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317001217930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作业
第23课 愚公移山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chén) 智叟亡以应(wú)
B.始龀,跳往助之(chí) 高万仞(rèn)
C.投诸渤海之尾(zhù) 荷担者三夫(hè)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ěn) 一厝朔东(cuò)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杂然相许 许:
(2)惩山北之塞 惩:
(3)何苦而不平 苦:
(4)固不可彻 彻: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
(6)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下列各项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5.按要求写出句子。
(1)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
(2)愚公评价智叟的观点是:
(3)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理由是:
(4)侧面看出愚公取得论辩胜利的是:
(5)山被移走的最终原因是:
6.翻译下列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用原文回答)
8.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 的人物描写方法。
9. 天神帮忙搬山,对表现愚公有何意义?
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外阅读
【甲】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3)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4)转转不已 已:
12.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发展的,请各从两文中分别找出一句表达此意的句子。
【甲】
【乙】
14.上面两文中的智叟、学者的错误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参 考 答 案
1. D
2. (1)赞同 (2)苦于 (3)担心 (4)改变 (5)连……都…… (6)险峻的大山
3. A 4. B
5.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亡以应。
(5)帝感其诚。
6. (1)北山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3)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4)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7.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 语言描写
9. 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夸娥氏二子搬走了这两座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11. 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1)草木 (2)没有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停止
12. (1)你也太不聪明了!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14.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转转不已
15. 智叟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却没有考虑到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没有结合具体实际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