 , 。?
(4)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判断的句子是: , 。?
(5)《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词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去,到达理想的美好境界。
4.选择题。
(1)对陶渊明《饮酒》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2)对《春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头”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3)下面选项中,对《雁门太守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争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5)下列对《渔家傲》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B.“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茫茫无际的境界。
C.“星河欲转千帆舞”,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奠定了基调。
D.“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
答案:
1.sāo zān jǐ sài 喧 烽 携 殷
2.(1)建造、构筑 (2)国都 (3)简直 (4)坍塌(5)拿,取 (6)回答
3.(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3)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5)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4.(1)C 解析:只要心志高远,远离尘俗,就不容易受到喧闹的外界的干扰。
(2)C 解析:“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的说法有误。
(3)C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C项,颈联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4)D 解析: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5)D “现实美好生活”说法不妥。
【课中导读】
《饮酒(其五)》导读
一、朗读译读诗歌
1.读准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释词译诗。
结庐:构筑房舍。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伴。
译: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二、研读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古代的人出行一般——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3.前4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叙事。启示:在热闹的现实生活中,只要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世俗,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宁静致远。
4.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前4句的内容。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无意之中看见了南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显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5.“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明确:悠然的自己看见南山;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悠然的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
6.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傍晚时分,作者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xié)着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看到夕阳西下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恬淡、安静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充分表达诗人热爱自然、悠闲自适的情感和超然物外、豁达宽广的心胸。
7.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象征着隐士的超凡脱俗和高洁的情操。
?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
?
菊象征着隐士,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看”或“望”?
明确:
?“见”的意思是偶然发现,强调的是物主动地出现;“看和望”强调的是人主观地观望。?“见”用在句中表示猛然抬头,南山主动映入眼帘。
?表现了作者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所以不能换。
9.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明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句诗的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
此句勾起作者无限联想:
①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②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自勉劝人,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怀抱,坚守心灵净土)
10.中间4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描写。(绘景)
启示: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作业太难,同学不好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艳丽,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11.“此中”“真意”“忘言”分别指什么?
明确: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实指作者乐于隐居、回归田园、陶醉自然、洁身自好的情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2.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我们如何理解?
明确:议论抒情。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三、小结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四、当堂训练(PPT)
《春望》导读
一、运用“读、品、思、说”的方法学习本诗。
●第一招●
多读——读诗句
感悟诗味
读诗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准字音。
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
明确:jiàn溅落
dǐ值得
sāo用指甲挠
hún
简直
shèng能够承受
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节奏、轻重音、语速。
朗读方法提示:中速
、低沉
节奏和重读如课件示(加横线为重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出感情:沉郁顿挫。
如何学习诗歌?
●第二招●
多品
——品诗句
感悟诗境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所望)
国: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城:都城,这里指长安城
深:茂盛。
译文:国都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在,长
安城春意盎然,草木茂盛。
引导:(国)和平年代热闹繁华、人来人往;安史之乱残破荒凉、杂草丛生
。
长安城: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试着填空:诗人看到的景象:
(
)国都(
)山河(
)长安城(
)草木
明确:
破败的
原来的
春意盎然的
遍地乱生的
小结: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荒凉景象。
国都破败,虽然山河还是原来的山河,可是杂草丛生,使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心情。
明确:沉痛悲苦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痛恨离别。
别,不是普通的分别,而是生离死别。
译文:感伤时局,连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心惊。
赏析:“花溅泪,鸟惊心”
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诗人杜甫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花落泪,鸟惊心,其实就是诗人因感伤时事而落泪,诗人因痛恨别离而惊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作者的感情。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三月:三是复数,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
赏析:
“连三月,抵万金”。
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指甲挠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忧国忧民
思念亲人
如何学习诗歌?
●第三招●
多思——思诗意
感悟诗情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3.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4.感知诗人形象:
?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如何学习诗歌?
●第四招●
多说
——说诗句
感悟美点
也许是一个词句,也许是一种修辞,也许是一种手法,也许是一组意象,也许是一幅画面,也许是一个形象。它们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歌的美,这些正是映入我们眼帘闪亮的美点。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同桌合作探讨,选出最有感触的词或句子进行赏析。
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词),眼前浮现出
_____________的画面。
?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词),仿佛看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词),
体会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示例:国破山河在
满目萧然的画面
明确:愁绪满怀的老者形象
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课堂小结(检测)
通过描写__________
(时间)_______(地点)的________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的感情,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愿望。
(安史之乱中
长安城
残败荒凉
忧国思亲
渴望安宁,向往幸福)
三、作业布置
1.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2.将《春望》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1)要有记叙的六要素。(2)适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雁门太守行》导读
一、朗读诗歌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解读诗歌
1.基础知识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黑云压城: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
角:军中号角。
临:逼近,到,临近。
声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报:报答。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译: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军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2.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明确: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3.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明确: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守军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4.“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
明确:“开”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5.“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明确: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局势的危急
6.“压”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7.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明确: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8.《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赤壁》导读
一、朗读诗歌
二、解读诗歌
1.诗歌结构。
明确:1、2句: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句: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2.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沉沙的折戟。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之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地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做了必要的铺垫,由折戟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不直接表明战争的胜负,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一般议论较抽象,但诗人在议论中用具体形象来点缀,使得表达既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富有情致。
4.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明确: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
5.本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那么抒发的作者什么样的”怀“呢?
