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词五首 课件(26张PPT+3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诗词五首 课件(26张PPT+3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12:05:44

文档简介


年级语文
学科教案


25诗词五首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背诵、默写

2.了解作者、背景。
3.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大意。
4.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赏析诗词的名句。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背诵、默写。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诗词的名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智慧教育平台
资源编号:编号:
D1900667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课前检测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新课导入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
3.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平台使用:PPT展示
二、【自主学习】
1.自学指导
①自学内容:第六单元第23课P132—P134
②自学方法:
自读课文
③自学时间:早读课
④自学要求:用参考书书查本诗的名句赏析
自学检测?
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1.逐句翻译诗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2.逐句翻译诗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平台使用:PAD推作翻译
三、【合作探究】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说你的理解
(4)诗人“春望”“望”到了哪些春景?
(5)
“城春草木深
”中的“深
”字很有表现力,历来被人们所称赞,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用词凝练,一个“深”字准确的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6)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颔联?
理解1:诗人因为感时伤怀,加之思念亲人,面对鸟语花香的美景,不但不无心赏玩,反而落泪惊心
理解2: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花鸟两种事物,写出了诗人的感伤之情。仿佛花也因为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为人世间的离别而伤心
(7)“家书抵万金”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因为它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的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8)这首诗把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
(9)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平台使用:PPT展示
四、【检测提升】
练习册P120----121《饮酒其五》和《春望》习题做完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感。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1.知识梳理
2.课堂评价
本节课表现最优小组:
表现最优个人:
3.课后作业
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背诵、默写并了解作者、背景。
2.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大意。
3.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词的名句。
【教学重点】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诗词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背诵《春望》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殷yīn
嗟jiē
谩màn
4、文学常识——词
词是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渐趋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每一个曲调都
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
90字)和长调(
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平台使用:PAD推送翻译
三、【合作探究】
(1)简析“黑云……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渲染
(2)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并简要赏析
(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咏史诗
(5)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并赏析
(6)“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7)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本词首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8)“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了。
比喻和用典(手法)
(10)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平台使用:ppt展示
四、【检测提升】
练习册P122
4-21题
【课堂小结】
这首词中就充分表示李清照对自由的渴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1.知识梳理
2.课堂评价
本节课表现最优小组:
表现最优个人:
六、【课后反思】(共26张PPT)
导入
同学们,如果谁的文章写得有文采,我们会说:诗一样的语音。哪里的景物好,我们会说:如诗如画。诗词太美了,今天我们再学习几首诗歌,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
25.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背诵、默写
2.了解作者、背景.
3.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大意.
4.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赏析诗词的名句.
预习反馈
1、准确朗读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自主学习
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不能理解的求助组内其他成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较强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等,心情闲适,心志高远,因此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合作探究
2.“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写出了是人怎样的心境?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和“悠然”用得很好,说明诗人所见,并非有意寻找,而是不期而遇,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真意”指“人生的真谛”。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谛想辨别出来,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写出了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田园、志趣高洁的人生追求。
《春望》
杜甫
预习反馈
1、准确朗读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他是谁?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自主学习
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不能理解的求助组内其他成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
?
1.诗人“春望”“望”到了哪些春景?
草、木、花、鸟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破”和“深”字用得好在哪里?
“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深”字准确的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合作探究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翻译+情感
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
4.
“家书抵万金”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答: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的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5.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共36张PPT)
24.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背诵、默写
2.了解作者、背景.
3.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大意.
4.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赏析诗词的名句.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预习反馈
1、准确朗读
2、了解作者背景。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自主学习
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不能理解的求助组内其他成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简析“黑云……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2.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并简要赏析
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
的战
地气氛。环境描写,表现边塞风光的壮美、苍凉和悲壮,从侧面表现战争的激烈和悲壮。
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诗文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作者情感,,尾
联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从侧面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歌。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也反映了诗人立志报国愿望。
诗人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学习。
预习反馈
1、准确朗读
2、了解作者背景。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自主学习
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不能理解的求助组内其他成员。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解释: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泥沙中,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释: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美丽的大乔、小乔,将被锁在铜雀台的深宫大院里。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1.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3.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并赏析
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曲折的反映出
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
4
.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需要机遇,借史事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预习反馈
1、准确朗读
2、了解作者背景。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jiē
yīn
màn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词活泼灵动,语言清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
  词是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渐趋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每一个曲调都
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
90字)和长调(
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一个字概括吗?
2、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不能理解的求助组内其他成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
天边的云彩如同汹涌的波涛,与清晨的雾气连接成一派迷蒙壮观的景象。天快亮了,无数的星星闪烁,好像千帆竞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
仿佛我的梦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要回何方。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
我告诉天帝,路途遥远而天色已到黄昏,即使我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
自己正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嗟”字生动的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唯恐浪费青春和生命,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意会,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运用了比喻和用典(手法),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结合诗意分析)。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
对现实的不满
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对自由的渴望
3.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鲜明的对照
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李清照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本词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词人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也充分显示了她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