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蝉》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暴晒(shài)
汁液(zhī)
储藏(chǔ)
挖掘(jué)
B.隧道(suì)
弄塌(tā)
黏土(nián)
抵御(yù)
C.纤弱(qiān)
臃肿(yōng)
刹那(shā)
徘徊(huái)
D.狭窄(zhǎi)
顾忌(jì)
寻觅(mì)
喧嚣(xiāo)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蝉喜欢干躁、阳光多的地方。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能够钻透晒干的泥土与沙石。
B.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C.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D.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气息,他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考察气侯的情况。
3.下列词语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一到七月初,蝉就________了我门前的树。
(2)我要________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3)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________。
(4)地穴________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必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A.占据 观察 牢固 往往 B.占领 考察 坚固 常常
C.占领 观察 牢固 往往 D.占据 考察 坚固 常常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现在有一些学生沉迷于抖音短视频,严重影响了学习,家长对此应该无动于衷,坚决制止。
B.在观看电影《冰峰暴》时,有个别观影者无视他人的存在,毫无顾忌地大声谈论剧情,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观影。
C.由于巴金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封建阶级深恶痛绝,所以写下了《家》《春》《秋》这样的作品。
D.通过演习训练,消防员在出现火灾时能镇定自若,及时应对各种险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蜕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B.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蝉的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C.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6.下列改句与原句意思有差别的一项是(
)(2分)
A.原句: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改句:空壳挂在树枝上,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B.原句: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
改句:它只得各处寻找软土。
C.原句: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改句: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
D.原句: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改句:假如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B.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C.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
D.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8.指出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4分)
(1)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
(3)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
(4)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
9.下面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刚建网时,它们一部分从上往下织,一部分从下往上织,不久,一张巨大的天网便完成了。
②平时,红蜘蛛把网建在树上。
③昆虫一旦被网住,众多红蜘蛛便会一拥而上,把毒液注进其体内,昆虫很快便会一命呜呼。
④南美洲有一种红蜘蛛,它们上万只生活在一起,共同织网,合作狩猎,共同分享食物。
⑤然后,红蜘蛛们便开始分享大餐。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
.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10.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课文第一段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了观察蝉的环境就可以具体描写蝉的习性,说明下文的内容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得出的,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全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天冷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一生的生长过程说明得十分完整,文章也因此而显得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C.课文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最后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
D.《蝉》作为法布尔的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具有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等特点,写法上科学严谨,不能使用文艺笔调。
11.学习了本文,班上准备进行一次以“有趣的昆虫”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1分)
(1)班上准备确定四个研究课题作为每小组的研究方向,请你再拟两个。(2分)
昆虫的种类、昆虫的生活习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解昆虫的休息特点——“蛰”。“蛰”即“蛰伏”,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你能说出与之相关的一个节气及其含义吗?(3分)
(3)为了更好地研究昆虫,小明为大家推荐了一本好书《虫子旁》,请你帮他修改完善下面的话。(4分)
朱赢椿的《虫子旁》,凭借对虫子世界的独特感悟与细致刻画,获得“科普生活类好书”荣誉。《虫子旁》讲述的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虫子的世界。
在那里,“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个鹅卵石就是一座岛屿,而一块路边的石板的缝隙就可以成为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照见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①第1段有语病,写出修改意见。
②给划线处补写一个过渡句。(不超过15个字)
(4)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写一篇活动感悟,下面是李华同学写的一个片段,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2分)
走进昆虫的世界,我领略了这个微妙世界无穷的奥秘:蝴蝶的美丽,将我带入了蝶象翩避的神秘王国;__________________。昆虫的世界,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蝉的卵》,完成下列题目。(21分)
