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昆明的雨 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昆明的雨 课件(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7 10:2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昆明的雨
2020年秋季学期统编版初中语文第四单元17课
目标分析: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昆明、对往昔的怀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
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能对一些看起来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进行新的审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的说话予以纠正,不能人云亦云,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昆明的雨》一课中,应着重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以“昆明的雨”为线索,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回忆与雨有关的人、事、物,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及对往昔生活的深切怀念。
目录
CONTENTS
导入
课文导入
欣赏几张雨的图片,在你的印象中,雨是什么样子的呢?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写作背景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探究新知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卦 缅甸 碟
釉 避邪 鲜腴
篱笆 吆唤 密匝匝
(guà)
(diàn)
(dié)
(yòu)
(xié)
(yú)
(lí ba)
(yāo huàn)
(zā)
 
鲜腴:
避邪:
篱笆:
吆唤:
密匝匝:
新鲜肥美。
即避凶,指躲避邪恶。
又叫栅栏、护栏,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都是由木头,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
大声喊叫、呼唤。
密密麻麻。
初探文本,感受意蕴
1、作者及作品背景知多少?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
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昆明是我的第二故”。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节,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节,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曾经几度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昆明,寻找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闪亮的脚印。
(1)初读文章思考: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
要描述给宁坤画画的内容呢?
所画的是昆明乡情民俗,画里的景物是昆明雨季特别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仙人掌、菌子、花。
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内容),
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结构)。
该画题字露出了对昆明雨季的喜爱(情感)。
2.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为什么”?
“内容、情感、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意境”
(2)再读文章: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勾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并不使人厌烦”,“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所以无论从雨季的自然环境来看,还是生活在雨季的人们的心情来看,都是“明亮的”。
明亮的
1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浓绿”“水分饱和”“夸张的旺盛”, 仙人掌多,且极肥大,可以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说明昆明雨季的湿润,植被是活力四射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菌子多,杨梅大,盛产缅桂花和木香花,说明昆明的雨季物产丰富,且极具生命的张力。所以是“丰满的”。
丰满的
2
雨有时会引起淡淡的乡愁,会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触发愁绪,会让人看到陈圆圆的石像而心生感慨,会触发诗情,让人四十年不会忘怀。
使人动情
2
本文为表达对第二故乡昆明的雨的想念,从画作内容写起,先后写了昆明的雨、雨季、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等景物,选取了作画题字、房东送花、酒店小酌等小事,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这所有的材料都围绕着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这一情感主线展开。像这种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不受时空限制就是“形散”;中心集中,材料围绕贯穿全文的线索展开就是“神聚”。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聚”。
(4)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我想念昆明的雨”。
小角度叙事:作画、苗族小姑娘卖杨梅、房东摘花卖花送花、陈圆圆的旧事、雨天酒店喝酒。
作者从周边的点滴着手,发现美、关注美、抒写美。
我们也应该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留意生活,
学习这种从小角度选材作文的方法。
围绕这个感情基调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组织全文?
风物人情:雨季长、气压不低、人舒服、仙人掌避邪做篱笆、菌子多且味美、杨梅大味道好、缅桂花怒放。
(5)找出文中平淡自然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以上句子长短句结合,简洁明了,口语色彩浓厚,质朴自然,平淡有味,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雅俗共赏。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花落有痕,总结本课
散文《昆明的雨》是汪曾祺老先生回忆第二故乡(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含蓄空灵,意境优美淡远。从小处着墨,展现了一副副充满诗意的图画,让我们在昆明的雨季中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
汪曾祺老先生在40年之后,仍无法忘记他的第二故乡昆明,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着他飘飞的思绪去追忆他在昆明生活的那段时光,去感受他对昆明的雨的那份深深眷念。
诗意导入,营造氛围
含英咀华,探究文本
1.默读全文,结合文本谈谈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从 (原文词句)读出了作者 的情感。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种东西也能吃?!”
直抒胸臆,表达对昆明雨季的的想念,表达了作者的喜爱、思念之情,开启下文。
表达了作者的惊喜、感叹、感激之情!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赞美之情。
表现了作者因为离别而生发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的游子情怀。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写出了作者记忆的深远,四十年无法忘怀,并作诗纪念,可见喜爱至深思念至深。
收束全文,照应前文,强化了对昆明雨的喜爱与思念。
2.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反复吟咏朗诵,说出你喜欢的原因(赏析),全班交流。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
内容
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情感
写作方式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
“爬”“遮”等动词
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把木香拟人化,赋予了木香以人的动作
写作手法
修辞
内容
情感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明亮”、“丰满”分别写出了昆明雨季的光线充足、雨量充沛的程度
内容
表现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
情感
结构
暗示了雨水滋润下的万物会蓬勃生长,为下文写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埋下伏笔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内容:化用杜甫《春望》、陶渊明《读<山海经>》里的诗句,写出了昆明雨季雨量多的特点,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
语言特色:使文章文质优美,典雅且富有韵味,增添了艺术魅力。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这种东西也能吃?!”
赏析的切入点:修辞、内容、情感、关键词、结构、句式、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意境等。
语言特色:短句,简洁明了,口语色彩浓厚,质朴自然。
情感:“这种东西也能吃?!”表现了作者的疑惑,同时流露出感叹、惊喜、感激之情。
3.通过同桌互读的形式,体会了作者平淡质朴的文风,其实这篇文章当中“雅”的成分也不少。找出来分析其妙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化用杜甫《春望》、陶渊明《读<山海经>》里的诗句,写出了昆明雨季雨量多的特点,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使文章文质优美,典雅且富有韵味,增添了艺术魅力。
文章长短句结合,口语和诗歌文言融为一体,典雅的诗歌文言与质朴平淡的口语相映成趣,雅俗共生,雅俗共赏,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韵味无穷。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这首旧体诗写出了四十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花开有韵,写作提升
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以小见大,《昆明的雨》通过选取在昆明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写景抒情,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尝试借鉴这一写作方法写一个小作文。
课堂练习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婉约,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小结
作者以昆明的雨为触发点,写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物产,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切怀念、对昆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