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梗”
课前学习任务: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给“梗”下一个定义。
请阅读《哏》(张大春《认得几个字》)《梗:互联网时代的“典故”》(《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1日20版)了解“梗”的来源,并结合文中内容完善你的定义。
请结合完善后的定义,选择恰当的例子,给爷爷奶奶解释一下什么是“梗”。
什么是“梗”
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
——《梗:互联网时代的“典故”》
什么是“梗”
“梗”字字义流变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新华字典(第11版)》
“梗”字字义流变
段玉裁注:“山枌榆,又枌榆之一种也。有朿,故名梗榆,即《齐民要术》所谓刺榆者也。”
“梗”字字义流变
“梗”字字义流变
“梗”字字义流变
“梗”字字义流变
(1)每当回忆幼年往事,长辈们笑得花枝乱颤,而我只能故作呆萌。因为,那些大人口中好笑的梗,我大多毫无记忆。(《中国青年报》,2014-12-17)
(2)与年轻读者群体在年龄层和价值观上的契合,他们更懂“圈粉”和“埋梗”,在维持粉丝黏性和个人热度上也更有优势。(《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4-01)
“梗”字字义流变
小试牛刀
请仿照“梗”字义演变的探究过程,对照查找《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萌、晒、宅,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这三个字字义演变过程,特别标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新增的互联网语境义项。
一
组团分工
邀请成员、明确分工。
三
调研报告
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任务:撰写“梗”百科
二
调查问卷
设计问卷、了解情况。
一、组团分工
1.请以群主的身份发布第一条群公告:
(1)说明建群的缘由和任务
(2)向大家发出诚挚的邀请
(3)提出三至五条基本群规
2.完成组内分工
二、调查问卷
1.提问用词准确通俗
×你怎么看待融梗?
2.一项提问只包含一个问题
×你认为青少年对梗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情况如何?
√
你认为青少年对梗的接受程度如何?
√
你认为青少年对梗的使用情况如何?
二、调查问卷
3.提问中不能含有诱导性
×人们普遍认为梗是戕害规范语言的洪水猛兽,会造成表达失语症,对此你怎么看?
√
你对梗持有怎样的态度?
4.不使用否定式提问方式
×有人认为中学生不应该使用梗,你怎么看?
二、调查问卷
……
对梗的态度
常用的梗
梗的使用频率
梗的使用场合
1.
社交快捷键
沟通壁垒
三、调研报告
1.请从问卷中选择排名前三的梗,检索信息、查找源头,撰写一段200字以内的“梗词条”解释这个梗的缘起和意思。
排名前三的常用梗
梗的缘起
梗的意思及语境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出自2019年综艺节目《中餐厅》嘉宾黄晓明之口
强调自己的意见,突出自我中心。反映人们对霸道、蛮横人格的嘲笑和反感
2.与小组成员分享你的“梗词条”,归纳“梗”的源头,预测“梗”的寿命及理由。
排名前三的常用梗
梗寿命预测及推测理由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取决于这档综艺节目嘉宾的选择和这档综艺节目的寿命。
三、调研报告
3.阅读《所有的梗终将过去,新梗老梗皆烂梗》(澎湃新闻-澎湃号2020-05-30)《“玩梗”能成为社交“快捷键”吗》(《中国青年报》2020-08-03第八版),结合的调研体验,为青少年提出用“梗”建议。
青少年用“梗”建议
场合:
对象:
效果:
三、调研报告
课堂小结
梗≠典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子规的典故源自蜀帝杜宇的传说。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燕然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多用其俗
多取其雅
课堂小结
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
——竺可桢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