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ē)
B.公孙衍(yǎn)
拂士(bì)
曾益(zēng)
C.拂乱(fú)
孙叔敖(ào)
妾妇(qiè)
D.亲戚畔之(pàn)
域民(yū)
筋骨(jīn
gǔ)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上自劳军(皇帝)
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C.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
始一反焉(通“返”,往返)
D.年且九十(并且)
按辔徐行(马缰绳)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C.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D.吾与汝毕力平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操蛇之神闻之/已而之细柳军
C.虽我之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D.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蒙乃始就学
5.下列作品、作者、年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列子﹣﹣战国
B.《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西汉
C.《赤壁》﹣﹣杜甫﹣﹣唐朝
D.《饮酒》﹣﹣陶渊明﹣﹣东晋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B.《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孟子义正言辞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C.《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文章塑造了一个严于治军、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7.按要求默写古诗文。
(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2)
,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晴川历历汉阳树,
。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诗句是
,
。
(5)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补充默写完整。
,
。
,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综合性学习。
【活动一
赏析商店招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商业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家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确立自己的商业形象,对自己的“外表”也相当地关心。商店招牌,作为与顾客交流的第一印象,对商家传达自己的商业理念、产品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好的招牌配合上好的经营之道就可以使店名成为好的品牌。
(1)请从杭州“楼外楼”餐厅、南京“红豆”咖啡厅、成都“归去来”茶馆三个招牌中,任选一个进行赏析。
【活动二
写公益广告】
广告实质是﹣种信息沟通。“广告”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为“我大喊大叫”。告可分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
(2)请以“注意交通安全”为主题拟一则公益广告,拟写要符合主题,让公众感到有趣、好奇、轻松、耐看,能引起共鸣,从而巧妙地使公众发自内心地接受。字数在10﹣20字之间。
【活动三
寻找最佳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骈体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3)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两袖清风存正气
B.竹菊梅兰可养性
C.且喜满园桃李艳
D.风吹不动天边月
a.琴棋书画自陶情
b.莫愁两鬓霜雪寒
c.雪压难摧涧底松
d.一间陋室透书香
A.
B.
C.
D.
二、阅读理解
9.阅读一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
宋?秘演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1)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
(2)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人恒过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来作为论据。
B.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
C.文章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D.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吾始困时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③知时有利不利也
④吾尝三战三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分财利多自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至于负者歌于途
C.召忽死之
辍耕之垄上
D.生我者父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12.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文】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⑥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⑥顾:难道,反而。
(1)解释加点的词。
①甚矣,汝之不惠
??
②子何恃而往
??
③越明年
??
④年且九十
??
(2)下边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惧其不已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B.而山不加增
日出而林霏开
C.以告富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吾欲之南海
辍耕之垄上
(3)翻译句子
①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5)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灯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有删节)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
→
→
→小伟感到很踏实
(2)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
(4)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三、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虽有嘉肴》
人们有时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要是我们受制于人,亲爱的勃鲁托斯,那错处并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
最近,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遭受美国大面积技术封锁。面对记者采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美国政府做的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新华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紧扣材料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试题解析
1.A.“鬲”应读“ɡé”;
B.正确;
C.“敖”应读“áo”;
D.“域”应读“yù”。
故选:B。
2.A.前句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后句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解释正确。
B.前句句意:即使我死了,还有子孙在呀。后句句意:使他受贫困之苦。解释正确。
C.前句句意:于是,皇上便派遣使者拿着付杰去诏命周亚夫将军。后句句意:才往返一趟。解释正确。
D.前句句意:年纪将近九十;且:将近。后句句意: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解释不正确。
故选:D。
3.A.“拂”同“弼”,辅佐;
B.“厝”同“措”,放置;
C.“被”同“披”,穿着;
D.没有;
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4.A.不同,将要/况且;
B.不同,的/到;
C.不同,即使/虽然;
D.相同,就。
故选:D。
5.A.正确。
B.正确。
C.有误,《赤壁》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D.正确。
故选:C。
6.ABC.正确;
D.有误,“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的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事实。
故选:D。
7.答案:
(1)欲辨已忘言
(2)兴尽晚回舟
(3)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注意“萋”的书写)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注意“抵”的书写)
8.答案:
(1)示例:“红豆”来自“红豆生南国”,表达相思之意,突出咖啡厅面向年轻人的特点。
“归去来”来于陶渊明“归去来辞”,表达诗人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的理想,突出茶馆休闲、放松身心的特点。
(2)示例一:狭路相逢,“让”者胜。
示例二:实线虚线斑马线,都是生命安全线。
示例三:此时,不止你一个人在路上!