①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②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③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④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⑤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⑥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⑦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⑧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⑨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⑩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⑾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⑿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⒀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⒁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⒂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对最后一段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器的歌声”中,“喧器的歌声”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一句中,“翅膀”是名词。
C.“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利那欢愉呢?”这句话中的谓语为“歌颂”。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器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2.从全文来看,蝉从产卵到成虫,其生长要经历哪些过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从说明文的语言特征来分,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请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5分)
5.选文最后一段说:“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这就是蝉的生活”,而前一段则说:“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既然是个“秘密”,作者又为什么说是“苦工”,这样说,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6.名著链接。(3分)
选文出自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作家)的《昆虫记》。作者根据观察获得第一手资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______________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做巢穴的盖子……难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这位作家称为“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①苍蝇是“逐臭之夫”,凡是污秽骚臭难闻之地,都可见到它的身影,人们见之分外讨厌,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人人喊打的苍蝇却为人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②苍蝇的科学贡献。我们知道,苍蝇无鼻子,然而它的嗅觉却十分灵敏,原来,在苍蝇头部有一对触角就是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连,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传给大脑,大脑则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不同神经电脉冲,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科学家们根据苍蝇嗅觉感受器的特点和结构,仿制出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触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即把十分纤细的微电极接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讯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旦发现气味物质的讯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分析仪,被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中,用来分析其中的气体成分;也可用于测量潜水艇与矿井里的有毒气体;还可用于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气体色象分析仪等。
③苍蝇的导航本领是很高明的,它的后面有一对楫翅,是天然导航仪。苍蝇飞行时,楫翅以每秒330次的频率不停地振动,使苍蝇保持航向,一旦苍蝇的虫体倾斜、俯冲或偏离航向,楫翅振动平面的变化便被它基部的感受器所感觉,并向脑子报告,经过分析后,脑就命令有关的肌肉把偏离的航向纠正过来。根据苍蝇楫翅的导航原理,科学家们仿制成功了一种振动陀螺仪。它的主要部件像只音叉,是通过一个中柱固定在基座上的,装在音叉四周的电磁铁,使音叉产生固定振幅和频率的振动。当飞机、舰船与火箭偏离正确航向时,音叉基座和中柱就发生旋转,中柱上的弹性杆就会将这一振动转变成一定的电信号,传给转向舵,于是航向便被纠正过来了。
④苍蝇还生长着一对结构奇特的比脑袋还大的蜂窝状的眼睛——复眼。科学家根据复眼的结构已研制出一种“蝇眼相机”,它的镜头是由1
329块小透镜黏合而成的,一次可拍摄1
329张相同的照片,其分辨率高达每厘米4
000多条线。由复眼的结构还研制出了光学测速仪,可以测量转动物体的速度。
⑤苍蝇是人类的美味佳肴,当然我们不是蜘蛛,也不是壁虎,不可以直接把它们放进嘴里嚼。苍蝇身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其中蛋白质占40%左右,脂肪占10%-15%。而苍蝇的幼虫——蝇蛆的蛋白质含量则更高,还含有钙、镁、磷等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质过程中还可开发高级食品,生产过程中同时可得到抗菌素、凝聚素等。
⑥因此,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就连“四害”之一的苍蝇也可成为人类宝贵的资源。
1.下面一段文字是从上文中摘出来的,请说说它应安插在哪两句之间。(2分)
而且苍蝇的繁殖能力在昆虫世界位居第一,一对苍蝇四个月可生育2
660亿个蝇蛆,可积累纯蛋白质600吨以上,生产潜力大,周期短,是迄今用其他方法生产动物蛋白质无法相比的。
2.第1题中的文字由于表述不清,容易造成错讹,请谈谈这种错误是怎样造成的。(3分)
3.这篇说明文恰当的文题是( )(2分)
A.有用的苍蝇 B.苍蝇的贡献
C.变害为宝 D.要善于发现
4.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2分)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D.分——总——分
5.这篇文章的层次划分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本文第④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2分)
A.下定义、列数字
B.打比方、作诠释
C.作诠释、下定义
D.打比方、列数字
7.阅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蝉》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暴晒(shài)
汁液(zhī)
储藏(chǔ)
挖掘(jué)
B.隧道(suì)
弄塌(tā)
黏土(nián)
抵御(yù)
C.纤弱(qiān)
臃肿(yōng)
刹那(shā)
徘徊(huái)
D.狭窄(zhǎi)
顾忌(jì)
寻觅(mì)
喧嚣(xiāo)
解析:C.纤弱(qiān)的正确读音是(xiān),刹那(shā)的正确读音是(chà)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2分)
A.蝉喜欢干躁、阳光多的地方。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能够钻透晒干的泥土与沙石。
B.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C.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D.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气息,他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考察气侯的情况。
解析:A项,“躁”应为“燥”;C项,“粘”应为“黏”;D项,“侯”应为“候”。
3.下列词语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1)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一到七月初,蝉就________了我门前的树。
(2)我要________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3)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________。
