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学习导航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有能力、有力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1)文体特色鲜明。本文堪称新闻评论的典范。首先,本文针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展开论述,阐明观点;其次,具有很强的准确性和政策性,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准确有力,而且旗帜鲜明地阐明了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维护和平等政治见解和主张,具有鲜明的政策性。最后,语言精练,富有气势,如“沧海桑田”一词囊括了南京的巨大变迁;再如文末用四个四字短语彰显和平誓言,词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明了中国捍卫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加强论证效果。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加强论证效果,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最典型的是举例论证,如第②段在论证世界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时,列举了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论据充分,富有说服力。再如引用论证,开篇引用公祭鼎铭文,引出论题,并且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还引用《纽约时报》报道内容,更加强了事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1.文中为何要提到日本的一个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解疑释难】
因为爱好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包括大部分日本人民也尊重历史,这与下文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欺瞒民众的丑陋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2.第②③自然段着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用第②自然段正义之士举办的四个不同的纪念活动与第③自然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战争、扭曲历史的两个反面事例作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嘴脸。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chū zhōng( )。
②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cǎn jué rén 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shā lù( )。
达标训练
【基础过关】——字词积累
初衷
惨绝人寰
杀戮
③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cuàn gǎi( )历史教材。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dǐ lài( )而消失。
⑤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wàng tú( )rǔ mò( )真相和良知。
⑥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yì yǔ( )。
篡改
抵赖
妄图
辱没
呓语
⑦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zhèn lóng fā kuì (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dùn xíng( )。
⑧míng jì( )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zhāng xiǎn( )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振聋发聩
遁形
铭记
彰显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 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②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 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③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 死难同胞。
④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 。
A. 创立 造成 悼念 顽固
B. 设立 制造 悼念 顽固
C. 设立 制造 追念 坚固
D. 创立 造就 哀悼 固执
【解析】①“创立”指首先建立,开始建立;“设立”的意思是成立,建立。本句中的公祭日并非首先建立,不能用“创立”,故用“设立”更恰当。②“造成”的意思是招致或引起;“制造”指造成某种气氛或局
答案:B
面;“造就”的意思是培育练就。根据词语搭配习惯和词义,本句选“制造”更恰当。③“悼念”就是对死者哀痛地怀念;“追念”的意思是回忆,回想。本句是表达对死难同胞的怀念,故用“悼念”恰当。④“顽固”的意思是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固执”的意思是古板执着,不愿变动;“坚固”的意思是牢固,不易毁坏。本句是表达日本右翼分子态度强硬,坚持错误立场不改,用“顽固”恰当。
【基础过关】——语段综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记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铭文( ) 杀戮( )
悼念( ) 公祭(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国殇”中“殇”的意思是 ,“惨绝人寰”中“人寰”的意思是 。
(4)文段主要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
míng
lù
dào
jì
记念馆
牺牲的人
记叙
纪念馆
人间
议论
本文是一篇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①段):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第二部分(第 段):将正义之士的各种纪念活动与日本右翼分子进行的各种丑态百出的表演作 ,揭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态度已引起了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第三部分(第 段):南京从恐怖之城成为国际和平城市的历程,宣示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磅礴力量。
【基础过关】——课文回顾
新闻评论
②~④
对比
⑤~⑥
(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也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这句振聋发聩的壮语出自展现我国航空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话剧《苍穹之上》。
B.如果一个嫌疑人走进被监控的区域,摄像头连接的系统后台就会抓取他身上上百个特点,视频技术就如一张无形的网,让嫌疑人无处遁形,这就是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天眼系统”。
【能力提升】——词语运用
C.这个戏班的演员根本没有多大的本领,刚一上台就丑态百出。
D.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答案:D
【解析】望文生义。“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很大。这里曲解为“大海和桑田”。
(2)给下面的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018年12月14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因为迎接国家公祭仪式闭馆24天后重新开放,当日上午就迎来参观的客流高峰。很多市民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悼念活动,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默哀,祭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度开放
【能力提升】——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
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
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
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
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本篇新闻评论是根据文中的哪个新闻事件而阐发的?
(2)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是什么?
