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46001129030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作业
第13课 唐诗五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白沙堤(tī)
C.驱犊(dú) 日暮(mù) 萧关(xiāo) 带禽归(qíng)
D.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接近)
B.昔人已乘黄鹤去(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C.征蓬出汉塞(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D.仍怜故乡水(可怜)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顾/无相识 B.黄鹤/一去/不复返
C.都护在/燕然 D.水面/初平/云脚低
4.下列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根据提示默写。
(1)《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
(2)《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3)《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
(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5)《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歌燕舞景象的诗句是: 。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6.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 ,它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7.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8.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9.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二)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0.全诗以 为线索,以 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诗中的“钱塘湖”是指 。
1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12.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请概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3.仿写句子。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三、课外阅读
(一)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夏簟:夏天的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4.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 、树阴满地、 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 的心情。
15. 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二)塞上忆汶水
曹元用
沙碛①秋高苑马②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释】①沙碛(qì):沙漠。②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6.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7.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参 考 答 案
1. D 2. D 3. C 4. D
5. (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 记叙 地点 目的
7.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8. 不同。颔联是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9.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和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10. 行 春 杭州西湖
11. 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12.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对西湖春天美景的迷恋与赞美之情。
13. 有的澎湃激昂 有的含苞待放
14. 石榴开遍 梦觉流莺 于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然自在)
15. 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16. 边塞秋高云飞,展示了苍茫、悲凉的景象。
17. 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