(4)地穴________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必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A.占据 观察 牢固 往往 B.占领 考察 坚固 常常
C.占领 观察 牢固 往往 D.占据 考察 坚固 常常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现在有一些学生沉迷于抖音短视频,严重影响了学习,家长对此应该无动于衷,坚决制止。
B.在观看电影《冰峰暴》时,有个别观影者无视他人的存在,毫无顾忌地大声谈论剧情,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观影。
C.由于巴金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封建阶级深恶痛绝,所以写下了《家》《春》《秋》这样的作品。
D.通过演习训练,消防员在出现火灾时能镇定自若,及时应对各种险情。
解析:“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蜕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B.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蝉的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C.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解析:A项,括号应改为破折号;C项,分号改为逗号;D项,顿号应改为逗号。
6.下列改句与原句意思有差别的一项是(
A
)(2分)
A.原句: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改句:空壳挂在树枝上,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B.原句: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
改句:它只得各处寻找软土。
C.原句: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改句: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
D.原句: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改句:假如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A项,改句删去“有时”,意思与原句有出入,把个别变成了普遍,偶然变成了必然。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2分)
A.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B.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C.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
D.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解析:A.拟人。B.拟人。D.比喻。
8.指出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4分)
(1)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
(3)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
(4)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
答案:(1)作比较
(2)举例子
(3)打比方
(4)摹状貌
9.下面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①刚建网时,它们一部分从上往下织,一部分从下往上织,不久,一张巨大的天网便完成了。
②平时,红蜘蛛把网建在树上。
③昆虫一旦被网住,众多红蜘蛛便会一拥而上,把毒液注进其体内,昆虫很快便会一命呜呼。
④南美洲有一种红蜘蛛,它们上万只生活在一起,共同织网,合作狩猎,共同分享食物。
⑤然后,红蜘蛛们便开始分享大餐。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
.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解析:答题时,首先在阅读各句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出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再分析各句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文段介绍的是红蜘蛛,通过阅读可知④句为总领句,先提出了说明对象——红蜘蛛,故选B项。
10.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2分)
A.课文第一段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了观察蝉的环境就可以具体描写蝉的习性,说明下文的内容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得出的,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全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天冷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一生的生长过程说明得十分完整,文章也因此而显得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C.课文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最后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
D.《蝉》作为法布尔的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具有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等特点,写法上科学严谨,不能使用文艺笔调。
解析:考查说明文的写作风格。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D项中说“不能使用文艺笔调”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11.学习了本文,班上准备进行一次以“有趣的昆虫”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1分)
(1)班上准备确定四个研究课题作为每小组的研究方向,请你再拟两个。(2分)
昆虫的种类、昆虫的生活习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解昆虫的休息特点——“蛰”。“蛰”即“蛰伏”,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你能说出与之相关的一个节气及其含义吗?(3分)
(3)为了更好地研究昆虫,小明为大家推荐了一本好书《虫子旁》,请你帮他修改完善下面的话。(4分)
朱赢椿的《虫子旁》,凭借对虫子世界的独特感悟与细致刻画,获得“科普生活类好书”荣誉。《虫子旁》讲述的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虫子的世界。
在那里,“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个鹅卵石就是一座岛屿,而一块路边的石板的缝隙就可以成为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照见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①第1段有语病,写出修改意见。
②给划线处补写一个过渡句。(不超过15个字)
(4)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写一篇活动感悟,下面是李华同学写的一个片段,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2分)
走进昆虫的世界,我领略了这个微妙世界无穷的奥秘:蝴蝶的美丽,将我带入了蝶象翩避的神秘王国;__________________。昆虫的世界,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答案:(1)昆虫的叫声
昆虫的住所
(2)惊蛰。惊蛰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蛰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来活动。
(3)①“独特感悟与细致刻画”应为“细致刻画与独特感悟”。②虫子的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
(4)示例:蟋蟀的鸣唱,将我引入了乐曲悠扬的音乐殿堂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蝉的卵》,完成下列题目。(21分)
