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部编版
八年级上
语文
嵩县思源实验学校
赵京伟
第22课
《愚公移山》
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相信许多同学
都知道这个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22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
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
阻,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列
子
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拜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他认为应该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列子著书有旧本20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8篇。《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和神话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唐朝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加封为“至德”,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二
寓
言
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神
话
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和迷信不一样,它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2.积累字词。
3.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万仞(
)
荷担(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陇断(
)箕畚(
)
汝(
)
曾不若(
)
诸(
)亡以应(
)
hè
rèn
chèn
sǒu
kuì
cuò
lǒng
jī
běn
rǔ
zēng
读准下列字音
zhū
wú
shuāng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
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
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
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
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朗读停顿: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
3.翻译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
仞,
本在
冀州
之南,
河
阳
之
北。
指面积
高度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本来,原来
河,黄河;阳,古代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写故事的背景——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愚公移山设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而居。惩山
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
室
而谋曰:“吾
与
汝
毕
力
平
险,
指通豫南,
达
于
汉
阴,可乎?”杂然
相
许。
……的人
将近
名作动,
面向,面对
戒,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家
你们
竭尽
形作名,险峻的大山
直
到达
汉水的南岸
纷纷
赞同
铲除
其妻献疑曰:“
以君
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
焉
置
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
之
尾,隐土
之北。”
提出疑问
介词,凭借
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
削减
固定句式,把……怎么样
况且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哪里
安放,放置
兼词,之+于
这类
(大家)纷纷
土堆
边上
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
夫,
叩石
垦
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
孀妻有
遗男,
始
龀,
跳往助之。寒暑
易
节,
始一
反
焉。
扛
成年男子
敲,凿
挖
土
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复姓
寡
妇
遗孤,孤儿
刚刚换牙
去
冬夏
交换
节气,气节
才
通“返”,返回
语助词
于是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又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暑换季(一年时间),才能往返一次。
写愚公移山的壮举——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
河曲智叟
笑而
止
之曰:“甚矣,
汝之不
惠!
以
残年余力,
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
如土石何?”
老头
阻止
倒装句,谓语前置。
甚矣。太,非常
助词,用在句子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通“慧”,聪明
表修饰
残余的岁月,
剩余的力气
连……都
草木
放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破坏,毁坏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
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
以
应。
长叹
助词,用在句子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顽固
通
不如
即使
穷尽
连词,表转折
“苦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苦,愁。而,表顺承
通“无”,没有
用来
回答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动不了,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嘲笑愚公无力移山;愚公则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充满信心,坚持移山,反映了两种观点的对立和斗争。这是故事的高潮。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
已也,告之
于
帝。
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
雍南。自
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
陇
断
焉。
拿,持
代词,这件事
代指愚公
停止
向
天帝
被动句。诚,诚心
背
通“措”,放置
从这时
通“垄”,高地
隔绝
语气词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会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写愚公实现了移山的愿望——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移山取得了胜利。这是故事的结局。
1、根据积累,完成填空。
《愚公移山》节选自
,作者
,名
,
时期思想家,
代表人物之一。《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和神话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
《列子
·
汤问》
列
子
御
寇
战
国
道
家
2、辨析下列蓝色的词的意义的异同。
1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指面积。
当……时
将近。
况且。
曾不弱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竟然,简直。
通“增”,增加。
顽固。
坚决。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长夜沾湿何由彻
通“无”,没有。
逃跑。
通。
到天亮。
①河阳之北
②汉水之阴
③杂然相许
④以残年余力
⑤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⑥投诸渤海之尾
山南水北
山北水南
赞同
连……都
兼词,相当于
“之于”。
凭借
3、解释划线词语。
第二课时
1、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3.
神话结尾的作用。
一、根据原文,回答问题: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什么?目标是什么?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4、用原文回答: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哪一句?
5、愚公移山时要克服哪些困难?
自主学习: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什么?目标是什么?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4、用原文回答: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哪一句?
①杂然相许
②杂曰。
③“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愚公移山时要克服哪些困难?
二
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大、高)
年
龄
——年且九十
(高)
人
员
——愚公
遗男
荷担者三夫
工
具
——箕畚
(简
陋)
路
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远)
原因:
目的:
阻力:
动力:
结果: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A、山高路远
B、年老力衰
C、妻子怀疑
D、智叟阻止
跳往助之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杂然相许
智叟
愚公之妻
2.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献疑
”
“笑而止之”
关切
嘲笑
忧虑
讥讽
讲真话、提问题
提醒众人正视移山的困难,是为了设法克服苦难
自作聪明,很严厉的责备、十足的轻视、有意挖苦、嘲笑愚公的无能。
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
??
