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第1课时课件(共20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第1课时课件(共20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1 18:47:25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十一课
《短文两篇》
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山川之美
独与君享
——答谢中书书
第一课时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重点)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难点)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目标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导入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陶弘景
作者简介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背景链接
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重点实词(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基础积累
3.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4.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重点句子翻译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基础积累
1.听课文朗读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初读感知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
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精读品味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精读品味
1.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竞”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水中游鱼竞相跃出水面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夕阳将沉、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奇丽景致,使文章鲜活动人,生动可感。
拓展探究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探究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