明确:一层意思:现实情况是我具有周瑜一样的才华,却没有周瑜那么好的客观条件,没有良好的机遇。表现了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还有一层意思:假如我有像周瑜那样的机遇,我也可以取得像周瑜一样的成功,建立丰功伟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英雄气概
6.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明确: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
三、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折戟→赤壁之战→英雄人物→国家命运→历史思考
2.议论入诗,立意新颖。
观点新奇独特,议论生动形象,富有情致。
3.咏史抒怀:两种感情。
四、本课小结
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写,恐怕用意还在于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导读
一、朗读本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二、解读全词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词牌名。
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
星河:银河。
转:指拂晓前天河西移。
译: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解读:“天接云涛连晚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①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
②“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
③“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
④“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
思考:“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
“舞”字用得妙,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舞”字用得妙的原因是:“舞”字不仅写海上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的情景。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
译文: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解读:“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①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
②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
③“归何处”一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开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
。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谩有:空有。
译: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解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①出处是《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②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休住:不要停止。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吹取:吹得。三山:《史记》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译: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解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①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②“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③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宏阔。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词人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仙山,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
三、内容感知
1.《渔家傲》一词主要写什么内容?请用词中一个字概括。
明确:“梦”
2.词人梦到哪些内容?(提炼概括)
明确:海天相接图、天帝问、“我
”报
3.词人以梦来写有何用意?
明确:借梦抒怀。
4.走进李清照这个梦,哪些词句让你感觉“我”身在梦中?
明确: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
5.李清照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明确: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6.我们从她的梦境里能读出哪些悲苦?
明确:我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才华出众。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我“沉醉不知归路”。在最美的年华,我嫁给了爱情。虽有“人比黄花瘦”的相思苦,但更多的是情投意合的甜蜜。可是金兵入侵,宋室南渡,我追随海上逃亡的皇帝,历经艰险。丈夫去世,我的心永远空了。孤苦无依的我四处漂泊,寻寻觅觅,却总是冷冷清清。昨日繁华已成梦一场,我将归向何处?
再回梦境,在这梦幻雄奇的背后,你有没有读懂更多?
7.一个悲苦的女子为何能做这样一个雄奇的梦?“我”为什么说自己的梦魂是“归”帝所?“风休住”该用哀求的语气还是坚定的语气读?
8.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豪放。
四、拓展延伸
1.畅谈感悟。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女子能做到忧国忧民是怎样的不易,一个女子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不能为国奉献又会遭到怎样的白眼。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李清照能无视所有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所在乎之事,她是勇敢的。
李清照的杰出,为她之后那些深闺中的女子照亮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2.心灵对话。
假如我们穿越到李清照的时代,正站在词人李清照的身边,看到了她写的这首词,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呢?
请以“”李清照,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说几句话。
五、当堂训练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
景象:_____________;感觉:_______________;气势:_______________。(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磅礴豪迈)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怀才不遇的感慨)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__________________”,交代________________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_______。(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六、本课小结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忆力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课后导练】
学完本课后,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
1.《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称为千古名句。句中的“见”字能不能改用“望”字?
2.《春望》一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4.《赤壁》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渔家傲》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1.“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2.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3.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4.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词人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20张PPT)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春望》——杜甫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李清照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古诗《饮酒(其五)》,来感受作者那超然的心境。
导入新课
饮酒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性格:
爱好:
喜爱的花卉:
理想生活:
陶渊明档案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嗜酒”
“晋陶渊明独爱菊”
世外桃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结
庐在
人境,
而无车马
喧。
问
君
何
能
尔,
心
远
地
自
偏。
吵闹的声音。
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喧嚣扰攘的尘世。
建造,构筑。
简陋的房屋。
如此,这样。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建造屋舍(住)在人间,却听不到马车的喧闹。
请问您如何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释
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辨。
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傍晚。
相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释
义: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古代的人出行一般——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研读赏析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叙事
前四句写自己远离世俗的情怀,他虽然“结庐在人境”,但对车马喧闹他却充耳不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看破了现实而超脱于世外,是因为“心远”才有了“地偏”。
启示:在热闹的现实生活中,只要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世俗,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宁静致远。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无意之中看见了南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显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悠然见南山”理解:悠然的自己看见南山;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悠然的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
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情感)?
