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物的行为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动物的行为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10-22 19:02:24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李金华
临朐县冶源镇杨善初中
动物的行为
济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一)教材的内容
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2、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4、社会行为
5、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初中生物学十个一级主题中的一个
2、目前生物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
3、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4、使学生有所收获
5、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及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明确什么是动物的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及对动物生存或繁衍的意义。②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使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资料的内容,得出结论,解决问题。②通过动物绕道取食实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资料图片的观察,联系自然界中一些有趣的动物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研究兴趣。②认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难点:动物的学习行为及意义。
重难点的突破:
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结合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通过要求学生结合导学案、课件上的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分析与讨论区分并明确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意义,还设置了“联系生活,主动参与”,“想一想,议一议”,“列表总结”,“播放实验视频”等栏目进行强化;整堂课以“狼孩”的故事为引线,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行为的意义。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 :采用“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三级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分析、代表发言等活动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发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法指导: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提倡学生“多思多想多发言多总结”,最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生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并将学生分组。
2、学生准备:结合预习学案进行预习、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做“动物绕道取食”实验.
各环节时间安排:
(一)故事导入,展示目标----2分钟
(二)结合视频,明晰概念----5分钟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0分钟
(四)学以致用,展示提高----10分钟
(五)引导实验,深化认识----8分钟
(六)课堂小结,达标检测----10分钟
为什么16岁狼孩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故事导入:
y=0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说出动物行为 的类型及对动物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出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通过对资料和实验的分析,能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4、深刻体会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
联系生活,明晰概念
攻击行为
觅食行为
繁殖行为
防御行为
迁徙行为
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是( )
A.孔雀开屏 B.蜘蛛结网
C.大雁南飞 D.鱼鳃呈现鲜红色
自然过度,引导自主学习
按照行为获得的途径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刚出生的小袋鼠靠本能爬向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
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我 来 分 析
蚯蚓的走迷宫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潮湿的暗室
(内有食物)
电极
蚯蚓
蚯蚓的走迷宫
我 来 分 析
美国红雀鸟喂鱼
大山雀偷喝牛奶
想一想: 上图各是什么行为?对比美国红雀和大山雀,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
我 来 分 析
比较一下“刚出生的小袋鼠靠本能爬向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和蚯蚓走迷宫”,再比较一下“美国红雀给金鱼喂食与大山雀偷喝牛奶”,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
深化知识
黑猩猩用树枝取食
黑猩猩摘取香蕉
思考: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深化知识
请大家分别举两个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例子,看谁举的又好又准。
联系生活,提高学习热情。
联系生活,主动参与
想一想,议一议:
1.小狗生下来就会吃饭、睡觉么?
2.小狗生下来就会到指定地点去拉屎、拉尿么?
4.这三种行为一样么?有哪些种行为是一样的?
5、前一种和后两种为什么不一样呢?
3.小狗生下来就会简单的加减法么?
B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行为类型 特点 意义 两者关系
学习行为
1.生来就会 
2.由遗传物质决定
1、后天学习获得
2、在遗传因素的基
础上,受环境因素影响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无论哪种行为都有遗传基础。有些行为是本能和学习相结合
先天性行为
列 表 总 结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自然过渡
要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可以用什么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1.目的要求: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知道动物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 2、材料用具:饥饿的小动物(小鸡、小猫、小白鼠等),小木桩,细绳和食物。
3、方法步骤:
(1)用细绳的一端拴一直小动物的适当部位。(2)找一块空地,将两根木桩钉在地上,两木桩之间距离30-50厘米。(3)将细线的另一端拴在木桩上,在地面的适当位置放一些食物,将细绳绕过第二根木桩使动物不能直接取到食物。(4)观察动物的行为,并记录动物怎样解决问题及尝试的次数。 (5)过一段时间再重复这个实验,观察并记录动物尝试的次数有无变化。
4、讨论(1) 实验动物是怎样取得食物的?(2)重复实验中,动物取得食物的次数有什么变化? (3)不同的动物学会绕道取食有快慢差别吗?
