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选择下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禁锢
(gù)
诘责(jí)
文绉绉
(zhōu)
粗制烂造(làn)
B.胡髭
(zì)
黝黑(yǒu)
一绺绺
(lǚ
)
暗然失色(àn)
C.解剖
(pōu)
畸形(qí)
诱惑(yòu)
不可明状(míng)
D.滞留(zhì)
粲然(càn)
庶祖母(shù)
诚惶诚恐(huá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B.电影《长征》,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C.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大张旗鼓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
D.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怦然而生。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靠的是悠久的历史文明造就的。
B.阳光明媚、四季花香的攀枝花,正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着八方来客。
C.“世界园艺博览会”5月在中国北京举行,每天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
D.我省要全面加强森林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B.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这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C.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D.高尔基对他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
6.下列搭配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
B.《我的母亲》﹣﹣《胡适自传》﹣﹣胡适
C.《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茨威格
D.《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
7.根据要求默写古诗文。
(1)
,松枝一何劲。《赠从弟》
(2)
,志在千里。《龟虽寿》
(3)《庭中有奇树》中诗人感慨:此花虽美,不能相赠,徒增思念之苦的两句诗是:
?
。
(4)《三峡》从侧面表现山极其高峻的句子是:
,
。
(5)补全曹植《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
。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
。
8.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全书共分
章,其中第五章主要写红军
的艰难过程,第十章
,刻画了朱德这一人物形象,着墨浓重,形象鲜明。斯诺在谈到朱德时写道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有着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的确,在汉语中“朱”又当红色解释,“德”为品德。朱德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一生艰苦奋斗,忠于人民,待人诚恳,德高望重,功勋卓著,堪称“
”。
B.《昆虫记》法国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个人是
,这本书又译为《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破誉为“
”。鲁迅把本书奉为“
”的楷模。
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善于利用“心理战木”制服敌人,
能够不凭借仼何工具“剪”下精确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蟋蟀之所以能够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
,还有他的出色的
。
请写出《昆虫记》中提到的蝉是怎样才能喝到水的。
二、阅读理解
9.阅读《藤野先生》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1)对藤野先生热心教育鲁迅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
A、藤野先生正直诚恳,胸怀博大,没有民族偏见。
B、藤野先生能够对弱国留学生一视同仁。
C、藤野先生十分忠于职守。
D、藤野先生认为鲁迅是个可培养的人才。
(2)以下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对藤野先生进行了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B、选文对藤野先生的外貌,特别是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衣着作了正面描写。
C、从选文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博学、诚恳、负责的人。
D、选文主要记叙了藤野先生检查并修改“我”绘的解剖图。
(3)下面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可见藤野先生对工作非常负责。
B、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这从他看鲁迅讲义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一一订正”,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一直”。
C、“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了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吃惊的原因是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学生细心添改讲义;“我”感到不安是“我”的讲义错误太多让先生费神了。
D、文段反应“我”对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当时的态度是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作者对藤野先生是心悦诚服的。
(4)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A、介绍浙江缺少大白菜,北京缺少芦荟。
B、分析白菜在浙江、芦荟在北京受到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仙台没有第二个中国留学生。
D、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表达了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5)对“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细节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
A、男人梳辫子不伦不类,作者看不惯。
B、社会已经发展到20世纪初叶,男人留辫子显得太陈腐落后。
C、日本男子不留辫子,中国留学生应入乡随俗,否则给中国人丢脸。
D、当时剪不剪辫子是反不反清朝、革命不革命的标志。舍不得剪辫子说明他们是清政府驯服的奴才,鲁迅先生对他们给予辛辣的讽刺。
10.阅读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文中大量引用先生学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11.课外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了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街上疯玩的我“勾”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文中的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2)品析下面加点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①“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②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3)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请找出侧面描写句子,并说出它的作用。
(4)分析第?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5)文章的题目“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有何妙处?