?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傍晚时分,作者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xié)着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看到夕阳西下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恬淡、安静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充分表达诗人热爱自然、悠闲自适的情感和超然物外、豁达宽广的心胸。
3.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
?
菊象征着隐士,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4.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象征着隐士的超凡脱俗和高洁的情操。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看”或“望”?
词语赏析答题模式?解释词语意思?用在句中表示?表现了作者……之情
?“见”的意思是偶然发现,强调的是物主动地出现;“看和望”强调的是人主观地观望。?“见”用在句中表示猛然抬头,南山主动映入眼帘。
?表现了作者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所以不能换。
6.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此句勾起作者无限联想:
1.
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
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自勉劝人
远离尘世纷扰
回归自然怀抱
坚守心灵净土
这句诗的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绘景
“采菊东篱下”,生活是那样的优雅;“悠然见南山”,心境又是多么超然,眼看山中的景色到傍晚时越发美好,飞鸟们也相约结伴而回,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丽图画啊!
启示: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作业太难,同学不好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艳丽,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真意”指什么?
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实指作者乐于隐居、回归田园、陶醉自然、洁身自好的情趣。
议论抒情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7.“此中”“真意”“忘言”分别指什么?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抒情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厌恶官场生活,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
得恬静的心境。
2、谨记:
1)情景交融的句子: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总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考一考:
一、背诵默写
1.
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C
二、选择题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A
昔日长安城:
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繁华热闹
诗人笔下长安城:
破败荒凉
他是谁?
杜甫
他就是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学习方法:知人
杜甫
章
春望
学习目标
1.品味诗中的字词句。
2.知人论世,理解诗中寄寓的忧国念亲的情怀。
3.掌握“读、品、思、说”的学诗方法。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学习方法:论世
如何学习诗歌?
多读
●第一招●
——读诗句
感悟诗味
读诗要求:字正腔圆
抑扬顿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
jiàn
溅落
dǐ
值得
sāo
用指甲挠
zān
shèng
能够承受
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字音,并理解它的含义
简直
hún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zān
朗读方法提示:中速
、低沉
节奏和重读如图上示(加横线为重读)
/
/
读准节奏、轻重音、语速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zān
感情基调:沉郁顿挫
/
/
读出感情
●第二招●
——品诗句
感悟诗境
★
多品
如何学习诗歌?
诗人所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城:都城,这里指长安城
深:茂盛。
译文:国都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在,长安城春意盎然,草木茂盛。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国
国破,草木深
和平年代
热闹繁华
人来人往
安史之乱
残破荒凉
杂草丛生
长安城
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
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
)国都
(
)山河
(
)长安城
(
)草木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荒凉景象:
国都破败,虽然山河还是原来的山河,可是杂草丛生,使
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
破败的
原来的
春意盎然的
遍地乱生的
诗人看到的景象:
沉痛悲苦
的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痛恨离别。
别,不是普通的分别,
而是生离死别。
译文:
感伤时局,连花都落泪了;
痛恨离别,鸟都感到心惊。
花溅泪,鸟惊心
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诗人杜甫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花落泪,鸟惊心,其实就是诗人因感伤时事而落泪,诗人因痛恨别离而惊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作者的感情。
诗人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象而产生的______________
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都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一片荒凉
沉痛悲伤的忧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三月:三是复数,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
一封薄薄的家书
万两黄金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忧国忧民
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情感: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搔:用指甲挠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第三招●
——思诗意
感悟诗情
★
多思
如何学习诗歌?
▲合作探究1
“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
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2
▲合作探究2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2.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搞清楚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及其写作的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3.反复诵读五首古诗词,直至初步会背诵。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搔更短( )
不胜簪( )
折戟( )
塞上( )
车马xuān( )
fēng火( )
提xié( )
yīn勤( )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 )
(2)国破山河在( )
(3)浑欲不胜簪( )
(4)黑云压城城欲摧(
)
(5)自将磨洗认前朝(
)
(6)我报路长嗟日暮(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饮酒》中体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诗句是: , 。?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3)《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 , 。?
(4)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判断的句子是: , 。?
(5)《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词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去,到达理想的美好境界。
4.选择题。
(1)对陶渊明《饮酒》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2)对《春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头”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3)下面选项中,对《雁门太守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争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5)下列对《渔家傲》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B.“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茫茫无际的境界。
C.“星河欲转千帆舞”,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奠定了基调。
D.“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
【课中导读】
《饮酒(其五)》导读
一、朗读译读诗歌
1.读准节奏。(文中标记节奏)
2.释词译诗。
结庐:
车马喧:
君:
何能尔:
尔:
悠然:
见:(读______)
日夕:
相与还:
相与:
译:
二、研读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
3.前4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
4.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前4句的内容。
5.“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明确:
6.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7.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看”或“望”?