实验: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回扣故事
分析:
为什么16岁狼孩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谈感悟:
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
行为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达标检测
1.下列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请你用线把相对应的连接起来:
①母鸡哺育小雏鸡
先天性行为 ② 蚯蚓走迷宫
③美国红雀喂食金鱼
④鹦鹉学舌
学习行为 ⑤大山雀偷吃奶油
⑥蜜蜂采蜜
⑦小狗算算术
⑧黑猩猩取食蚂蚁、
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一)基础达标
2.“鸟类的黑手党”― 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锥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 ① 是先天性行为 ② 是学习行为
③ 是由遗传因索决定的④ 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 .② ④ C . ① ④D. ② ③
3.有些蛾初羽化时只靠味觉来找食物,因此不能找到无味的花但当它采过无味的花后,最后建立了视觉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后就能采无味的花了,这种行为称为 ( )
A.学习行为 B.取食行为 C.贮食行为 D.繁殖行为
4、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A.两只雄海豹为争夺一只雌海豹而争斗
B.一条蛇追击一只青蛙
C.一只鹰捕食一只飞行的小鸟 
D.螃蟹举起螯反击天敌的进攻
5、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时,不应选取的动物( )
  A、小鸡 B、小鸭 C、成年狗 D、小鹅
6、与“狼孩”事例不相符的叙述是( )
A、学习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B、环境因素对人的学习行为的形成有影响
C、狼孩没有学会说一句话,是因为其不具备人的遗传物质
D、如果错过了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就很难补偿
(二)能力提升与拓展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在探究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活动中,A组同学对于菜青虫的行为产生了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提出问题:菜青虫总在十字花科(如白菜)叶片上出现,而不吃空心菜等其他植物的叶子,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1)菜青虫的来源:a、去白菜地里捕捉已长大的菜青虫;b、去白菜地寻找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菜青虫。请你选择以上两种获得菜青虫的方式,你的选择是: 。你的理由是: 。
(2)实验的变量: 。你打算选择哪两种植物的叶子?
(3)每一组菜青虫的数量:a、用1只菜青虫;B、用10只菜青虫。你的选择是: ,你的理由是: 。
(4)如果你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相吻合,那么你得出的结论是: 。
课后提升
一、做一做:
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么获得对它们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小鸭①、②、③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了,使得它们没有见到它们的母亲。小鸭④、⑤、⑥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实验员给小鸭①、②、③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播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员发现小鸭①、②、③模仿它们的母亲的行为并时刻跟随在气球左右。请选择:
(1)小鸭①、②、③的行为发展过程可用下列哪个术语描述( )
A、先天性行为 B、社会行为 C、学习行为 D、被动行为
(2)小鸭④、⑤、⑥最好被称为( )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小鸭①、②、③暴露在气球周围并播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暴露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播放鸭叫的录音,则小鸭①、②、③可能会怎么样( ) A、可能吓唬其他鸭子 B、将失去繁殖能力
C、将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二、试一试:
“猫捉老鼠”是先天性行为吗? 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呢?
三、课后实践:到养蜂场探究蜜蜂的信息交流方式。
设计意图
1、创设适合于启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
2、落实三维目标,渗透新课标教育理念。
3、以合作探究学习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
4、从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节课我深挖教材,认真备课,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小组活动为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导学案,让学生有纲可依,又结合课件资料、视频增加课容量,增强直观性,使抽象的问题生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而且,以“狼孩的故事”为线索,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一种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要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而不被淘汰,都必须具备学习能力,特别我们人类要提高生存本领,认识世界,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反 思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的第三节《动物的行为》,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反思几个方面来谈谈本节课的教学。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包括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类型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以及社会行为,还有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等内容。这节内容,我认为应该分2课时进行讲授。今天我所讲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思路.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通过学习认识到任何一种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要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而不被淘汰,都必须具备学习能力,特别是我们人类要提高生存本领,认识世界,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地位和作用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初中生物学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第六个一级主题,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具体怎么区分动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并体会到学习行为的意义。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下一节课的教学及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地位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把本节课的目标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①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及对动物生存或繁衍的意义。②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①通过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使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②通过动物绕道取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通过对资料图片的观察,联系自然界中一些有趣的动物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研究兴趣。②知道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其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难点:动物的学习行为及其意义。
针对重难点,我是这样突破的: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结合问题,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通过要求学生结合导学案、课件上的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分析、交流与讨论,区分并明确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其意义,还设置了“联系生活,主动参与”,“想一想,议一议”,“列表总结”,“播放实验视频”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强化;整堂课以“狼孩”的故事为引线,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深刻体会学习行为的意义。
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接下来,我说一下学情分析。
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三级导学案,引用课件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分析、代表发言等活动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发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共同合作交流相结合,提倡学生“多思多想多发言多总结”,最终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生物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并将学生分组。2、学生准备:结合预习学案进行预习、(因为本节课中的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所以)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做“动物绕道取食”实验。