(3)A﹣d,B﹣a,C﹣b,D﹣c。
9.(1)本题是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听觉、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①对善终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②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③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
答案:
(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听觉、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2)①对善终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②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③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
10.(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发:起,指被任用。
②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过失,指犯错误。
③句意: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所以,用这些来…….动,使……惊动,震撼。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句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重点词:征,征验、表现。色,脸色。喻,明白、了解。句意:(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应为:文章先谈人,主要体现“生于忧患”:后论国,主要体现“死于安乐”。
故选:C。
答案:
(1)①起,指被任用;②过失,指犯错误;③同“弼”,辅佐;
(2)①(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②(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3)C。
1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我当初贫困时。困:贫困;
②句意为: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谋:谋划;
③句意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时:时机;
④句意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逃跑。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与:给予;/与:和;
B.于:被;/于:在;
C.之:调节音节,无意;/之:动词,到,往;
D.者:……的人;/者:……的人;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的重点词有:以,认为;无耻,没有羞愧之心;羞,以……为羞耻;句子翻译为: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和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管仲在文中阐述了自己出现的多种情况,如:做生意时,为鲍叔谋划时,被国君驱逐时等,但是每一次鲍叔都能站在管仲的角度去思考原因,可以看出鲍叔是一个大度宽厚,对管仲这样的有才之人很了解,并重视对他们的任用的人。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
(1)①贫困
②谋划
③时机
④逃跑
(2)D
(3)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4)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1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①你太不聪明了。惠通“慧”聪明。②你凭借什么前往。子:你。③到了第二年。越:到了。④年纪快到90岁了。且:将近。
(2)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其:他;语气词,一定。B.而:表示转折关系,可是;表示承接关系;C.以:把;因为。D.到;到。所以选D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的理解:①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垄断:高山阻隔。阴:水的南面。②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顾:难道;鄙:边境。
(4)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从“人之立志”“要付诸行动”来谈。
(5)本题是主观题。结合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惠通“慧”聪明;②你;③到了;④将近
(2)D
(3)①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②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4)人要立志,并要付诸行动。
(5)首先,愚公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容置疑的,不可否定的,这需要大家学习。
不过,任何行动都要建立在可行,有利的基础之上。凭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愚公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资源,这造成的不便真是有点“顾此失彼”了。我认为愚公应灵活些,选择价值更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应选择无法完成、“弊”大于利的方法。
总而言之,“愚公”的做法有立也有弊,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
13.(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结合“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晚上钓鱼?”﹣﹣父亲带小伟去钓鱼;结合“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父亲以蛤蟆鱼为例讲道理;结合“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小伟向父亲解释自己的本意。结合“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小伟觉得心里很踏实,温暖。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句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文章中的段落,在结构上,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等。小说第3段“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从内容上看,一连串的疑问,写出了小伟心中的疑惑,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并为父亲抓蛤蟆鱼来教导小伟的故事作铺垫。
(3)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语句“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从修辞的角度看,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描写的角度看,运用的是环境描写。综合起来看,语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情状,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及昏暗的环境,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4)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小说中叙写的“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生活坎坷,爱家爱子的人;“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乡下人,一切为孩子着想,不想给孩子带来麻烦;从文中“父亲说,你下多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可见父亲的低调做事的人。从父亲对小伟的引导教育来看,他还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的人。据此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并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作用。语句“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是父亲告诫儿子的话,作者用“灯塔的光”象征着光明磊落,象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蛤蟆鱼身上的光”象征着自私和张扬。从内容看,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从结构上看,与小说的题目“灯”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答案:
(1)父亲带小伟去钓鱼
父亲以蛤蟆鱼为例讲道理
小伟向父亲解释自己的本意
(2)①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父亲为什么晚上去钓鱼?引发读者兴趣。②引出下文,为父亲抓蛤蟆鱼作铺垫。
(3)①运用了拟人手法,“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②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及昏暗的环境。
(4)①命运坎坷,爱家爱子:父亲早年丧偶,尝尽艰辛:靠捕鱼供“我”上学,将“我”养大。时时关注“我”朋友圈,担心“我”犯错,借用蛤蟆鱼来劝说。②勤劳独立,有情有义:不愿跟“我”进城,仍在农村劳动:不愿离开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的家。③不爱张扬,富有正气:支持“我”下乡扶贫等,劝“我”不能太招人眼。
(5)灯塔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
14.【例文】
做好自己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是个未知数;昨天留下的是教训,回忆泪水,而明天的美好是由无数个“今天”建成的,今天的我们需要做什么?活在今天,做好自己,才是幸福明天的开始。
俗话说得好,好习惯能成就一番事业;也有人说要培养好习惯并非易事,总把今天该做的事情往后推,一日复一日,明日何其多,终究落个老大徒伤悲。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一天天地积累,今天折被子,明天洗衣服……慢慢我们就能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一直坚持,这些为我们踏入社会,自立起到关键,把握自己的习惯,为以后人生做好准备。
先有了好习惯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坚持做,严格要求自己在校能遵守校规,做个好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做个好女儿;在社会,弘扬中华美德,做个好市民。一点一滴,从身边小事做起,把握自己的言行举止,争做“四有”新人。
有了好习惯并能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不够的,想想当今社会的竞争是如此激烈,我们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也要培养勤俭节约的能力,这样才可以保证在社会立足不因物价上涨过快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处理不当;在社会工作了,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这要我们才能全心全意在自己工作上做得更出色更快乐。
带着好习惯出发,开辟一片新天地;揣好梦想上路,展示自己的风采!
把握自己,做好自己!美好的未来在等着我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