①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②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③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④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⑤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⑥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⑦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⑧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⑨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⑩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⑾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⑿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⒀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⒁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⒂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对最后一段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器的歌声”中,“喧器的歌声”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一句中,“翅膀”是名词。
C.“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利那欢愉呢?”这句话中的谓语为“歌颂”。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器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解析:C.“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利那欢愉呢?”这句话中的谓语为“响亮”。
2.从全文来看,蝉从产卵到成虫,其生长要经历哪些过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卵
孵化
幼虫第一次蜕皮(或幼虫落地)
未成长的蝉(或幼虫的地下生活)
3.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列数字,通过具体数据的罗列,准确的说明了蝉产卵的数量多的特点,进而为后文“产卵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做铺垫。
4.从说明文的语言特征来分,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请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5分)
本文的语言生动,是带有文学性的说明文。如第6段“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蝉面对蚋来侵害蝉卵时无所作为的本能,融入了作者的惋惜的心情。
5.选文最后一段说:“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这就是蝉的生活”,而前一段则说:“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既然是个“秘密”,作者又为什么说是“苦工”,这样说,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两者的说法并不矛盾。“苦工”是就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时间之久而言的,“秘密”是对未成长的蝉的地下生活具体方式而言的。
6.名著链接。(3分)
选文出自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作家)的《昆虫记》。作者根据观察获得第一手资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______________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做巢穴的盖子……难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这位作家称为“______________”。
法布尔
切叶蜂
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①苍蝇是“逐臭之夫”,凡是污秽骚臭难闻之地,都可见到它的身影,人们见之分外讨厌,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人人喊打的苍蝇却为人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②苍蝇的科学贡献。我们知道,苍蝇无鼻子,然而它的嗅觉却十分灵敏,原来,在苍蝇头部有一对触角就是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连,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传给大脑,大脑则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不同神经电脉冲,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科学家们根据苍蝇嗅觉感受器的特点和结构,仿制出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触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即把十分纤细的微电极接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讯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旦发现气味物质的讯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分析仪,被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中,用来分析其中的气体成分;也可用于测量潜水艇与矿井里的有毒气体;还可用于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气体色象分析仪等。
③苍蝇的导航本领是很高明的,它的后面有一对楫翅,是天然导航仪。苍蝇飞行时,楫翅以每秒330次的频率不停地振动,使苍蝇保持航向,一旦苍蝇的虫体倾斜、俯冲或偏离航向,楫翅振动平面的变化便被它基部的感受器所感觉,并向脑子报告,经过分析后,脑就命令有关的肌肉把偏离的航向纠正过来。根据苍蝇楫翅的导航原理,科学家们仿制成功了一种振动陀螺仪。它的主要部件像只音叉,是通过一个中柱固定在基座上的,装在音叉四周的电磁铁,使音叉产生固定振幅和频率的振动。当飞机、舰船与火箭偏离正确航向时,音叉基座和中柱就发生旋转,中柱上的弹性杆就会将这一振动转变成一定的电信号,传给转向舵,于是航向便被纠正过来了。
④苍蝇还生长着一对结构奇特的比脑袋还大的蜂窝状的眼睛——复眼。科学家根据复眼的结构已研制出一种“蝇眼相机”,它的镜头是由1
329块小透镜黏合而成的,一次可拍摄1
329张相同的照片,其分辨率高达每厘米4
000多条线。由复眼的结构还研制出了光学测速仪,可以测量转动物体的速度。
⑤苍蝇是人类的美味佳肴,当然我们不是蜘蛛,也不是壁虎,不可以直接把它们放进嘴里嚼。苍蝇身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其中蛋白质占40%左右,脂肪占10%-15%。而苍蝇的幼虫——蝇蛆的蛋白质含量则更高,还含有钙、镁、磷等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质过程中还可开发高级食品,生产过程中同时可得到抗菌素、凝聚素等。
⑥因此,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就连“四害”之一的苍蝇也可成为人类宝贵的资源。
1.下面一段文字是从上文中摘出来的,请说说它应安插在哪两句之间。(2分)
而且苍蝇的繁殖能力在昆虫世界位居第一,一对苍蝇四个月可生育2
660亿个蝇蛆,可积累纯蛋白质600吨以上,生产潜力大,周期短,是迄今用其他方法生产动物蛋白质无法相比的。
放在第⑤段第4句和第5句之间。
2.第1题中的文字由于表述不清,容易造成错讹,请谈谈这种错误是怎样造成的。(3分)
从句子结构看,在“一对苍蝇”后,有两个动宾短语“可生育2
660亿个蝇蛆”“可积累纯蛋白质600吨以上”,两个短语共用一个主语,而“一对苍蝇”和“纯蛋白质600吨以上”是什么关系未交代清楚,因此容易造成错讹。
3.这篇说明文恰当的文题是( B )(2分)
A.有用的苍蝇 B.苍蝇的贡献
C.变害为宝 D.要善于发现
4.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B )(2分)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D.分——总——分
5.这篇文章的层次划分是( C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本文第④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D )(2分)
A.下定义、列数字
B.打比方、作诠释
C.作诠释、下定义
D.打比方、列数字
7.阅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示例: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探究,这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