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课件+教案(打包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课件+教案(打包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1-15 22:10:44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第一节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复习课教学设计
【结构化的知识梳理】
【明细化的目标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知识双向细目表
单元

课程内容标准
知识点
能力层次
难度
了解
理解
应用



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
第一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体验一种植物的栽培过程。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


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有性生殖概念


【具体化的学习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学习目标
1.通过头脑风暴形式,认识植物体的各大器官的结构及类型;
2.通过观看花开,传粉动画,受精过程视频及果实形成动画,理解开花结果的过程;
3.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及萌发过程中曲线变化,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4.通过合作完成根概念图及芽发育连线,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
5.通过课下动手栽培植物(种子或营养器官),体验生命的勇敢,领悟生命的价值,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即时化的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竞赛答题情况,检验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若全班60%以上同学能迅速说出名称即合格。
2.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及合作的参与度,检验学习目标2的达成情况,若有60%以上同学能积极参与并答对即为合格。
3.通过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及萌发过程中曲线变化分析情况,检验学习目标3的达成情况,若有60%以上同学能会分析对照实验及曲线即为合格。
4.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概念图情况及回答问题情况,检验学习目标4的达成情况,若小组内合作积极有效,60%以上同学能说出芽各部分的发育即为合格。
【一致性的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我们今天就一起复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教学活动:
一、回顾植物的各大器官结构
头脑风暴识名称。结合学案识记植物的各大器官结构,时间2min,竞赛形式检测识记效果。
1.花的各个结构,强调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放大子房结构。
2识认果实与种子结构,强调种子可以分成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并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3.认识根尖四个区,茎的横切面,芽的切面的各结构名称。
【评价一】:1.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检验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若全班60%以上同学能迅速说出名称即合格。
过渡: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每个器官各自执行着各自的功能才使得植物顺利的完成它的一生。接下来了我们来看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是怎样进行的呢?成熟的植物先经过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出幼苗,幼苗吸收各种营养逐渐长大成成熟的植株。
二.开花结果过程
过渡:植物开花后要结出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传粉和受精。
1.观看传粉动画,引导学生说出传粉的两种类型。
2.学生观看受精过程《花粉的奇妙之旅》,教师强调双受精及有性生殖的概念。
3.学生观看雌蕊发育果实种子动画,师生共同总结出子房→果实,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
4.根据位置关系,引导学生逻辑推理出胚珠内各结构的发育,结合桃仁的结构引导学生正确的连线。
5.总结果实与种子发育过程。
6.小组合作。小组内说出手中实物是哪一部分,由什么发育而来。并进行展示。
7.习题跟踪
【评价二】: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及竞赛的参与度,检验学习目标2的达成情况,若有60%以上同学能积极参与并答对即为合格。
三、种子萌发条件及过程
过渡:果实种子形成后,种子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萌发?
学生齐答:种子的萌发需要满足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以及自身条件“有完整有活力的胚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非休眠期的”
介绍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并请学生分析可以有几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12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可以设置怎样的实验验证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展示菜豆种子萌发过程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胚根,胚芽,胚轴萌发成植物的各个器官。
重点曲线分析:展示萌发过程中干鲜重变化曲线,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原因。
习题追踪
【评价三】:通过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及萌发过程中曲线变化分析情况,检验学习目标3的达成情况,若有60%以上同学能会分析对照实验及曲线即为合格。
四、植物生长
过渡:幼苗长出后,需要吸收营养逐渐长大。主要是根和枝条的生长。
小组合作填写概念图,时间3min,展示,引导学生区分各区细胞的形态,并强调根的长长与根的分生区和伸长区有关。
做合格的农技师:根据无机盐的功能,判断不同植物多施加哪一种肥料。
芽的生长:芽是枝、叶或花的雏体,枝芽发育成枝条,学生观看枝芽发育过程动画,引导学生连线。
茎的生长:通过三维动画了解茎的各部分功能。
习题跟踪
【评价四】: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概念图情况及回答问题情况,检验学习目标4的达成情况,若小组内合作积极有效,60%以上同学能说出芽各部分的发育即为合格。
五、情感提升
当种子萌发时,那种惊天动地的力量,仿佛在呐喊,在咆哮:“我要生长,我要阳光!”生命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每一条鲜活的生命都很勇敢。同学们,去感受吧,学一粒种子的勇敢,勇敢去想,勇敢去做,好好珍惜今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请同学们珍惜现在拥有,加油努力!
六、作业设计
请同学课下动手栽培植物(种子或营养器官),观察记录其生长变化。
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第3页(共6页)(共46张PPT)