三、写作
12.按下面的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这样那样的事令你激动,令你兴奋,一定有人关心过你,帮助过你。这些人或事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珍藏在你的心底。回忆这些往事,你会再次激动,再次受到鼓舞,从而获得生活的力量。现在,请你拿起笔来,把你珍藏的记忆写出来吧。
要求:
(1)以《珍藏的记忆》为题,最好写成一篇记叙性的散文。
(2)内容要具体,中心要明确,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结构合理,详略得当,语言通顺,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不少于600字。
试题解析
1.A.“诘责”应读作“jié
zé”;“粗制烂造”应写作“粗制滥造”;
B.“胡髭”应读作“hú
zī”,“一绺绺”应读作“yī
liǔ
liǔ”,“暗然失色”应写作“黯然失色”;
C.“畸形”应写作“jī
xíng”,“不可明状”应写作“不可名状”;
D.正确。
故选:D。
2.A、诚惶诚恐: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正确;
B、“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来形容悦耳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故事情节不准确,此处应用“跌宕起伏”或“曲折离奇”;
C、“大张旗鼓”形容“声势和规模很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小心翼翼”;
D、“怦然而生”的意思是“因触动而产生”,不合语境,可改为“油然而生”;
故选:A。
3.A.有误,语义重复,去掉“造就的”;
B.正确;
C.有误,语义矛盾,“超过”和“左右”二去一;
D.有误,动宾搭配不当,“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改为“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扩大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故选:B。
4.A.正确;
B.正确;
C.错误。句子中的“鲁迅”“周作人”“朱自清”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用顿号,把书名号之间的顿号去掉,因为并列书名之间不用顿号。
D.正确。
故选:C。
5.A.把樱花比喻成轻云,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樱花的美丽。
B.把大辫子比喻成富士山,比喻、夸张修辞,讽刺了清留学生的丑态。
C.将清留学生的辫子与小姑娘的发髻相比,具有讽刺意义,作者运用了反语。
D.用“爱国青年”作反语,讽刺当时日本那些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有狭隘的爱国意识的日本青年反语修辞。“爱国青年”是反语修辞。
故选:C。
6.A.正确。
B.正确。
C.有误,《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
D.正确。
故选:C。
7.(1)风声一何盛
(重点字:盛)
(2)老骥伏枥
(重点字:老骥)
(3)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重点字:经)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点字:曦月)
(5)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重点字:哉
翔我宇)
8.A.本题考查名著的基本知识。《红星照耀中国》是长篇纪实文字,全书共分12章。第五章专门描写了长征的艰难。详细刻画朱德这一形象的的章节在第十章。“朱”是红色的意思,因此“朱德”又堪称“红色的道德品质”。
B.本题考查名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昆虫记》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昆虫的史诗”。
C.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昆虫记》中提到的蝉,是用吸管吸取树枝中的汁液的。
答案:
A.12
长征
战争与和平
红色的品德
B.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讲昆虫生活
蝉
螳螂
切叶蜂
住所
歌唱才华
C.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喝到水了。
9.(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藤野先生尊重自己的职业,有极高的职业素养,同时他没有民族偏见,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他对于鲁迅的的教育非常关心,并不是出于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才。
故选:D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ACD.正确。
B.有误,文中对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衣着作了侧面描写,而不是正面描写。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ABC.正确。
D.有误,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是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第一件事,而不是前两件。
故选:D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细读这句话,然后联系语境可知,这句话把中国留学生在仙台比作是北京的白菜和福建的芦荟,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可知,这处比喻解释了自己受到了优待的原因。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表现了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故选:D
(5)本题考查赏析细节描写。细读文本,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可知,那些留学生之所以不剪辫子,是因为他们还留恋着清朝,他们把自己看作是清王朝的奴才,这种奴才心理深入他们的人心。这处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讽刺。
故选:D
答案:
(1)D
(2)B
(3)D
(4)D
(5)D
10.(1)本题考查文意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文意“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可知其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可知其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2)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这里“大”的意思是“多”,“小”的意思是“少”;“叩”就是“问”,“鸣”本来是指“鸟叫”,这里是“说、讲”的意思。这样句子就可以理解为: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通过引用蒙先生自己的话,可知感知外他的外貌肖像、言谈举止、与人交往的一些细节,从不同侧面表现蒙先生豪迈的特点,增强感染力。总之这几处引用都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物的风采,对刻画人物形象起着关键作用。