明确:
9.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明确:
10.中间4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启示:
11.“此中”“真意”“忘言”分别指什么?
明确:
12.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我们如何理解?
明确:
《春望》导读
一、运用“读、品、思、说”的方法学习本诗。
●第一招●
多读——读诗句
感悟诗味
读诗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准字音。
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
读准节奏、轻重音、语速。
朗读方法提示:中速
、低沉
节奏和重读如课件示(加横线为重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出感情:沉郁顿挫。
如何学习诗歌?
●第二招●
多品
——品诗句
感悟诗境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所望)
国: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
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_______。
译文:
长安城:一个“_____”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_____”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试着填空:诗人看到的景象:
(
)国都(
)山河(
)长安城(
)草木
小结: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_____景象。国都破败,虽然山河还是原来的山河,可是杂草丛生,使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心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______________
恨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赏析:“花溅泪,鸟惊心”
_________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诗人杜甫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花落泪,鸟惊心,其实就是诗人因感伤时事而落泪,诗人因痛恨别离而惊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作者的感情。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_______
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抵:_____________
译文:
赏析:
“连三月,抵万金”。
写出战乱时间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
不胜:_________
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如何学习诗歌?
●第三招●
多思——思诗意
感悟诗情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3.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
4.感知诗人形象:
明确:
如何学习诗歌?
●第四招●
多说
——说诗句
感悟美点
也许是一个词句,也许是一种修辞,也许是一种手法,也许是一组意象,也许是一幅画面,也许是一个形象。它们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歌的美,这些正是映入我们眼帘闪亮的美点。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同桌合作探讨,选出最有感触的词或句子进行赏析。
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词),眼前浮现出
_____________的画面。
?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词),仿佛看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词),
体会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示例:国破山河在
满目萧然的画面
明确:愁绪满怀的老者形象
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课堂小结(检测)
通过描写__________
(时间)_______(地点)的________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的感情,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愿望。
三、作业布置
1.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2.将《春望》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1)要有记叙的六要素。(2)适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雁门太守行》导读
一、朗读诗歌(文中标示节奏)
二、解读诗歌
1.基础知识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
甲光:
甲:指__________________
向日:
向:向着,对着。
角:
临:
声不起:
报:
玉龙:
君:
译文:
2.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口述)
3.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明确:
4.“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
明确:
5.“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明确:
6.“压”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
7.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明确:
8.《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
《赤壁》导读
一、朗读诗歌
二、解读诗歌
1.诗歌结构。
明确:
2.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
4.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明确:
5.本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那么抒发的作者什么样的”怀“呢?
明确:
6.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明确:
三、写作特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戟→赤壁之战→英雄人物→国家命运→历史思考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新奇独特,议论生动形象,富有情致。
3.咏史抒怀:______种感情。
《渔家傲》导读
一、朗读本词(文中标示节奏)
二、解读全词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
云涛:
星河:
转:
翻译:
解读:“天接云涛连晚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思考:“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
“舞”字用得妙,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帝所:
天语:
殷勤:
译文:
解读:“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_______
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谩有:_______
译:
解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
鹏:
休住:
蓬舟:
三山:
译文:
解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
三、内容感知
1.《渔家傲》一词主要写什么内容?请用词中一个字概括。
明确:
2.词人梦到哪些内容?(提炼概括)
明确:
3.词人以梦来写有何用意?
明确:
4.走进李清照这个梦,哪些词句让你感觉“我”身在梦中?
明确:
5.李清照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明确:
6.我们从她的梦境里能读出哪些悲苦?
明确:
再回梦境,在这梦幻雄奇的背后,你有没有读懂更多?
7.一个悲苦的女子为何能做这样一个雄奇的梦?“我”为什么说自己的梦魂是“归”帝所?“风休住”该用哀求的语气还是坚定的语气读?
8.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李清照是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___。
四、拓展延伸
1.畅谈感悟。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女子能做到忧国忧民是怎样的不易,一个女子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不能为国奉献又会遭到怎样的白眼。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李清照能无视所有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所在乎之事,她是勇敢的。
李清照的杰出,为她之后那些深闺中的女子照亮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2.心灵对话。
假如我们穿越到李清照的时代,正站在词人李清照的身边,看到了她写的这首词,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呢?
请以“”李清照,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说几句话。
五、当堂训练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
景象:_____________;感觉:_______________;气势: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__________________”,交代________________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_______。
【课后导练】
学完本课后,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
1.《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称为千古名句。句中的“见”字能不能改用“望”字?
2.《春望》一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4.《赤壁》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渔家傲》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