种子
果实
思考:油菜植株具有哪六大器官?
油菜植株
(绿色开花植物)
花柄
萼片(花萼)
花瓣
(花冠)
子房
花柱
柱头
花药
花丝
雄蕊




花托
1
2
3
4
5
6
10
9
8
7
雌蕊
11
子房的结构
子房壁
珠被
卵细胞
中央细胞
1
2
3
胚珠
4
5
1
2
果皮
种子
果实的结构
种皮
胚芽
胚轴
胚根

子叶
果皮和种皮
胚芽
胚轴
胚根
子叶
胚乳
种子结构
相同点
不同点
大豆种子
玉米种子
有种皮和胚
有种皮和胚
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子叶一片、有胚乳
根尖的结构
4
2
1
根冠
分生区
3
伸长区
成熟区
根尖的结构
1
2
3
木质部
形成层
韧皮部
茎的结构
5
3
4
1
2
枝芽结构示意图
生长点
叶原基




芽原基
枝芽的结构
种子的萌发
植株的生长
开花和结果
开花
传粉
受精
形成果实和种子
传粉方式
自花传粉:
异花传粉:
子房壁
胚珠
子房
果皮
种子
果实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珠被
种皮
胚乳

受精的
中央细胞
受精卵
胚珠
种子
种皮

胚乳
受精卵
受精中央细胞
珠被
卵细胞
中央
细胞
精子
精子


子房壁
果皮
种子
1.(2016·济南)如图为花的传粉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花属于两性花
B.图中①②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C.由③组成的花冠鲜艳美丽,是花的主要结构
D.图中所示传粉方式属于异花传粉
习题追踪1:
2.人们常常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的谜语猜花生,在植物的个体发育中,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来(

A.珠被、受精卵、子房壁
B.子房壁、珠被、受精卵
C.子房壁、受精卵、珠被
D.珠被、子房壁、受精卵
种子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萌发?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
适量的水分
适宜的温度
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
有完整有活力的胚
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非休眠期的
不洒水
1
2
3
4
一点水
一点水
很多水
橱柜
橱柜
橱柜
冰箱
1
3
2
4
水分
温度
空气
1
2
3
4
水分
×



温度


×

空气



×
2.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
1.种子吸收水分膨胀
3.胚轴伸长
4.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考点2
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和干重的变化曲线
有机物+水
有机物
>
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增强,有机物逐渐消耗
种子萌发时吸收大量的水
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开始积累
1.将粒大饱满不在休眠期的甲、乙两组小麦种子分别在25℃
温度下种在肥沃湿润和贫瘠湿润的两块地中,两组种子萌发的情况是(

A、甲先萌发
B、乙先萌发
C、同时萌发
D、不能确定
习题追踪2:
2.如图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甲和乙),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示其幼苗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是乙
B.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
C.曲线乙中a→c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
D.曲线乙中c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使幼苗细胞鲜重增加
知识详解
地上部分枝条的发育
地下部分幼根的生长
氮﹑磷﹑钾是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元素
应多施哪一种无机盐呢?
我是合格的农技师吗
氮肥
磷肥
钾肥
芽的各
部名称
连连看
5
4
3
1
2
生长点
叶原基




芽原基
新的叶

侧芽
新的芽结构
1.如图为植物的根尖结构示意图,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最快的部位是④
B.③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
C.②的细胞停止了分裂,开始迅速伸长
D.根尖是根生长和吸收水分及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习题追踪3:
2.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枝芽的纵剖结构和该植物的一段枝条,图甲相应结构将来发育成图乙相应结构的连线,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