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国家设立“国家公祭日”以示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3)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有何特殊意义?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内容更完整。
南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能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能力提升】——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美国例外”是有害的文明优越论
——双重标准必将失败
钟 声
①美国一些政客在国际事务中惯于使用双重标准,动辄搞所谓的“美国例外”。一句话,在这些人眼中,美国理所应当永远居于规则之上,规则的尺子是用来量别人的,和美国人自己毫无关系。
②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政客手握双重标准,在贸易、债务、规则、人权等领域大放厥词,
暴露出混乱的逻辑和倨傲的姿态。比如,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问题上,众所周知美国才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不守规矩者”,然而美国一些政客却颠倒黑白,指责中国破坏世贸规则。又如,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明明是美方拒绝在共同文本中提及“气候变化”,导致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20多年来第一次未能发表联合声明,但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却指鹿为马,称中俄两国可能对北极造成生态破坏的威胁。凡此种种,无不暴露出美国“高于规则”的虚妄幻觉、予取予求的蛮横心态。
③“美国例外”的本质,是一种文明优越
论,即美国与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美国“注定是伟大的”并且“必将领导世界”。比如,在拉美事务上,美国长期视之为自家“后院”,炮制臭名昭著的“门罗主义”,动辄施压、威胁甚至颠覆别国政权,导致拉美地区不得安宁。又如,美国向一些国家输出所谓民主,结果带来了社会分裂、族群对立,已是人尽皆知。历史证明,这一观念不仅是虚妄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④美国一些政客之所以有恃无恐,明目张胆大搞“美国例外”,归根结底在于深埋心中的霸权思维作祟。他们费尽心机编织各种谎言、找寻各种借口,实质
上是打压别国正当发展权益,是以政治手段肆意干扰经济活动的霸凌主义行径。蓬佩奥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四处游说,威逼利诱各国政府拒绝同华为公司合作,恰是对美国标榜的市场规则、国际贸易准则的肆意践踏。对此,英国《卫报》文章切中要害地指出,蓬佩奥属于冷战时期的一代人,在当今世界依然沉迷于对“美国例外”和美国霸权的迷思。
⑤再高明的魔术,也有被拆穿的时候,更何况是这些美国政客漏洞百出的言行。他们双重标准的所作所为,早已为国际社会所洞悉,常常沦为笑柄。比如,针对美国副总统彭斯假惺惺提醒他国“勿轻易掉入中国的
‘债务陷阱’”,巴基斯坦国民议会财政、税收和经济事务常务委员会主席阿萨德·奥马尔直言:“当他们自己投资时,称这是出于贸易目的。当中国投资时,他们就描述成奴役小国的阴谋。这是虚伪的双重标准!”“美国在对别人提要求时,自己也需遵守规则。”华盛顿的诸多做法让美国前财政部长雅各布·卢不得不给出这样的提醒。
⑥在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地球村,世界各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增强规则意识,在通力合作中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美国一些政客无权以牺牲别国正当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优势地位,更不可能
靠缺少道义的鲁莽之举“再次伟大”。奉行双重标准、搞所谓的“美国例外”,就是蓄意破坏国际规则,严重冲击国际关系体系的稳定。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所说,在各国利益密切交融、命运息息相关之时,“美国例外”的论调很可能让美国变成“21世纪的无赖国家”。世人心中自有一杆秤。不管是谁,违反国际公认的规则和标准胡来,到头来只能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28日署名文章)
(1)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
(2)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主要是针对什么事件发表评论的。
标题鲜明、生动地概括了本篇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观点,更具有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效果。
针对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问题上,美国一些政客颠倒黑白,指责中国破坏世贸规则;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四处游说,威逼利诱各国政府拒绝同华为公司合作等奉行双重标准,搞“美国例外”的事件发表评论。
(3)试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写作思路。
文章首先概括叙述了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政客用双重标准,搞“美国例外”的事实;接着分析“美国例外”的本质、危害及思想根源;最后指出“美国例外”必将失败的命运,总结全文观点。
(4)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美国一些政客在国际事务中惯于使用双重标准,动辄搞所谓的“美国例外”。
“惯于”是“习惯”“一向”的意思,表明“使用双重标准”是美国政客的通常做法;“动辄”是“动不动就”的意思,表明美国政客搞“美国例外”的经常性与随意性。这两个词有较强的感彩,准确地表现了美国政客搞“美国例外”的蛮横与无耻,有一定的讽刺效果。
②不管是谁,违反国际公认的规则和标准胡来,到头来只能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是一个俗语,比喻没做成想做的事反而受到了损失。文中是比喻美国一些政客奉行双重标准,搞所谓“美国例外”,破坏国际规则,必将失败。用语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嘲讽意味。
【能力提升】——读写综合
1937年12月13 日,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天。那一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血腥屠杀30余万中国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其滔天罪行,罄竹难书。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于国家设立国家公祭日,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示例】“礼有五经,莫重于祭”,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南京人不应忘却的历史,更是我们国人应该谨记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的伤痛记忆,不应该随着时空的变迁而淡出历史。今时今日,我们祭奠缅怀,为的是时刻提醒自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