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词的故乡,中华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除了我们,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像我们的先人那样写出那么多精练、优美的诗词,从上学到现在,你一定积累了几十首古诗词,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今天让我们继续来享用古人留给我们宝贵财富。
古诗词学什么?
1.了解诗人
2.理解诗意
3.把握事情
4.赏析诗句
5.背默诗歌
律诗知道少?
本课的五首古诗都是律诗,关于律诗你知道什么?
阅读课本63页,了解律诗
预习检测
野望
--------王绩
了解作者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曾任秘书正字,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专心以医药济人。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酒文化之专家)。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自主学习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的走。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薇是一种植物。
译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
隐士。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此时他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走出家门,他写下一首诗《野望》。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合作探究
1、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从用典的角度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此句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赏析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运用典故,借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现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体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3、《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描绘了一幅山家(山林或田园)秋晚图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名句“名”在哪里
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主要是因为它在表现手法上比较有特色:有的是写景方法独特;有的是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有的用词典雅,形象鲜明;有的是富有哲理,揭示一般规律,给人以启迪;有的是感情浓重,意蕴悠远,感人至深等。
课堂小结
对于名句的鉴赏,可以抓住这些方面来分析:
1、分析名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并且要重点分析其在句中的作用。
如: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连绵不断,无穷无尽。
2、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
3、
分析名句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动写静(或以声衬静)、运用典故等。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新重用的愿望。
4、
分析名句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分析时要先从字面入手,重点放在由此推出的一般规律,体会它给人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词借自然现象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万事难全,我们应该用豁达的心胸对待,不能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
5、从内容上分析,先把诗句翻译一下,然后说一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
族气节。
164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美丽的传说
了解作者背景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准确朗读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自主学习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只有白云千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首联: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合作探究
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2.《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2.《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的前两联写神话传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有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有写虚幻的传说转为眼前的所见景物,抒发了诗人飘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感。
思乡诗文知多少?
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
》
,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
不知秋思落谁家?
乡书何处达,
何人不起故国情。
月是故乡明。
万里送行舟。
断肠人在天涯。
故乡今夜思千里
课堂小结:
诗歌是美丽的,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将诗人的情怀呈现出来,让我们再读本节两首诗歌,体会诗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课时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你能准确朗读背诵吗?
自主学习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诗歌大意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合作探究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请从意境、情感、修辞、练字方面任选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激愤和抑郁之情。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2)(翻译)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旅程及描绘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自己因被排挤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抒情
内心抑郁
绘景
塞外风光
叙事
战事繁忙
情由事发
出使边塞
景由事终
小结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读诗先看题,从诗题上可以看出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自主学习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水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从远处的荆门山外渡江,
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诗歌大意
合作探究
1、诗歌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4、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歌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1)“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2)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4、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正确朗读
自主学习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早早飞回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哪家刚飞回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随处开放的野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小草才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我最爱湖东这个地方,总觉得走不完,看不完似的,那碧绿的杨树荫里有多美的白沙堤啊!
合作探究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争”字用得巧妙,巧妙在哪里?(修辞角度)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争”字用得巧妙,巧妙在哪里?(修辞角度)
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突出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长的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使人眼花缭乱,骑着马儿游玩,路上浅浅的绿草,才能把马蹄遮盖。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情态,突出花的种类多、分布广和丰富的色彩;
用“浅”修饰“草”,写出草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丽明艳、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对西湖、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业:
背诵五首古诗及释义八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案
课
题
唐诗五首
课
型
新授课
编
号
主
备
日
期
审
核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背诵、默写。
2.了解作者、背景。
3.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大意。
4.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赏析诗词的名句。
【教学重点】
准确朗读、背诵、默写;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赏析诗词的名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智慧教育平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
1.课前检测
本课的五首古诗都是律诗,关于律诗你知道什么?阅读课本61页,了解律诗
2.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词的故乡,中华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除了我们,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像我们的先人那样写出那么多精练、优美的诗词,从上学到现在,你一定积累了几十首古诗词,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今天让我们继续来享用古人留给我们宝贵财富。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曾任秘书正字,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专心以医药济人。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酒文化之专家)。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平台使用:PPT展示
二、【自主学习】
1.
自学指导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的走。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薇是一种植物。
朗读准确,翻译文从字顺。
先自己,对照课下注释解诗的大意,有困难的小组合作解决;结合作者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抓住重点句子。
成果展示
组内相互展示,CD两号学生也必须有所表达,B号纠错补充,A号讲解;
班级展示,教师补充修正。
平台使用:无
三、【合作探究】
1、《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赏析方法:见PPT)
答案示例:
1、诗歌描绘了一幅山家(山林或田园)秋晚图,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典故,借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现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体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平台使用:资源展示
【检测提升】
依照《野望》的学习方法,完成《黄鹤楼》的学习。
1.了解作者背景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2.小组合作翻译
3.结合中考试题行情感的把握和名局赏析
(1)《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平台使用:资源推送
五、【课堂小结】
1.
课堂小结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此时他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走出家门,他写下一首诗《野望》。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2.
课堂评价
本节课表现最优秀的小组:
最优秀的个人是:
平台使用:无
课后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的内容、赏析、主旨。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课前检测
背诵前两首诗的相关内容
新课导入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使至塞上》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作于赴边途中。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自主学习】
1.
自学指导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朗读准确,翻译文从字顺。
先自己,对照课下注释解诗的大意,有困难的小组合作解决;结合作者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抓住重点句子。
2.成果展示
组内相互展示,CD两号学生也必须有所表达,B号纠错补充,A号讲解;
班级展示,教师补充修正。
平台使用:无
三、【合作探究】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示例:
1.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旅程及描绘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自己因被排挤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2.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激愤和抑郁之情。
3、(1)“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2)(翻译)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平台使用:资源展示
四、【检测提升】
依照前三首诗的学习方法,完成《渡荆门送别》的学习。
了解背景
读诗先看题,从诗题上可以看出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地点:荆门
事件:送别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2.小组合作翻译
3.结合中考试题行情感的把握和名局赏析
(1)、诗歌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4)、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平台使用:资源推送
五、【课堂小结】
1.
课堂小结
《使至塞上》小结:“情由事发---景由事终”(见PPT)。
《渡荆门送别》小结:今天我们透过诗歌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想象,通过品读画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悲、欢、苦,触摸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心灵也变得丰富起来。这就是诗歌带来的魅力。
2.
课堂评价
本节课表现最优秀的小组:
最优秀的个人是:
平台使用:无
3.课后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的相关内容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温故知新】
1.课前检测
背诵前两首诗的相关内容及其相关答题方法
2.新课导入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自主学习】
1.
自学指导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朗读准确,翻译文从字顺。
先自己,对照课下注释解诗的大意,有困难的小组合作解决;结合作者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抓住重点句子。
2.成果展示
组内相互展示,CD两号学生也必须有所表达,B号纠错补充,A号讲解;
班级展示,教师补充修正。
准确朗读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平台使用:无
三、【合作探究】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争”字用得巧妙,巧妙在哪里?(修辞角度)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突出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长的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使人眼花缭乱,骑着马儿游玩,路上浅浅的绿草,才能把马蹄遮盖。
(3)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情态,突出花的种类多、分布广和丰富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草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3、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平台使用:资源展示
四、【检测提升】
总结本节课的五首诗后,关于常见的几个古诗题型你能得到什么方法。
平台使用:无
五、【课堂小结】
1.
课堂小结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丽明艳、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对西湖、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课堂评价
本节课表现最优秀的小组:
最优秀的个人是:
平台使用:无
3.课后作业
背诵五首古诗及释义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