(4)本题考查概括表现人物形象的事例。答题首先概括出人物特点,然后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蒙文通先生豪迈的主要体现在为人正直(不去领导家拜见)、教学有个性(第一是不带讲稿,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考试也与众不同)、诲人不倦(即使未被学校续聘,不拿钱也要教学生)、慷慨大方(如果文章发表要在著名的西餐厅请客)等。
答案:
(1)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2)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3)引用的话涉及先生的外貌肖像、言谈举止、交往之人,全面而周详地表现了先生豪迈的特点,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感染力。
(4)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11.(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等语句表现了奶奶的慈祥善良。“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等语句表现了奶奶勤劳能干。“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表现了奶奶淳朴热心。
(2)本题考查词语与人物情感的理解。理解词语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其语境义,再理解出表现的人物情感。
①中的加点词“刺痛”,本义指感到剧烈的烧灼样的疼痛。在句中指的是当“我”看到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时,内心为奶奶的苍老和辛劳而难过痛心,表现“我”对奶奶的关爱。
②句“嗔怪”本义为发怒、生气。这里是当“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心里是高兴的,但嘴上说着怪“我”的话,是奶奶为“我”的懂事而高兴、欣慰的表现。
(3)本题考查侧面描写。“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突出奶奶心灵手巧,乐于助人,充满爱心。
(4)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按题干要求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这句话是文章的结尾句,所以首先可确定其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在内容上,分析这句话,其运用议论与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奶奶的深深感激之情,以“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表现出希望奶奶健康长寿,能永伴“我”身边的美好愿望,点明文章的中心。
(5)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一般可先分析标题的字面与深层含义,再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本文标题中的“你的指尖”指的是奶奶的手,由“奶奶的手”引出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而回忆又都是围绕着奶奶的“手”展开,并以此来表达奶奶对“我”的关爱。所以本文的标题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全文中心的体现。从写法上来看,文章从“奶奶的手”着手赞美奶奶,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且标题富有文采、生动形象。根据这些理解来整理作答。
答案:
(1)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2)①为奶奶的苍老感到伤悲、痛苦,表现了“我”对奶奶的爱。
②假装发怒,是奶奶对孙女懂得关爱老人的欣慰和感受幸福的高兴之情。
(3)示例:“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突出奶奶心灵手巧,乐于助人,充满爱心。
(4)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我”希望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5)①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文章写了奶奶用手给“我”准备食物、给“我”缝制玩具、为“我”挠痒痒,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答“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和“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中任意一句即可)。②以小见大(化大为小),使取材集中,立意更鲜明。③表达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④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12.【例文】
珍藏的记忆
人生百年,来去匆匆。在生命的进程中,有多少人是匆匆过客。年华流逝了无痕迹;又有多少人在自己有限的人生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足迹,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永不磨灭……
他﹣﹣夏颜澈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夏颜澈是最疼爱我的哥哥。
小时候,没有爸妈的陪伴,生命里是他最为重要。爸妈把我放在姥姥家好久好久……当时,小朋友们一欺负我,小澈就把我带到那个令我一辈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海边。
他说:“人嘛,活在世上,难免有不开心。人也总会有自己的小秘密。当你不开心的时候,就把心里的不开心告诉大海,海是最好的倾听者;当你有秘密无人分享的时候,就把秘密告诉大海,海永远不会泄露秘密。”
从此,这片海滩上留下了我们一串串深深的脚印,记录了我们最美的时光。他说,长大后会要当一名画家,画出属于我们两个人的海滩。我信。他问我长大后想要做什么。我信誓旦旦的说:“如果有来世,我也要做一片海。来倾听人们的烦恼,守住人们的秘密。给人带来生的希望。”
他总会“欺负”我,说我是“招财猫”。可是却在眼泪将要滑出的那一刻,向大海大喊:“你是一个猫猫公主。是最漂亮的猫猫公主。”我笑了,但心中会产生一丝丝不安:这种快乐的日子会持续到永远吗?
不知老天是否在捉弄我们,小澈跟着伯父去了法国,那个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地方。
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我还会去那片海滩。向大海诉说我的秘密。小澈哥哥,大海说过会把我的思念捎向你所在的地方。你听到了吗?
两个人的海滩,两个人的梦。
彼时的记忆烙在了记忆深处。用笔记录下的事迹,总有一天会伴随着色彩的消逝而褪去原来的色彩;烫伤的伤疤也总有一天会恢复;而烙印在记忆深处的彼时记忆,永远不可磨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