而且上课前,教师提前3分钟到教室,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收集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在课堂上对症下药的来解决。
(二)、新授课过程:
课堂上各环节时间安排如下:故事导入,展示目标大约2分钟;结合视频,明晰概念大约5分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0分钟;学以致用,展示提高10分钟;引导实验,深化认识8分钟;课堂小结,达标检测10分钟。具体各环节的设计如下:
1、故事导入,展示目标大约2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以“狼孩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 拨动心弦,设置悬念,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结合视频,明晰概念大约5分钟
接下来通过播放有关动物行为的短片,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动物的行为;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从功能上来看,动物行为的类型,有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觅食行为、防御行为,并引导学生分析从功能上来看,动物的这些行为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逃避敌害,繁衍种族等意义。然后再结合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动物的行为。接下来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动物的行为的例子,思考,这些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获得的?再引导:动物的行为种类很多,而按照行为获得的途径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自然过度到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0分钟
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结合导学案及课件上设计的问题,先自主学习,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分组分析、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一比哪些小组,哪些同学学的快,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需要有很好的指挥棒指引,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为此,我根据有关图片、资料、实例,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先区分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再通过对比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最后通过引领学生结合黑猩猩的实例并对比生活经验,知道不同动物学习能力有差别,与遗传因素有关系,从而明确学习行为和先天性行为的关系。
4、学以致用,展示提高10分钟,还设计了“联系生活,主动参与”,“想一想,议一议”,“列表总结”等栏目引领学生进行变式迁移强化;整个过程体现自主,注重合作,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并及时精讲点拨,引领学生大胆表述,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通过引领学生总结“要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自然过渡到实验。
引导实验,深化认识(8分钟)
关于实验的处理,在课前已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做过。教师再通过播放动物绕道取食视频,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实验,学生通过视频再结合课前自己做的实验,就能总结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是学习行为,不同动物在建立学习行为过程中尝试和错误的次数不同,学习行为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课前实验的进行和实验视频的播放,既节省课堂上进行实验的时间,又直观明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再回扣“狼孩的故事”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谈感悟,使学生体验到人要获得更多的学习行为,必须不断学习,进行情感教育。
6、课堂小结,达标检测10分钟
本节内容完成之后,引领学生及时总结。(可结合教师的板书总结,画知识树,也可以画知识结构图)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自己的知识。总结完后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若有问题,及时指导解答,若没有问题进行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我设计了基础达标和能力提升与拓展两部分,能有针对性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训练完成后及时出示答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换评判,教师巡视,并进行点拨,总结,了解具体情况)
7、 课后拓展提高( 设置一系列选做题,来开拓学生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而课后拓展问题的落实,我一般这样进行:先由小组长负责检查落实情况,收集需要解答的问题,再由课代表负责在下一节上课前汇总给教师,教师在上课时再适时解答)
以上就是我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接下来,谈一下我的设计意图1、创设适合于启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2、落实三维目标,渗透新课标教育理念。3、以合作探究学习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4、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 反思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节课我深挖教材,认真备课,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小组活动为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导学案,让学生有纲可依,又结合课件资料、视频增加课容量,增强直观性,让抽象的问题生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而且,以“狼孩的故事”为线索,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要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而不被淘汰,都必须具备学习能力,特别我们人类要提高生存本领,认识世界,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以上就是我这次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谢谢大家!《动物的行为》(第一课时)
临朐县冶源镇杨善初中 李金华
课前预习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有关知识。
2、完成“观察动物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
二、预习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98页实验步骤采用不同的小动物提前完成“观察动物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并讨论实验后面的三个问题。
2、预习课本96----98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⑴、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⑵、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类型?
⑶、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有什么意义?
⑷、怎样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三、预习检测:
1、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 )
A.鸟儿鸣叫 B.鲸鱼“喷”水
C.狼捕食,鹿奔跑 D.蜥蜴经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体色
2、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吃牛奶
3、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4、下列各项,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马戏团里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 小狗做算术 D、 蚯蚓走迷宫
四、我的疑惑:
请将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课本上标记或总结记录在下表中:
问题 具体内容
1
2
3
《动物的行为》(第一课时)
临朐县冶源镇杨善初中 李金华
课内探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及对动物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出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通过对资料和实验的分析,能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4、深刻体会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过程:(先看狼孩的故事,并明确学习目标)
【探究一】动物的行为
1、请同学们结合课件视频、图片分析:什么是动物的行为?从功能方面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及对动物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试一试: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 )
A.孔雀开屏 B.蜘蛛结网
C.大雁南飞 D.鱼鳃呈现鲜红色
3、现在,赶快发表你的看法,说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行为,看看谁说的内容最多,最精彩!思考:这些行为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获得的?
