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第2课时课件(共2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6 《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第2课时课件(共22张PPT)+素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1 16:06:59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十六课《散文两篇》
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思索人生的意义
——我为什么而活着
第二课时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英国著名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新课导入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目标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作者简介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知识链接
遏(è)制
飓(jù)风
俯瞰(kàn)
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
)
秘鲁(bì
)
呼号(háo)
颤栗(zhàn)
神秘(mì
)
号外(hào)
读一读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
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词语掌握
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1、朗读课文,注意:
初读感知
2、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3、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通过再次阅读,谈谈你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精读品味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4、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最好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拓展探究
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我为什么活着》这篇散文以饱含情愫的如缘巨笔精要的概述了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显示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字里行间洋溢着博爱精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