读课文,概括出文章中两个人物
“愚公”“智叟”的形象?
合作探究一
愚公“不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物形象:有长远的眼光,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不智”
,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人物形象: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好为人师)
什么是愚公精神?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哪里会有我国近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之灯,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吧!
合作探究二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试想一下愚公移山会成功吗?并说一说你从这则神话寓言里悟出了哪些道理
?
悟读课文
拓展延伸
1.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
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
明确: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不能成功的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的。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虽然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精神”给我的启示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同学们:
我们风雨夜行,梦里点灯
我们熬过黑暗,等待黎明
我们执着守望,从不放弃
真正的王者,终会在坚持中孕育奇迹!
让伟大的愚公精神,引领我们在学习的道路奋力前行!
老师寄语:
昂扬的大别山
不辞辛苦把我育养
我要倾尽毕生挺起我不屈的脊梁
不忘初心
牢记责任
敢于担当
祖国永远在我心上
立志成才
振兴中华
在历史的天空写下辉煌
江山如画龙凤起
思源学校铸辉煌
中流击水话轻狂
全力奋争迎曙光
吾辈更须努力
中招路上勇拼搏
立志做个栋梁
立志做个栋梁
……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1、河曲智叟亡以应
2、始一反焉
3、汝之不惠
4、一厝朔东
5、无陇断焉
亡,通“无”,没有。
反,通“返”
,往返。
惠,通“慧”,聪明。
厝,通“措”
,放置。
陇,通“垄”
,高地。
通假字
虚
词
之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跳往助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这。
代词,这件事。
人称代词,他、他们。
虚
词
其
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代词,他的。
代词,他。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虚
词
且
年且
九十
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
于
达于汉阴
介词,到。
告之于帝
向。
1、河阳之北
古义:
今义:
专指黄河
河流
2、虽我之死
古义:
今义:
即使
虽然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
草木
毛发
古今异义词
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八
年级语文
学科教案
课
题
愚公移山
课
型
新授课
编
号
主
备
日
期
审
核
【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翻译。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教学重点】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智慧教育平台(编号:
D1895326)
【教学过程】
一1.作者介绍.
列
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拜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他认为应该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列子著书有旧本20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8篇。《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和神话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唐朝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加封为“至德”,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读准字音
万仞
惩
塞
迂
汝
魁
父
诸荷担
箕
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曾
穷匮
亡以应
一厝
雍
陇断
2.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相信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自主学习】
1.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及文章大意。
重点词语:且
惩
曾
指
惠
等等
平台使用:PPT展示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
平台使用:PPT展示
【检测提升】
填空
《愚公移山》节选自
,作者
,名
,
时期思想家,
代表人物之一。《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和神话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2.辨析下列蓝色的词的意义的异同。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课堂小结】
写愚公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实现了移山的愿望——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移山取得了胜利。
.课堂评价
本节课表现最优小组:
表现最优个人:
六、【课后反思】八
年级语文
学科教案
课
题
愚公移山
课
型
新授课
编
号
主
备
日
期
审
核
【教学目标】
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一人物形象。
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一人物形象。
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准备】PPT课件,智慧教育平台
(编号:
D1895326)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重点词语的解释
①河阳之北
②汉水之阴
③杂然相许
④以残年余力
⑤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⑥投诸渤海之尾
2.通假字
始一反焉(
)
甚矣,汝之不惠(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一厝朔东(
)
无陇断焉(
)
二、【自主学习】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什么?目标是什么?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4、用原文回答: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哪一句?
平台使用:PPT展示
三、【合作探究】
1、面对这样大的困难,愚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用原文回答:愚公坚决主张移山,山最终能够移走,他的理由又是什么?
3、在移山过程中,有谁持反对意见?他的理由是什么?
4、试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
5、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平台使用:PPT展示
四、【检测提升】
1、河曲智叟亡以应
2、始一反焉
3、汝之不惠
4、一厝朔东
5、无陇断焉
平台使用:PAD推送活动
五【课堂小结】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
1.知识梳理
2.课堂评价
本节课表现最优小组:
表现最优个人:
3.课后作业
练习册P34-P35巩固达标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