【探究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根据动物行为获得方式)
(阅读课本96----97页有关内容,先自主学习,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小组内分析与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一比哪些小组、哪些同学学得快,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1、上述动物行为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
2、比较一下“刚出生的小袋鼠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育儿袋中吃奶和蚯蚓走迷宫”,再比较一下“美国红雀给金鱼喂食与大山雀偷喝牛奶”,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3、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学习行为与先天性行为具有怎样的关系?
4、联系生活、主动参与:请大家分别举两个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例子,看谁举的又好又准。
5、想一想,议一议:
①.小狗生下来就会吃饭、睡觉么?
②.小狗生下来就会到指定地点去拉屎、拉尿么?
③.小狗生下来就会简单的加减法么?
④.这三种行为一样么?有哪些种行为是一样的?
⑤、前一种和后两种为什么不一样呢?
6、列表总结:
行为类型 特点 意义 两者关系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7、要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可以用什么方法?
【探究三】实验: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1、实验动物经过多次尝试,最终会绕开第二根木桩而取到食物,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2、许多动物都有类似这样的行为,对其生存有何意义?
3、利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析:
为什么16岁狼孩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谈感悟。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四、达标检测: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请你用线把相对应的连接起来。
①母鸡哺育小雏鸡
先天性行为 ② 蚯蚓走迷宫
③美国红雀喂食金鱼
④鹦鹉学舌
学习行为 ⑤大山雀偷吃奶油
⑥蜜蜂采蜜
⑦小狗算算术
⑧黑猩猩取食蚂蚁、
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鸟类的黑手党”― 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锥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
① 是先天性行为 ② 是学习行为
③ 是由遗传因索决定的 ④ 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 .②④ C . ①④ D. ②③
3.有些蛾初羽化时只靠味觉来找食物,因此不能找到无味的花但当它采过无味的花后,最后建立了视觉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后就能采无味的花了,这种行为称为( )
A.学习行为 B.取食行为 C.贮食行为 D.繁殖行为
4、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A.两只雄海豹为争夺一只雌海豹而争斗
B.一条蛇追击一只青蛙
C.一只鹰捕食一只飞行的小鸟 
D.螃蟹举起螯反击天敌的进攻
5、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时,不应选取的动物( )
A、小鸡 B、小鸭 C、成年狗 D、小鹅
6、与“狼孩”事例不相符的叙述是( )
A、学习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B、环境因素对人的学习行为的形成有影响
C、狼孩没有学会说一句话,是因为其不具备人的遗传物质
D、如果错过了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就很难补偿
(二)能力提升与拓展: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在探究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活动中,A组同学对于菜青虫的行为产生了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提出问题:菜青虫总在十字花科(如白菜)叶片上出现,而不吃空心菜等其他植物的叶子,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
(1)菜青虫的来源:a、去白菜地里捕捉已长大的菜青虫;b、去白菜地寻找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菜青虫。请你选择以上两种获得菜青虫的方式,你的选择是: 。你的理由是:

(2)实验的变量: 。你打算选择哪两种植物的叶子?
(3)每一组菜青虫的数量:a、用1只菜青虫;B、用10只菜青虫。你的选择是: ,你的理由是: 。
(4)如果你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相吻合,那么你得出的结论是: 。
课后提升
一、做一做
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么获得对它们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小鸭①、②、③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了,使得它们没有见到它们的母亲。小鸭④、⑤、⑥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实验员给小鸭①、②、③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播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员发现小鸭①、②、③模仿它们的母亲的行为并时刻跟随在气球左右。请选择:
(1)小鸭①、②、③的行为发展过程可用下列哪个术语描述( )
A、先天性行为 B、社会行为 C、学习行为 D、被动行为
(2)小鸭④、⑤、⑥最好被称为( )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小鸭①、②、③暴露在气球周围并播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暴露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播放鸭叫的录音,则小鸭①、②、③可能会怎么样( )
A、可能吓唬其他鸭子 B、将失去繁殖能力
C、将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二、试一试
“猫捉老鼠”是先天性行为吗?
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呢?
三、课后实践
到养蜂场探究蜜蜂的信息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